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山大佛的这些事,你一定不知道

 对酒对花 2015-01-25

【执惠导读】海通禅师:修佛治水,舍身为民。自目可剜,佛財难得。乐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三代不辍工。九十春秋平。巨形睡佛,三山成形,灵宝构精;三水润身,万世嘉美。

乐山大佛

在中国西南的四川乐山市,有一尊依水临山而开凿的摩崖石刻大像,它叫乐山大佛。

这座乐山大佛是一座弥勒佛坐像,是在一整座山的崖壁上雕刻而成的,通高可达71米,为当今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本称作凌云大佛,因为大佛所建处的乐山市南的岷江东岸,有一座凌云寺。这是西南最大的一座寺庙,乐山大佛就屹立在凌云寺旁边。

大佛正坐的脚下就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条河水的交汇处,水流激湍,惊涛拍岸,撞击在大佛左右两侧垂直的崖壁上,溅起团团的白云,声音震响,滔滔不绝。

蜀州乐山

蜀国开明王时代,就开始在三江汇合之处的乐山治水习农。这里的水路交通很发达,大渡河和青衣江,更多的为民间商旅民众所用,而岷江一直也是极其重要的军事运输线。

战国公元前304年,秦武王依照“浮江伐蜀”的战略,发兵南下,一举成功灭掉蜀国开明氏政权,并在此建立南安县。由于该地“郡土嘉美”,北周时期在此设立嘉州。唐代复称嘉州或叫眉州。

唐朝中期,玄宗开元元年(713),海通和尚开始着手,在此动工修建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到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乐山大佛才得基本竣工,工程前后历时约九十年。在《乐山县志》中记载:“有沙门海通者,作大佛像”,讲的就是这件事。

到宋朝改嘉州为嘉定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嘉定州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乐山”之名沿用至今。

海通和尚

发起和主持修建乐山大佛的,是一位年轻的僧人,法号叫做海通。

海通的家乡来自播州(今贵州遵义)。因为家境贫寒,他十二岁时便被父母送进寺庙出家,拜慧净法师为师修行。自幼出家的磨砺,寺庙清苦祥静的生活,使海通很早开始培养起一种慈悲坚韧的性格。

二十四岁时,海通决定离师下山,云游天下,访问民情,拜谒名胜的寺庙。当他走到嘉州凌云寺这个地方时,一眼便被周围幽美自然的环境所吸引。从此,海通就在此地长住,出家修行。

常年的出家修行经历和耳濡目染的寺院熏陶,让海通的成长很快。几年后海通接替逝去的主持,做了凌云寺方丈。

海通站在凌云山顶,面对汇聚在此的滔滔江水,哀念这里的重重艰险,想尽他那慈悲的心愿,想扭转这天地留下的凶险。

作为僧人的海通,认为佛教的作用宏大而利益广博,功业成就则能感化神奇,接近佛理则能除掉世人的迷惑,显示法相能救济天下的险难。于是,海通和尚发下一个造佛治水的宏愿,决定在嘉州凌云寺处建造一尊大佛石像。

因为在海通看来,直接去阐述一种精妙的佛理,不如先建造一座规模宏伟的佛像,让人们在震撼心魄的观赏中,产生极大的敬仰和崇敬之心,如此情不自禁地对佛产生虔诚的皈依之心,从而达到弘扬佛法的目的。

凌云寺

凌云寺建在乐山市南的岷江东岸的凌云山上,主体是一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构成的三重四合式中国传统建筑。

紧依凌云山麓,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河流的汇聚之处。每当夏汛雨季来临,山洪暴发,三条大江汇聚在凌云山下,冲撞着崖岸,卷起滔天巨浪,吞山蔽日,势不可挡,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成为殃及地方的祸害。

他思考到山前响震的激流,位置就在垂直的悬崖下面。山岩可以开凿而坠下,江流可堆积而渐平,如果建立佛陀慈祥的容貌,就能大转佛教的法轮,善良的心愿可以激发,民众的力量可以聚用。

海通禅师悲心大愿,不忍百姓受此水患疾苦。他想要以造大佛来实现治水,减杀水势威胁,普渡众生脱离苦境,为百姓谋立造福。

嘉州的凌云山共有九座山峰,而凌云山的栖鸾峰,是正对着三江水流的汇合口位置,水激浪高,水患剧烈,所以要治除水患,必须选择在这里建造一座大佛,以佛法镇压水势。

弥勒大佛

早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就已经预言:人类四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佛将降临人间,给世界带来和谐与安宁。

到了唐朝武周时期,武则天大力提倡信仰弥勒。人们更加崇拜弥勒佛,认为弥勒佛降世就会“天下太平”,从而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

