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亭台楼阁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15-01-25


众所周知,历史里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封建君主帝王制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东南西北,所有的山,所有的水,全都归他所有。君主要控制领地,就要出巡,就要微服私访、实地考察,帝王跋山涉水,沿途视察,考察边防、、政务、宗教、学术,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见官员、见贤达,听汇报,发指示,到处建楼立碑,这些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目的是要大家知道他是君临天下,无远弗界,无时不在,以宣示主权。帝王走过的地方都要建一些华丽的亭台楼阁,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无出不彰显出帝王的高贵之势,目的就是做上帝王的记号,让你一闻就能闻出帝王的味道。他自己也要检查这些记号,隔三差五,几年来回转上一圈,这是最原始的领地控制法。

中国的天文书是以星辰为“文”,地理书是以山水为“理”。人从地上望星空可见星汉灿烂,但从地上望大地,却只有眼前不大的一片,我们在地上望远怎么也看不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楼能有多高呢?当然没有山高,所以还得把亭台楼阁修在山上就是这个道理,登高而望远,从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此情此景还暗示着想象中君临天下俯瞰大地的一种视觉效果。

帝王登高,睥睨群雄,文人墨客登高,豪情满怀。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性迈,林间松韵,石山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之鸣佩。闭眼沉思也好,举目观望也罢,同样进入的是登临送目的境界,思绪自然信马由缰。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都是文人骚客的感慨。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总是文化历史高度的意象,这些去处,往往点缀名人名文,则相得益彰。如王之涣之于鹳雀楼、崔灏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陈子昂之于幽州台、李太白之于凤凰台、高青丘之于雨花台、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东坡之于快哉亭、辛弃疾之于赏心亭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登亭台楼阁,赏大好河山,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蓟门幽燕,慷慨悲歌之地,陈子昂登幽州古台,感悟岁月时空,抒发天地人生大悲恸。千秋之下读此,犹让人三叹三掬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八百多年前,辛弃疾登临建康赏心亭的叹恨。他愤于志士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患意识让人血沸,只可惜历代的统治者并不领情,豪杰的抱负也就屡屡落空,“睹物兴情”,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不值一提;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那样的相形见绌。这样以来,人生的短暂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便自然产生,所以说,亭台楼阁中也饱含了文人墨客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这种情感内涵丰富,里面蕴藏的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思想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