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言别录》

 过而能改 2015-01-24
 

 
 
格言别录

                                                      弘一法师   编订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书有末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品类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事类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接物类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骛,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惠吉类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悖凶类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世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摘自弘一法师《改过实验谈》)


 

附:弘一法师与《格言联璧》   来源:中国佛教净土网

  

  

    格言,在弘一大师一生的道德修养中,起过重大作用。他很重视格言。

  

    所谓格言,据台湾《中文大辞典》解:“言可以为人准则者曰格言,多指砥砺行为之词。”弘一大师生于“诗礼传家”的官宦门第,童年时期就很注意道德实践,因此,他对指引人们道德修养的清金缨《格言联璧》,早就认真阅读了。尝自称:“余童年恒览是书。”(见《格言联璧》题记)一个“恒”字,说明他对此书不是读一、二遍就算,而是经常读,反覆读。他成年以后,仍然不忘此书,说自己“三十以后,稍知修养,亦奉之为圭臬”。直至皈依佛门,对《格言联璧》还常读不辍。他在某次“改过实验谈”演讲中说︰“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来,亦常常翻阅。”当然,弘一大师一生阅读过的格言集,不只《格言联璧》一书,就流传的文字资料看,至少还有明薛文清的《读书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警训部分等。但就阅读时间之长,体会之深,获益之多来说,要以《格言联璧》为最了。

  

    对格言,尤其是《格言联璧》,弘一大师不仅自己认真读,照著做,还要求他的学生、僧徒也须注意学习和实行。比如,一九一七年八月十九日,弘一大师致函在日本留学的杭一师学生刘质平,除向他提出“宜注意”的六条意见以外,还特“附录格言数则呈阅”。在同年写的另一封信中,复提醒他,“不佞前致君函,有应注意者数条,宜常阅之,又格言数则亦不可忘。”信中所说的“格言”数则,都摘自《格言联璧》。又如,一九三三年正月,大师在厦门妙峰寺向念佛会的信徒演讲“改过实验谈”,说到“改过之次第”的第一条“学”时,他说“可先读《格言联璧》一书”。

  

    弘一法师手书灵峰大师偈语墨迹

  

    弘一大师走入佛门之后,在繁忙的念经、著律、弘法之余,为了使前人诸种格言如明薛文清的《读书录》、《读书续录》、清梁瀛侯的《日省录》,更能切合当时人们道德修养的需要,选编为《佩玉篇》,并一一加以题记。又据《金刚经》、《华严经》、《有部律》等佛经,以及道安、莲池法师的修身养性语录,编成《晚晴集》;摘录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的僧德法语,编为《寒笳集》,或称《蕅益大师警训略录》。而更要提及的是他把清金缨《格言联璧》,精编为《格言别录》,也是他选编诸种格言删改最多,著力最大的。他还亲自缮写,以他别具一格的书法为载体,使之广为传布。

  

    为什么弘一大师对格言,特别是《格言联璧》如此钟爱和重视?从大师历次所作演讲以及所写题记可以看出,大师认为《格言联璧》等格言集能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并具有以下几点独特的优势:

  

    一、言简意赅:中国自古以来盛行语录文体,如孔子的《论语》、朱熹的《近思录》、王阳明的《传习录》、王夫之的《思问录》,都属于此类,而格言也是一种语录体,只不过它专讲道德修养方面的学问罢了。与一般语录体著作一样,《格言联璧》等格言集的各条,也大多以寥寥的三言两语,讲述有关道德修养的准则,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发人悟省。弘一大师在﹁改过实验谈﹂的演讲中就说:“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以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这就是说,他认为格言浓缩了儒佛两家有关道德论述的精华,文字比较简短,因而可以解决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佛儒诸书而“无力遍读”的矛盾;同时,由于格言行文较为浅近,明白易懂,也可使初学者消除对佛儒诸书“难以了解”的困惑,因此,《格言联璧》等格言集,作为道德修养的入门读物,能使阅读者较快地掌握“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的知识和途径,有效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

  

    二、读之有味:格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铭文、箴言,与一般语录不同,较注意文字修饰,有时也讲究对仗、平仄。如《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许多格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津津有味,与某些道德论著的道貌岸然,枯燥说教,迥然不同,无怪乎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受到人们广泛欢迎。对这一点,弘一大师曾多次论及。他说自己皈依佛法以来,常常阅读《格言联璧》一类的格言书籍,“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见《改过实验谈》)。一九三九年他为《格言联璧》作题记时还说:“离俗二十一载,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弘一大师阅读格言时所产生的“亲切有味”、“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的感觉,当然是指其蕴藏的内涵,使读者深受启迪,但更重要的还是格言的语句生动隽永,引人入胜;否则,弘一大师为什么阅读儒家的四书五经及佛教的各种经典时,从未作这样的评论呢?

  

    三、有的放矢:由于《格言联璧》等格言集是前人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根据人们处身立世、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常见的各种缺点,提出的劝诫和指引,因此,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尽管星移斗转,时空变迁,由于人性弱点的顽固和执著,少有改变,而传承延续,故前人的很多格言,当今仍然适用。现在的立志道德修养者,选择其中最切中自身缺失的格言,学习之,实行之,就能同样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弘一大师重视前人格言的针砭、勖勉,热心向周围的人推荐,其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动手选编前人的格言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它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他在选编的《佩玉篇》“题记”中说:“其中说性理者,颇近佛法,惜模糊影响,似是而非,故无足取;但其习气之言,皆精湛切实,可资吾人省惕。”也就是说,将原书中“模糊影响”、“似是而非”的部分删除,而留下对自身“习气”足可“省惕”的词句,使该书在自我道德锤炼中,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尤其他精编的《格言别录》,更可看出他这一良苦用心。《格言联璧》原分为十类,由于佛教僧侣出离家庭,不问政事,他在选编时,对原书的“齐家类”、“从政类”一条不选,而从“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四类中撷取。对书中文字,也作了多处的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正如胡宅梵为大师《佩玉篇》所撰序言:“近时世风浇漓,道德沦丧,救世之药,其惟格言乎?”格言对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调整和增删,其用意就是为了突出当时佛教徒应严格遵守戒律和学佛成道的信念。如“持躬类”原第一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他编入《格言别录》时,将第二、三联删去,将第四联改为:“道德隆重,守之以谦。”这样的增删,不但适合僧侣的特殊处境,更强调不论智商高低,道德深浅,都要谦仰的众生平等理念。这是弘一大师十分强调,一再重申的道德信条。又如该类的第十二条,共六联,他将原有的第一、二、三联和第五、六联统统删去,只留下第四联:“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并在其后加:“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通过这样处理,弘一大师就把当时大力倡导的“谦让”和“惜福”两种修养之道更加凸显出来。正如胡宅梵为大师《佩玉篇》所撰序言:“近时世风浇漓,道德沦丧,救世之药,其惟格言乎?”格言对道德建设,关系密切。弘一大师重视格言,钟爱《格言联璧》,归根究柢,反映了他完美人格的一生,尤其在皈佛以后,对自身持戒、修律、苦行,道德完善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他对提升佛教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所作的不懈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