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的那些秘事儿~涨见识!

 lxq1953 2015-01-26

艾灸的那些秘事儿~涨见识!

93年考入了中医院校,算是进了国医这个行当的开始,屈指算来已二十年了,在针灸课上我首次看到了老师手中的艾条和针。记得当时那个艾条还是老师亲自手工做的标本,这算是第一次对艾条的印象,整体感觉就是他比雪茄粗长了一些。

第二次见到艾条是在96年临床见习的时候,在科室熏了半个月的艾烟,感觉烟大好呛人,特别是病人多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就像几个大烟鬼们聚在一起吞云吐雾一样,烟雾缭绕那真叫一个壮观!

第三次见到艾条是97年上半年临床实习时,当时那种艾条也就是一般的纯条,按现在的比例来说也就是最次的那种。

第四次见到艾条是在97年下半年临床工作时。刚参加工作在医院库房第一次领材料时终于见到了几大件的艾条摞在仓库的一角,当然还是最次的那种。

直到09年我在39健康网上开了博客后,很幸运地结识了多位未谋面的好朋友,有好多艾友,还有厂家的朋友。让我对艾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第一次才知道原来艾叶不仅有产地之分,艾绒有厂家之分,更深一层讲竟然还有比例之分

至于这个艾绒比例之分好像是南阳这个艾绒最大的集散地在国内最先提出来的吧!应该是借鉴韩国、日本灸界的说法了,具体些的就不得而知了。李时珍在本草上也只有生艾、熟艾的记载,没具体描述过比例的问题。

终于在10年第五次见到了高比例的艾条,也就是当下在淘宝上销量最好的35:1的金艾条、极品的。这对当时极力排斥和反对金艾条的高人们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一天晚上在整理病历时,湖南的朋友汤先生在网上给我介绍让我了解下湖南的一家公司。于是我就联系到了他们的李经理,见到他们的艾条样品后就果断的放弃了正在临床使用的那款艾条,是南阳的,牌子我就不说了,因为现在放弃这款了,主要是紧实度的问题,艾绒质量倒没什么,这也就是厂家之分的原因,送你们一句话,技术方面我们都还是有待提高啊!

见到湖南公司的艾条样品后就建议医院采购了李经理她们的艾灸产品。他们家老总在后来的几次艾灸活动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也是最具开拓创新的一家公司,目前开发的艾绒养生系列制品在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能超过他们的。

然后陆陆续续又见识了几家的艾条。中间还偶遇结识了朱丹溪大师的后人--朱大哥。

也是一天晚上在整理完病历时,见到有人在单桂敏老师博文后面挂了个淘宝店铺链接,当时心想这人真够有种的,也不怕别人骂啊!在人间地盘上直接打广告了,纯粹是找骂的,没想到进他店铺一看,乖乖!价格比别人便宜了一大截,都和批发价差不多了!当时我直接就把他归属为假冒伪劣了。没想到店主老弟竟然直接快递给我了几款产品,让我看看,收到货后,一看艾条质量还是蛮不错的,就问他,你把价格报这么低不害怕同行排挤老弟你吗?他直接回我,薄利多销,让利于民嘛!

没想到这就是淘宝上艾制品价格战的开始,后来在一个艾灸论坛上终于让南阳的某厂家恼羞成怒,由此让我对南阳艾条厂家内部的恩恩怨怨也多了一些了解。更没想到的是我们就这样成为了朋友,最没想到的是如今他竟然开了自己的艾制品公司,还有了自己的品牌,老弟小妹!你们小夫妻俩真是好样的!不愧是拉下艾条价格的第一人!在此哥代表如今能买到低价位艾条的灸友们祝你们合家幸福了!

在新乡的梅兄那里买到了梅全喜老师的《艾叶》,对艾又多了更详细的了解。才知道其实精制艾绒最早是作为名家印泥的原料用的,进而发展为现代的金艾绒,金艾条!不得不让人佩服人类的聪明智慧!若干年后不知道我们的灸法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那只能让历史去说话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下“西泠印泥”。《艾叶》里面记载全球艾叶的品种可是不下20余种的。

其实制作名家印泥艾绒制法的干脱法才是古法精制艾绒的秘法,制造印泥主要原料除了朱砂或银朱外,还有一样是艾绒。河南阳阴产的叫北艾,浙江四明产的叫海艾,湖北蕲州产的叫蕲艾。理艾的方法首先摘去梗蒂,用筛子筛掉碎屑,专留艾叶,用棕绷搓揉,把艾叶外衣褪尽,再用乳钵磨研。为恐艾衣尚未褪尽,再用小绷弓弹打,把剩余艾衣艾叶筋络弹去,然后用石灰水浸泡七八天,另换清水微火煎煮一天一夜,连续换水榨去艾叶黄水,到黄水变成白色,把艾叶干透,再筛再弹,艾叶里的黑心就可以全部去尽,这可是水脱法了,大约一斤艾叶,最后仅能得到艾绒三到四钱,才算合格。

灸法,在西方称Moxa。灸法经历代医家的传承和发扬,至明清时期已颇为成熟,但到了清代的后期,由于道光皇帝下诏:“针刺艾灸, 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从此针刺和灸法走向了衰落。但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我国弃之若敝履的灸法,在东瀛却得到了发扬光大。据考证,公元514年,我国针灸学首先传到朝鲜;公元550年,灸法又由朝鲜传入日本

日本从1937年元旦起,就已由政府组织掀起所谓“全民三里灸”健康运动。日本在1956年就在全国推广小学生艾灸身柱穴,日本对灸法的发展与创新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反观国内,有几个人在5年前听说过艾灸的?

