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韵味从何而来

 隨风飘逝 2015-01-24

韵味从何而来

明末清初的王铎以书法闻名,但他的同时人却对他爱好读书印象深刻。梁云构说他性嗜书,“偶所栖寓,辄为书城。”1644年春北都陷落前夕,他与南阳 彭而述一道避难青徐,南走吴越,彭注意到,王铎身无长物,但有鹿车十五乘,装的都是书,“每旅店,蓐食趺坐,手一编。”王铎在明仕至礼部尚书,犹读书不 辍,自言“不是好在故纸中钻研,此中有快乐,告人不得”。在向祁彪佳描述读书之乐时,他也说:“午夜一灯一管,万虑俱寂,真不减南面百城也。”


今天的官员像王铎这样热衷读书的恐怕万不及一,即使是高校中以学术为业的,可能也未必如王铎那般深刻体会读书的滋味。王铎没有科研项目,读书全凭兴 趣。而高校里比拼的不是读书多,而是发表论文多、出版著作多。那些以读书自居的学者,大多习惯于查书而是不是读书,他们从各种书籍中查出自己认为有用的资 料,其他内容并不关心。像王铎这样不以学术见著的人,一生之中,“《左》《国》《史记》,《二十二史》,韩柳文,古唐诗,李、杜二诗,《琵琶》《拜月》 《西厢》诸剧,皆有评议。”这段出自张凤翔所撰墓表的话并非虚饰,王铎手批的《国语》、杜诗及诸传奇至今犹可得见,其读书之乐形诸文字,当日神情差可想 象。今天做文史研究的学者,大概很少有人真正静下心来精读这些经典之作。学者们的理由很正当,我们的工作要有效率,若像王铎这样先将古书全部读一遍,这辈 子还有多少时间作文著书呢?


而今,电子技术的出现又进一步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不仅很多以前要去图书馆查阅的书,现在百度一下就能轻松下载,许多机构还开发出种种具有检索功 能的图书数据库,只要输入关键词,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瞬间便历历在目,真可谓秒杀老蠹鱼。对研究者而言,查书一下子又变成了检书。拥有越多的数据库,越能 保证搜集资料的广度与速度。黄一农先生敏锐地发现,电子技术给文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并断言“现在是做文史最好的时候”。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数据库的 出现,使我们对一本书的全部内容更加漠不关心。通过检索,我们获得的是一堆脱离其语境的“资料”,黄一农因此也警告研究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史修养,脑子 里没有完整的古代“知识地图”,拼凑这些资料写成的文章往往会闹出笑话。有位研究佛教美术的学者,将北周甄鸾《笑道论》所引道教徒攻击佛教的话,当作佛教 徒的观点大加阐释,用以讨论中古时期的佛道一体造像,已经成为学界的笑柄。倘若不是检书,而是读书(哪怕是查书),一定不会忽略这段文字的上下文。


当然,我毫不怀疑根据检索的材料也能写出富有见解的文章,但这样的文章很可能寡于韵味,因为韵味总跟时间的浸泡与磨洗有关,而高效率是要将投入的时 间降到最少。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只会查书、检书的学者,是不遑体会读书之乐的。多年前,我有次去看朱季海先生。谈话中,我提到现在很多书都能从网上下载, 不用去买。先生反问:那省下来的钱做什么呢?很多人都去做了坏事。旁边有人说,听说钱仲联先生也后悔买那么多书。朱老不假思索:他说的反话。我又跟他谈到 图书数据库,朱老又反问:那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呢?很多人去做了坏事……朱老两次说“很多人去做了坏事”,我不知究竟何指,但终究是失望的情绪。他说自己 一生富余的钱,都用来买了书;一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所以庐山的一棵树,你们只知道那是棵树,只有我能讲出它是棵不平凡的树。”

(作者为艺术史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