海通为了修造凌云寺大佛,先是走访嘉州各处寺院。他最终来到一座叫能仁院的摩崖石刻前,有一座一丈多高的弥勒倚座佛像。它端庄、静谧、富丽的气质,当场感染了海通。他立即决定下来,就依这尊佛像为蓝本,开凿凌云山大佛。

接下来,海通需要为大佛的修造,募集足够的资金。虽然,建造乐山大佛的消息一经公布和传开,远近而来的能工巧匠及周围百姓,纷纷前来捐赠物资,免费义务修建大佛,一起为当地修佛治水做出贡献。

当地百姓们的热情和义举,深深地打动了海通禅师。但是,要在临江绝壁的险要之地,开凿一座大佛,不仅工程量大,难度较高,耗时也很漫长,一应的工具供应、后勤物资补给,需要极庞大的资金维持,以保证大佛的开凿持续进行,而能最终完成。

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为纪念乐山大佛的竣工而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像记》。文中记载:“江湖淮海,珍货毕至,”又“功巨用广,费亿万金。”由此或可以推断,当年海通法师可能为了建造大佛,沿江而下去往两湖、江淮一带,募集回一笔数目可观的善款。

大佛修建

建造大佛的工匠、劳力、资金一时齐备,接下来就是按照事先设计,有条不紊的展开施工修建。几历春秋,大佛的轮廓在不断显现,三江汇流处的波涛逐渐也归于平静。

一日,嘉州郡守听说海通手里有一大笔钱财,便带了一大批随从前来勒索。海通面对郡守的威胁,毫不畏惧,断然拒绝。他斩钉截铁的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海通的高傲和蔑视,激怒了贪财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海通有胆量挖出自己的眼珠,就恼羞成怒的说:“那你就挖出来看看!”

面对寡廉鲜耻的郡守,威严刚毅的海通盘腿坐定,端起一只铜盘,毫不犹豫的剜出自己的一双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举到郡守面前。

海通的行举,让郡守大惊失色,吓得失魂落魄,仓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献身的浩然正气感动天地,这更激发了广大人民要建成大佛的雄心。

为了早日修建成凌云大佛,失明的海通仍然坚持,每日由小沙弥搀扶着去工地,亲自指挥工程,随时了解进度和情况。

然而,常年操劳的海通大师,在大佛刚刚修到肩部的时候,就离开人世圆寂了。在韦皋的《大像记》中,这样称赞海通法师:“夫专诚一意,至忘其身,虽回山转日可也”。

海通死后,乐山大佛的修建工程一度中断。后来,身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章仇兼琼,捐赠20万俸金,还亲自支持监督大佛工程,由海通的徒弟率领工匠们继续修造大佛。

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一时工程进展迅速。然而,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工程再次停工。

公元785年,唐德宗贞元初年,新任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继承海通未竟之业。

18年后,乐山大佛终于建成。经历三代工匠的努力,跨越90年的时间,这座当年由海通法师设计和开建的乐山大佛,终于清晰完整的矗立在三江之口。

心即是佛

也许是海通禅师的凛然壮举和坚定的佛性,让慈悲济世的佛祖受感动,将平安和祥和降临乐山人间,百姓从此过上安宁的自然生活。

说也奇怪,自从唐朝在三江口处,开凿了凌云摩崖石刻大佛后,这里的水患再也没有发生过,历史也再无此类事情的发生记载。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就组织乐山百姓,凿断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的凌云山崖,开出一条引水的渠道,乌尤山山体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在唐代时,附近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佛教大兴,建有乌尤寺、凌云寺等,开凿了乐山大佛,还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修建起一座十三层空心密檐式灵宝塔(凌云塔)。

后来,有人在乐山古城东的迎春门码头,隔着三江远眺对岸的山群时,发现一个巨大的意外收获,让人们兴奋激动不已。这就是举世称奇的乐山巨形睡佛。

巨形睡佛头南脚北,卧于岷江东岸。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其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组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这尊巨形睡佛以乌尤山为“佛头”,凌云山栖鸾、集凤两峰为“佛胸”,灵宝峰是其“腹和大腿”,龟城山南坡则为其“脚”。

而乐山大佛,恰好位于睡佛的“肩”、“胸”内,寓意“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

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灵宝峰上的灵宝塔,竟像是睡佛的阳具,一柱擎天直向云霄。灵宝塔为砖筑的方形四方锥体,坐东向西,高38米。清人有诗:“秘开灵宝擘云根,三水交投万马奔。光相婆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

灵宝塔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提醒船工路过险滩激流,谨慎驾驶。它与乐山大佛一同,倚靠着背后的巨大睡佛,镇守这里的江水,护佑一方平安,从此吉祥。

尾声

海通禅师:修佛治水,舍身为民。自目可剜,佛財难得。

乐山大佛: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三代不辍工。九十春秋平。

巨形睡佛:三山成形,灵宝构精;三水润身,万世嘉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