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看不起华罗庚 认为其言论作风很不好

 珍珍梦Q 2015-01-24
核心提示:当年陈寅恪赞赏青年华罗庚,“认其有创造力”,但1957年之际,陈寅恪却“不以华罗庚为然”,原因是“其言论作风之味不佳云”。


本文摘自《东方早报》2012年12月2日第B03版,作者:张荣明,原题:陈寅恪为何“不以华罗庚为然”
  从陈寅恪、陈省身、王浩、夏鼐这四位不同领域名家所作的回忆及评论来看,华罗庚为人处世不免有种种特异之处,但盖棺论定:其人仍不失为现代中国数学界负有国际声誉的一代豪杰。
  1949年,共产党大军横渡长江,直逼南京,国民党政权无奈败退孤岛。江山变色、风声鹤唳之际,大陆一些学者依据自身与国共两党的亲疏利害作出了各自的选择:如傅斯年、李济追随去台,胡适、陈源飞赴欧美,钱穆、唐君毅栖居香港……天崩地坼,一阵阵硝烟散尽之后,才能看清各人的站位及姿态。
  1950年夏,竺可桢才得悉老友陈寅恪的确切行踪:
  梁方仲来,知渠在岭南大学一年,与姜立夫及陈寅恪同事。立夫夏季愿来京,因渠知数学筹备委员会渠已不在筹备主任之列,单任委员而已。寅恪则任唐代史及元微之、白乐天之诗,目已几全失明,但由助教写黑板云。(《竺可桢日记》第七卷,1950年7月4日;《竺可桢全集》第十二卷第134页)
  以明代经济史享誉学界的梁方仲(1908-1970)于1949年3月出任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与姜立夫、陈寅恪同在一校,因此他赴京拜访竺可桢时通报了陈寅恪的近况:眼睛基本上失明,但仍在校中中文系与历史系讲授两门课程。这一年,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一书由岭南大学“印成直行线装本”问世。
  过了一个多月,姜立夫从广州来京,同时带来了陈寅恪在岭南大学的近况:
  八点半至院。九点姜立夫来,渠现在岭南,下年仍将回该校。据云陈寅恪在彼尚好。渠此来系经过杭州、天津,谓渠家已全在广州,子女二人均十二三岁。岭南天气于彼相宜,因胃病天寒不相宜。(《竺可桢日记》第七卷,1950年8月7日;《竺可桢全集》第十二卷第155页)
  姜立夫(1890-1978),早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回国后单枪匹马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培养了许多人才,是现代数学在我国最早的播种者之一。后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数学会会长。1949年随研究所迁往台湾,同年7月回到广州,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之聘在该校创办数学系。陈序经当时曾规定:“陈寅恪可以不参加除上课外的任何活动。”(陆键东:《陈寅恪最后20年》第132页,三联书店,1995年)得此照顾,陈寅恪自可“躲进小楼成一统”,保持一方研究学术的宁静天地。准此,姜立夫可概言之:“陈寅恪在彼尚好。”
  1955年元旦,姜立夫来拜访,竺可桢进一步了解到老友陈寅恪较详尽的状况:
  姜立夫来。他于明日即回广州中山大学。据云,陈寅恪与他统生于1890年,与我同年。寅恪虽目已失明,但记(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