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4.0时代 素质教育还"吹拉弹唱"?

 123----= 2015-01-24

德国科隆一个女孩临睡前发出的微博成了热议话题,其实中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误区就是太偏好文化艺术方面,而忘却了风花雪月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素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所以如此发问,来源于德国科隆的一个女孩临睡前发出的微博,她说:“我快18岁了,对税法、房租和保险都一无所知,但是可以用四种语言分析一首诗”。微博发出后,短短时间内,被不断转发,并被点赞上万次,一下子成为德国网络上下火热的舆论话题。

  大家之所以关注这条貌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的微博,无不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无意中代表成千上万的德国人说出了一个困惑:德国的教育是否已经和现实生活脱节?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没用的了?

  其实,德国教育在中国人眼中,还是蛮实用的。德国教育很注重与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相结合,在德国幼儿园,孩子们有专门的场地实习生活中的场景,可以扮演医生、建筑工人、警察、教师等等;在小学,孩子们中午一点钟在学校用完午餐后就可以放学回家,下午大量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学会安排,要么去阅读,要么帮家庭做一些家务活,要么去学一点实用的手艺;德国初中阶段的九年级要求每个学生要做三个星期的实习,而且实习岗位不由学校分配,而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去寻找。德国人认为,独立寻找实习岗位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育;德国的高中分为文理中学(毕业后直接取得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或经过3个月职业培训取得应用科学大学入学资格;与企业签约也可进入高职学院)、 职业高中(毕业后直接取得应用科学大学入学资格;在完全中学补习1年,也可取得综合性大学入学资格;与企业签约也可进入高职学院)、职业学校(毕业后与企业签约可进入高职学院;也可在专业学校再学两年取得应用科学大学入学资格;职业学校毕业后若进入社会当工人,仍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

  不难看出,德国的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高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禀赋特长、学业水平和经济状况,在这种“教育立交桥”上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不必千军万马拥挤综合性大学的“独木桥”。而且,德国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尊重,在职业教育学习和在综合性大学学习同样有面子,卡车司机和大学教授拥有同样的社会地位。由于很多操作性岗位并不需要大学生,因此,面向生产一线的职业教育反倒更受人青睐。即使在综合性大学,学科设计和课程设置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和动手能力培养。

  即便如此,为什么这个科隆女孩的微博会引起如此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呢?德国如此,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难道不也有同样的情况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解读:

  第一,学校教育的社会实践与真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脱节的。当下教育,教育者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环节教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实践教育和真实生活仍然存在差距。实践教育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和加工,这样自然不可避免地会疏漏和遗忘一些生活细节和凡人小事,但有时候,这些细节和环节却十分关键和重要,一旦疏漏,就可能导致学生的知识断节,不能为学生解决问题连接生活困惑和知识储备之间的关联。比如,金融专业的学生一定会走访证券公司、了解证券的上市、发行和买卖,对“开仓、建仓、持仓、平仓”等概念滚瓜烂熟,但面对“哪一只股票好”“什么时间买入、什么时间卖出”,未必会有真实的经验和十足的把握。实践教学不能替代生活,就象学校永远不能给出你生活所有的答案一样。

  第二,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素质教育就是非课堂教育,把素质教育和课堂教育完全对立。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似乎课堂上教什么,素质教育就要避开什么。比如,学校教育主要完成数理化等学科的专业学习,那么,素质教育就来查漏补缺,把课堂学不到的再补一下。有的家长甚至直接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吹拉弹唱、跳舞摄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素质教育立意于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种多样的,是综合性、复合型的,不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与文化艺术活动划等号,说会弹一首曲子、会唱一首歌、会跳一段舞、会说几句外语、会吟诵几句古诗,这个人就是高素质的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的王明军教授认为,“最大的素质教育就是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教育”,没有语文和数学方面的素质,其他素质无从谈起。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误区就是太偏好文化艺术方面,而忘却了风花雪月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素质。

  第三,我们的教育太偏好于人文情怀、精神提升、素质拓展等“高大上”的方面,太偏好于心灵鸡汤的泡制和推销,而对生活世界的技能训练关注不够。笔者作为一个人文社科方面的学者,绝不反对在人文情怀、精神、素质、心灵、灵魂等方面的教化和引领,而且还十分倡导和身体力行,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在关注精神世界的同时,更要关注我们所处的多变的社会和丰富的生活世界。随着科技的发达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处于一种复杂状态,稍不留神,我们就发现我们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便有好些人还是专业出身,但也未见得能够完全操控自己所处的复杂世界和复杂生活。比如,学经济的不一定会报税,学信息技术的不一定会玩APP,学传媒的不一定会沟通,学体育的不一定会养生等等。生活世界太丰富,社会领域太碎片化,专业学习或素质拓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跟上世界变化的步伐和节奏的要求,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如今,德国已经开始着手进入以高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O时代”,这项高科技战略计划将使制造业进入智能化时代,如果说第一代的工业是以蒸汽机驱动为标志,第二代的工业是以电力驱动、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第三代的工业是以IT技术和电子工业实现生产流程进一步自动化为标志,那么,第四代的工业将以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化制造为标志,说得通俗一点,工业3.0完成了“人机对话”,那么工业4.0将实现高智能的“机机对话”。这些智能转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完全处于智能互联网的控制中,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世界带来全新的冲击和影响。

  那么,面对这样的冲击和挑战,我们的学校教育该如何应对?科隆女孩的微博也许刺激到人们忧虑和困惑的神经,才导致如此大的反响和反应。柏林益智中华文化校长崔健雄女士在跟帖时引用了古罗马哲人塞内加(Seneca)的一句名言“我们所学的东西都是为了学校,而不是为了生活”也许一语中的!我想:“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也许就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德国《华商报》著名华人记者周磊在跟帖时说:“首先要回答,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一百个教育学家有一百个答案。也许我们无法给出最科学最全面的“什么是教育”的答案,但我们可以说出什么不是教育,我想:教育不全是学校的知识学习和积累,教育不全是生活中的习得和领悟,教育不全是风花雪月的吟咏和唱和……

  这些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这些加起来,也许就是教育!

  让我也用塞内加的名言来结束本文:“时间揭示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