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贫困一生 苦心为诗
2015-01-24 | 阅:  转:  |  分享 
  
贫困一生苦心为诗——走近大唐诗人之“诗囚”孟郊

?每每走近大唐诗人,我无时不被他们的才华横溢所感染,更被他们的不朽之佳作所折服。唐诗里的那些名篇佳句,今天读来,仍然字字珠玉,掷地有声,穿越千古,感人肺腑,激荡灵魂。可是,掩卷沉思,顿然发现,每首著名唐诗的背后,大都站着一个命运多舛,生活悲苦的诗人,更是包含着一个辛酸痛楚,坎坷磨难,呕心沥血的故事。难道说,只有穷困潦倒的生活和命运悲苦的人生,才能换来文学的不朽之作?果真如此,也难怪古人说:“昔文王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左传》、《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即《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历史就是如此,现实亦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走近贫困潦倒一生的大唐诗人孟郊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孟郊这首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小诗《游子吟》,到底换取了多少游子的眼泪?早已无法统计了。不过,挑灯夜补衣的慈母形象,却永久地定格在无数儿女的脑海里。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更是中国文学的魅力。

孟郊,号东野,中唐著名诗人。公元751年出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其实,孟郊祖籍山东平昌,先世后又迁居河南洛阳。后来,父亲孟庭玢任昆山县尉时孟郊才出生。孟郊出生不久,父亲孟庭玢就早早离开人世,幼小的孟郊从此失去了遮风避雨的大树,开始了苦难困厄的一生。幼年丧父的孟郊,跟随母亲回到了河南老家,从此,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少年的孟郊就居住在河南洛阳嵩山一带。由于是单亲家庭的缘故,使少年的孟郊养成了孤僻的性格,一般与人很少交往,郁郁寡欢,也不合群。在这段艰辛困厄的岁月里,只有相依为命的母亲才能给他带来点点滴滴的温暖。孟郊少年时,就颇有才气,闻名乡里。他发奋读书,立志科考,也想早早登第,摆脱贫困的生活,让老母颐养天年。但是,孟郊的家里实在是太贫穷了,以至于达到食不果腹的地步,他和老母有时要靠挖野菜填饱肚子。当时他曾经作诗说:“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为天地宽!”由此可见,孟郊家已经穷到何种地步了。

为了能够改变一下家里的贫困生活,三十岁的孟郊离开家乡,远游到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想在地方幕府某个差事,结果都无功而返,一事无成。五年后,三十五岁的孟郊又离开家乡,辞别母亲,抱得功名济百姓,衣锦还故乡得美好心愿。抵达京都长安,开始踏上了他漫长的求仕生涯。可是,尽管他才华超群,却仍然屡试不第,频频落榜。但是,孟郊仍旧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哪知道,这一考,便是十一年。每当孟郊考试名落孙山,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他乡的客舍里,他总是想起远在家乡含辛茹苦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盼望他归来。在思母之情无法遣怀时,他写了一首《远游》:“慈乌不远飞,孝子念先归。而我独何事,四时心有违。”对自己无法功成名就,回家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发出了无奈的深深自责。

在长安参加科考期间,因自己功名无成,不能回家,孟郊就在长安写信寄给母亲。由于,他一时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以至于写信时泪水伴墨水起下,信请人带走后,好像自己的魂也随书信一起远去了,心里空荡荡的。于是,孟郊写了一首《归信吟》,来表达当时的心情,真情所发,感人至深。“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直到四十六岁,他才终于考中进士。十一年心焦力碎的坚持,如今终于得到了回报。孟郊登科后,自然心花怒放,随即作了诗一首: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这种春风得意来得的确太晚了,都四十六岁小老头一个啦,才刚刚考中进士,要是放在现在,就是不该退休,也该退二线了,没有什么可春风得意的。对于孟郊来说,厄运总是接二连三,好运总是姗姗来迟。考进士前后,他先后写了很多干谒诗如:《古意赠梁肃补阙》、《上包祭酒》、《献汉南樊尚书》、《赠苏州韦郎中使君》拜见朝廷大员,为自己谋求仕途。就是进士及第后,他还是没能谋到一官半职。又等了四年,年过半百五十岁的孟郊,才得到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小心芝麻官。到溧阳上任后,他就派人去家中接老母过来,并亲自到溧水边去迎接母亲。见到老母,孟郊不禁触景生情,想到自己每次外出归来,总是看老母在昏暗的灯光下给自己缝补衣裳场景,于是就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游子吟》,以表达对慈母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据《新唐书》记载:50岁的孟郊任溧阳县尉时,并不关心政务,整天以作诗为乐,竟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如果一天没人叫他吃饭,他一天不吃饭都不感到饥饿。有时他会放下自己所有的工作和事务,一天不出门,闭门谢客,整天闷在家里作诗。更有甚者,他有时候则外出饮酒作诗,一天都不回来。当时的县令对此也很生气,县尉是管治安的官吏,也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位置很重要,一个县的治安没有人管怎么能行。县令没有办法,只得招聘一个临时的县尉,代替孟郊履行公职,并且扣了孟郊一半的俸禄给代职者发工资,作为报酬。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有趣事,上级竟然也默许,未加责怪,多少倒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后来,由于孟郊根本不适应官场,于是就干脆辞官回家,一门心思去写诗去了。

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请孟郊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孟郊从此在洛阳定居。可是,在孟郊60岁时,母亲又病故,他只得辞去官职,回家守孝三年。灾难往往眷顾贫贱者。磨难对孟郊的一生来说是接踵而至的,少年丧父,青年时又多次落第,当官又不应,后来中年经历了丧妻之痛。到了晚年,就在他五十八岁那年,几天之内,孟郊的三个儿子又相继死去。孟郊抚着儿子的尸骨悲痛欲绝。他在《杏殇》中他写道:“踏地恐土痛,损彼芳树根。此诚天不知,剪弃我子孙”。这个倒霉穷困的父亲,晚年连伤三子,是何等的悲伤,又是何等的凄凉啊!晚年的孟郊,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在悲痛交加和穷困潦倒中毅然写着他的诗。尽管晚景凄凉,充满了寒冷、孤独、悲痛、饥饿和疾病,他仍旧在诗歌王国里坚持不懈地苦吟。为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孟郊守孝期满。当时,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朝廷任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拖着多病的身躯应邀前往,当走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时,突然暴病去世,享年64岁。孟郊去世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还是韩愈、张籍、樊宗师等几人凑了100贯钱给他家送去,用于安葬费用,并把这位苦吟诗人孟郊安葬在洛阳邙山。事后,诗人郑余庆派人送来300贯钱,用于孟郊遗孀维持今后的生活。

献花(0)
+1
(本文系若水1990在...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