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四部曲之一 了解赏石

 爱雅阁 2015-01-25

【赏石四部曲】

《四之一》了解赏石

                                                    /林维宽

石头存在于一般人的印象里,直白表象显得坚硬冰冷,感受意象则是刚毅稳重。如果没有赋予它另一个生命,那么它依旧只是一个平凡无奇、俯拾皆是的石头。如若不是随地让人践踏,就是隐没在城建水泥丛林,从此功表万世!

石头是一个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物体名词,因为地球造山运动之故,形成板块挤压,造成或地震或火山或海啸等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外力破坏因素。崩落的沙石、岩浆,经风雷雨电摧残,狂风暴水强挟,四处飞溅奔流,互相强击碰撞。温度瞬间压缩后,有的被沙土覆盖堆磊成山、有的被冲开八方散落地表、有的随波逐流在大江在大海!所以自有人类以来、石头就已在亿万年前形成至今,只是因为它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未像其他稀有矿物体来得更受人们珍视。但人类最早为了生存,却已懂得运用智慧,敲打研磨当做武器狩猎、生活炊煮器皿。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日益精进,迄今除了广泛用在工程建设、战事攻防、园林造景、公共艺术外,似乎已不再有其他可用之途了。

而今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人类为了利益有了争夺,历朝为了疆土有了杀戮。在战乱不安、政局动荡的年代,人们但求生存温饱罢了、何图他想,更遑论了无尘事、闲情逸居了!然而随着朝代更迭、也不尽然全盘皆墨民不聊生,总有太平盛世之治。一千多年前,始自唐宋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声威远播,人民耕牧放养安居乐业,社会一片繁荣景象。宫廷达官抑或社会显要,歌舞升平、酒足饭饱之余,珠宝玉器、字画古董已无法满足上流社会的收藏兴趣。于是有了《太湖石记》唐代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年)所作,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第一篇,全面阐述太湖石收藏、鉴定方法和理论的散文,第一次分出了赏石的品级。常与告老还乡一代名相牛僧孺一道赏石、咏石,反映出唐代赏石文化的发达。及至宋代,赏石、玩石已蔚然成风,如米芾拜石(一品洞天~米芾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石头的千变万化所产生的敬畏感。),东坡咏石(雪浪石~此石黑白相间、纹如雪浪而赋之,苏轼当年被贬南夷的处境,咏诗以石寄托思乡情愁。),以及欧阳修、王安石等名士都积极投身品评赏石的活动中,明白阐释了文人墨客对于钟情石头有别一般的清雅逸趣。而宋代杜绾所着《云林石谱》,是中国第一部赏石专书。明代林有麟所着《素园石谱》,全书更收集了102种(类),249幅大小石画,被公认为是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这是中华赏石文化艺术之滥觞,有历史记载以来,也是传承至今不变的重要文献。从而开启了赏石文化之路,为天地万物所赐的石头再造,不可雕琢的美,谱下了另一个层面的艺术扉页。

我们知道易经是华夏五千年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所以为求国泰民安、磐基永固,历朝皇宫动土有奠基石。为求门户平安,邪恶不侵,民间普有以石立碑隽刻石敢当。自古以来,风水之学便传承了易经,沿用至今,石头还有着镇宅避邪之用。而今更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现代人沈淀心灵的观赏品。或许它给这个烦嚣的社会、忙碌的人群,提供了安神静心、美化家居的功效。这几十年,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富裕,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便开始寻找可以寄托的精神依靠。除了当道众所周知的收藏艺术,赏石便在这种需求下运用而生。赏石文化流传千余载,这一、二十年来,经过不计其数的展演推广,各地如火如荼,持续热潮,达到高峰。虽然都是赏玩石头,对于称谓却各有不同。大陆从最早的奇石定为观赏石、台湾~雅石、韩国~寿石、日本~水石,甚或欧美各国等等不一而同。然而万流归宗,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发扬光大,值得令人称慰。如今赏石族群已是枝繁叶茂,遍地开花,各地立案协会一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成了另一项艺术大军,颇有盛世收藏之势。

我想每个人都有他的爱好,只是各有不同。没有人愿意庸庸碌碌终其一生,转换心境的良方,唯有培养多方面兴趣,是为不二法门。因为多一个爱好,就多了一份充实。而今因为发现赏石之美的机缘巧遇,开始走上了喜欢石头的不归路。生活品味因为石头有了发酵,为原本的收藏增添一份乐趣。藉养石打理把玩的过程中,与石对话交流心灵,一石一世界,寸石展千里,以小见大,放大视野,偶有奇想,不亦快哉!比起珍稀盆栽必须悉心照护,古董字画又得注意温控,相较玩石毋庸忐忑,简单随意多了。因为沉浸在自己快乐的世界,身体变得硬朗,出行不再牵挂,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喜欢、因为执着,一旦决定了方向,无怨无悔。选择喜爱、喜爱所选,从此八方自在,四海豁达。

玩赏任何一种收藏品,都有一门深奥的学问。有的深不可测,有的简单易学,端看每个人的悟性与付出而定。若依赏石文化论之,类比大地万物,说它是大自然的缩景艺术,或许更为贴切。以下浅而明述,也许可以快易入门,一窥赏石深邃迷人、陶然忘我的堂奥。或体会表情莞尔、会心一笑,或领略山川壮丽、叹为观止,感受身在其中、物我两忘的情境。赏石从早期米芾相石四诀,瘦、皱、漏、透的鉴赏方式,江南园林四大名石(冠云峰、绉云峰、玉玲龙、瑞云峰),更是相应四诀理论的经典验证,流传至今,依然远近闻名。随着时代潮流演进,走进厅堂的赏石,本着基础的理学,对于形、质、色三要件有了基本要求。形态是主题表征,能够表达整体精神,方有玩味。质地代表外在肌理,过于坚硬或松软,硬则无形、软则肌差。颜色关乎视觉效果,早期黑黝感觉沉稳,近年地域共融之便,偏爱色彩鲜明华丽。所以形、质、色亦可以用点、线、面、肌的理论相互得到验证。有了入门基础概念,对于石种、类别、成因等关键因素则是赏石必修课程。而岩石结构成因部分,隶属于地质矿物科系所学范围,过于深入的专业知识,非一年半载可以通透熟悉,我们粗浅知道属于何种母岩(如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形成即可,一般把玩收藏以摩氏硬度六至七度之间为佳。毕竟质地太过坚硬,石形主体难有变化,而过于疲软,石肌粗糙,缺乏收藏价值。综上几点所述有了简单了解、至于进一步艺术层面的欣赏,攸关赏石综合技能深浅,如石名、布局、演出等美化氛围,则待有了基础后,再循序渐进、逐步学习。赏石知识领域,并非一蹴可及,石头一体六面,讲究累实饱满,选择合理角度,如何取得协调,如何结合艺术等等,都是一门学习课题。唯有多看、多问、多想、多听,身体力行,用心学习,方能增进学术、提高赏石涵养。虽然今天笔者对于现今赏石相关知识,约莫已粗略熟捻,但从不因此张扬自满。所以出于一份爱好与执着,余依然不曾停止学习。毕竟往往水满则溢,容易产生惰性和傲气,而致原地踏步。多年来为了精进赏石水平,大江南北海内外各地游走,以石会友多方请益。用细微过人的观察力,组织整合去芜存菁,以期增进视野和阅历,无非希望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天地之大、气象万千,学问之路是无边无境的。我们感叹自己渺小末微,犹如沧海一粟的同时,或许更能督促自己善用每一天。(全文待续)

图片 

插图:古月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