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小说遭退货是文学颓势的写照

 指禅李的收藏 2015-01-24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上,一个惊人的消息被多位与会人士提起——2014年年底,某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多部小说遭到退货,退货量高达总印数的百分之十。文学面临危机的话题再度成为聚焦热点。文学界人士认为大众阅读的碎片化、通俗化造成了文学的被边缘化。而文学失去引领地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发生了转化。“以前影视剧借助文学而改编,现在影视剧的改编,还有多少依赖小说?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和郑晓龙的电视剧《红高粱》,都和小说原著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条新闻让人五味杂陈,特别是想到莫言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阅读莫言、消费莫言一时成为全社会的时尚。不仅是莫言的作品走俏市场,莫言的所有用品都成了香饽饽,连他老家房子的墙皮、门前的萝卜都被一些人视为至宝,都想沾一沾灵气。但是,没想到潮起也勃矣,潮落也速也。才两年,莫言的多部小说就遭到退货。这到底是读者理性的回归?还是文学颓势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也成了只赚吆喝不赚钱,只有眼球效应没有市场效应的奖项这是一种现实,这多少让人有种心有不甘的感觉。过去别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国内的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也有着强大的读者号召力和非常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那真是一登龙门,身价十倍;一旦获奖,洛阳纸贵。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但是,当时代遇上了转型,生活遇上了流动,文学遇上了市场,经典遇上了网络,大多数人再也很难像以往一样守一方宁静,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读那些经典了。人们更多的是为生活奔波,为“钱途”奔忙。人们更关注的是市场的信息,更在意的是发展的空间,更向往的是自己的“钱途”。而网络上那些海量的信息又占去了人们阅读的时间。有人总结这个时代是:扑条桌比扑方桌的人少,盯手机比盯书籍的人多,发微信比写文章受热捧,讲段子比讲故事受欢迎,搞娱乐比搞文化有名气,挣大钱比干实事受待见。在这样一种氛围下,莫言小说遭到退货也就很正常了,它只是文学遇冷,诺奖退烧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已。

面对这种现实,尽管有些人很不习惯,有些人不太适应,总在呼吁,总在呐喊,总想把人们拉回到书桌旁,应该说,愿望良好,结果不佳。除了留下几声苍白的喊声、几句深深的惋惜以外,什么都没改变,一切都回不到从前。时代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继续前行,社会还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公众还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过着生活。因为,任何力量都不敌规律的运行的力量,任何意愿都没有时代奔走的意愿强大,任何呼唤都不及生活驱使的有力。花儿没有长开不谢的,生命没有长生不老的。文学也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发育期、生长期、繁荣期、衰落期,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形式。

笔者也曾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年轻时,一个月不读一部长篇就觉得空乏无力,就感到精神萎靡。那种课堂偷偷看小说,“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滋味总是让人心醉神迷。工作之后,每次一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逛书店买书看,每见到可心的书就欢天喜地。但是,随着日子的延伸、随着生活的变化、随着网络的兴起,那种心醉神迷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那种欢天喜地更是不见了踪迹。每天都被房子、孩子、票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偶尔有点时间也很难捧起书本,而是在网络上消磨。常常是眼睛雾了,颈椎痛了,时间碎了,心情躁了,思想浅了,方向没了。许多次下决心要改变现状,回到过去那种心态平和,静心读书的状态中,但是,却总也回不去了。感觉除了个人缺少定性以外,总有种外力在阻止着我的回归。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否极泰来,凡事到了极限就会开始回头,文学衰落了、边缘化了也许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只不过重生之后文学会是什么形态,我们还无法断定,但我坚信有回归的那么一天,因为,从根本上说,文学永远是人们心灵的灯塔,照亮着社会前行的路!人们不可能没有它,社会更是不可能离开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