马氏温灸法也是起源于三十年代,在1930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术却是源自于公元562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1934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反将日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

反正我只了解到大宋时灸法也曾经辉煌过,太祖亲与太宗施灸。周楣声前辈在《灸绳》中曾经也无奈写道:“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心,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

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灸法史上才出现了瓦甑灸这才是器械灸的先驱。《千金方》曾记载用竹筒苇筒塞入耳中,在筒口施灸以治疗耳病的“筒灸”。可见孙思邈更是灸疗器械的开拓者

《宋史》记载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灸法在宋代,真可谓全盛时代。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证针灸之法,铸造针灸铜人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见执政者对中医灸法的影响之大。

明初始出现了艾卷灸法。以前的艾灸(直接灸)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是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事实,历代医家殚精竭智不断的改进手法与操作,在清末终于出现了艾条温和灸,让艾灸从原来的“炮烙之刑”变成了现在的“温暖如冬日”。使得艾灸变得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这算是针灸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后来发展为“雷火针灸”及“太乙针灸”,这些是古代灸法和熨法的结合运用。后来出现的“阳燧灸”逐步发展为现代的“日光灸”。

清代始出现了瓷缸灸,隔面碗灸、针柄烧艾灸等。这些逐步发展为现代的“木灸盒”“竹灸盒”和“随身灸”。

11年分别在郑州和开封举行了三次艾灸活动。感谢湖南的老总在几次活动中给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2011快乐艾灸首届艾绒品鉴会上又见识了十余家的艾条。对艾绒和艾条的认识更加深了一层。

首届艾绒品鉴会的桂冠最后落在了济南李兵哥的头上,当时是从艾条的九方面评鉴的,色、质、味、烟、火、灰、价、重等九方面。遗憾的是2011快乐艾灸首届艾绒品鉴会没收到一片艾叶!那次没有参会的商家,可能他家的艾绒质量确实很好,根本不屑来参会,或者他家的艾绒质量确实不好,自己心知肚明,所以根本就不敢来参会,那也是极有可能的!

想说说我家的儿子,在我的影响下,平时他也会翻翻我的《本草纲目》,几次艾灸活动也非要跟我一块儿去,记得在现场金昕哥在车上刚打开他珍藏的一小盒日本艾绒时,小坏蛋张口就说,这金艾绒真好啊!搞得几位朋友当时是一愣一愣的!

12年我从家乡的中医院来到了河南的省会郑州市坐诊,慢慢地走出了自己艾灸的路,把熨灸带到了郑州,并让郑州的患者朋友深深地了解且喜欢上了他——熨灸!

2012年秋“药王熨灸”终于大功告成,逐步完善了各项细节与具体操作规程。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公元5世纪,这种长寿健身术东传日本,在汉代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步推广,现已风行日本,受益者越来越多。

反倒是现在在国内被日趋冷落、淡忘,真是令现代中医惭愧不已,想达到灸法在宋代的那种全盛时代,看来不是某个人力所能及的啊!灸学前辈周楣声老师也不得不写下“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心,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的叹息!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保仪郎顿公儒,苦冷疾二年,至于骨立。一日,正艾灼,而赵三翁者来,询以病源,顿实告,翁悉令撤去。时方盛暑,俾就屋开三天窗,放日光下射,使顿仰卧揉艾,遍铺腹上约十数斤,乘日光灸之。移时,热透脐腹不可忍,俄腹中如雷鸣下泄,口鼻间皆浓艾气,乃止。明日复为之。如是一月,疾良已,仍令满百二十日。自是,宿疴如洗,壮健如少年时。翁曰:“此孙真人秘诀也,世人但知灼艾,而不知点穴之不审,虚受痛楚,耗损气力。日者,太阳真火。艾既遍腹,且又徐徐照射,入腹之功极大。但五六七月为上,若秋冬间,当以厚艾铺腹,蒙以绵衣,熨斗盛炭火,慢熨之,以闻浓艾气为度,亦其次也。”这就是药王孙思邈“艾火遍身烧”的全过程

熨灸法继承了传统灸法的精髓,并结合现代科技大胆创新,结合辨证配穴,辨证施灸,由传统的单穴灸改变为穴区灸,增强了腧穴的临床协同治疗作用。这种灸法,并不是时下大家常用的灸法,也不是我自创,而是中医传统灸法的创新,真正的“药王熨灸”。

临床灸的顺序要有先后,操作要正确。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

最好不要平时乱灸,以至于最后效果不佳,甚者怀疑艾灸的疗效!灸法既是一种温热刺激,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温热程度,就不能草草了事。表热里不热,就算是灸法,结果达不到治疗目的,还误以为灸法无效。这也是大多数人在家自灸不如专业中医师灸的效果好的一大原因!

临床施灸的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部位,病情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艾灸时取穴宜少不宜多,但应选择要穴。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上下来回,号称雀啄;左右摇摆,有类飞腾”,灸至潮红,身出微汗为度!且感传在原处往还,全身周流,上下连贯。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及对化学药品危害性的认识,在人们追求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热诚中,灸法将更加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灸法这一瑰宝,将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让灸法成为当今医坛中的一朵阳刚奇葩


作者:刘永建

编辑:潇湘君

来源:39健康网“金艾哥大刘”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