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着名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经常到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着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以及《闲情偶寄》等书。 康熙六年(1667年)初,李渔一行到达兰州,甘肃巡抚刘斗等大小官员热烈欢迎这位文化名人的到来。他们深知李渔喜好在各地物色戏班角色,就精心挑选一个女孩送给李渔,作为见面礼。这个女孩子姓王,兰州人,李渔称她为“兰姊”,后取名再来。兰姊能歌善舞,深得李渔喜爱。作为回报,李渔曾为甘肃巡抚刘斗设计监修“灌园”,把江南园林特色融汇其中。 在兰州稍作停留后,李渔继续西行,到达西北重镇凉州(今武威),写下了一首着名的七绝《凉州》。其诗云: “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 李渔这次甘肃之行的终点是张掖。早在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设甘肃提督军门,统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四镇总兵,总兵府设在张掖城内西北隅,而提督总兵就是此次李渔远游的邀请人--张勇。 康熙六年(1667年)夏,李渔到达张掖。初见张勇,李渔当即赠诗一首,这就是《赠张大将军飞熊》一诗,在诗的序言中,李渔写道: “大将军礼贤下士,为当代一人。予自皋兰应召至甘泉,谒见之始,大将军遣使致声,勿行揖让之礼,因其数经血战,体带疮痍,势难磬折故也。昔汲黯为大将军揖客,千古称荣,予并一揖而捐之,此等异数,胡不可传?惜当之者非其人也。”其诗云: “将军揖客重前儒,我见将军揖也无。才许分庭行抗礼,更收磬折免亲扶。授餐不虑侏儒记饱,下榻还愁旅梦孤。知己感恩难并得,于今始作一人呼。” 李渔居留张掖的时间较长,大概有一年,在此期间,其家庭戏班与张掖戏班同台演出,互相交流技艺,使甘州西秦腔吸收了新的营养,提高了演技水平,而同时也使李渔的家庭戏班受益匪浅。《张掖市志》记载道:“张掖从唐代《西凉伎》和《诸宫调》开始有了戏剧的雏形。清康熙年间,江南名士、着名戏剧家李渔应靖逆侯张勇之聘来到张掖,吸收张掖民间歌舞,创西秦腔,后传至襄阳、武汉、北京,逐渐演变成为汉剧和京剧的‘西皮调'.” 除了戏曲交流,李渔还受张勇委托,带领戏班慰问受提督署直接管理的祁连山区藏族与裕固族。当时藏族称为番族,俗称黑番,裕固族被称为黄番。由于裕固族讲蒙古语,李渔误认为是蒙古族。在慰问过程中,李渔有感而发,写有咏蒙、番风俗诗二首,即《甘泉道中即事》。他在第一首序言中写道:“番女辫发垂地,富者饰以珠宝,贫而无力者以海螺、珠壳代之;居处无屋,随地设帐房,牛皮、马革是其料也。”其诗云: “一渡黄河满面沙,只闻人语是中华。四时不改三冬服,五月常飞六出花。海错满头番女饰,兽皮作帐野人家。胡笳听惯无凄惋,瞥见笙歌泪满赊。” 他在《甘泉道中即事》第二首序言中说:“黄番风俗:黄番,蒙古族也,与黑番不同俗。”其诗云: “朔风吹度雁门秋,驻近祁连部落稠。开国艳称元太祖,属藩犹似汉诸侯。煎茶款客烧牛粪,载货经商门马头。壶捧鼻烟双手递,天然浑厚古风流。” 由于不服水土,不适应西北的气候,再加上长途奔波,李渔卧病在张掖。张勇得知后,亲自前来下榻处慰问病情,李渔随即写了一首诗,感谢张勇,这就是《答张大将军飞熊问病》一诗。诗云:“神思恍惚意怦怦,才欲加餐腹早盈。何事遽缄多病口,止因僭食五侯鲭。上天似有修文诏,下士方图力疾行。造命得君应暂止,反由灾患卜长生。” 李渔病愈之后,张勇还请李渔为他修建园林与五凤楼。李渔还为张勇子孙编写启蒙读物,辅导他们学习。随着时间的迁移,两人感情日益密切。 此次甘肃之行,李渔还得到了“河西第一物产”发菜。有一次,他发现桌上有一堆“乱发”,误以为是妾女梳洗后留下的,后经查问,才知是当地绅士送给他的礼物--发菜。发菜,又称“头发菜”、“龙须菜”,因其色黑、形如乱发而得名。李渔在《闲情偶记·饮馔部》记载道:“菜有色相最奇,而为《本草》、《食物志》诸书之所不载者,则西秦所产生之头发菜是也……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菜。”在李渔的推广下,甘肃头发菜后来大兴江南,乃至全国。 李渔在张掖居留一年,与张勇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以至于分别时两人难舍难分。李渔在《寄谢刘耀薇中丞名斗》中说:“渔自抵甘泉,为大将军揖客,肆扪虱之迂谈,耸嗜痂之偏听。主人不以为狂,客亦自忘其谬,投辖情殷,未忍遽而言别。”写出了与张勇的深厚交情。 约康熙七年(1668年)夏,李渔离开生活了一年多的甘肃,回到了南京,完成了他的一段西北文化之旅。甘肃之行,成为李渔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吸收了西北民间歌舞的精华,又壮大了他家庭戏班的力量,从此,他带领戏班四处演出,轰动大江南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