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望家園】巴黎塞納河 以人為本的河岸改造計畫 – 經典雜誌 RHYTHMS MONTHLY

 老實修行360 2015-01-26
seine_750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陽緩緩在天空劃出一道拋物線,巴黎塞納河泛起一片金黃波光,橋下流淌的湛藍色彩漸次後移。左岸的奧塞美術館與右岸的杜樂麗花園遙遙相對,遠方的艾菲爾鐵塔穿出樹叢,直衝三百多公尺的高空,一個多世紀以來,稱職地扮演巴黎的招牌。

塞納河全長七百七十六公里,為法國第二大河,在巴黎境內由東向西貫穿全城,剪裁出這條十三公里長的圓弧形腰帶。正如同許多河川孕育出後世的斑斕文明,塞納河讓巴黎從河中央的小漁村西堤島(?le de la Cité),蛻變成壯闊的歐洲大都會。

兩千多年前,高盧(Gaul)部落的巴黎斯人(Parisii)在西堤島落腳,塞納河提供了豐富的漁獲資源。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人進犯,塞納河扮演防禦家園的天險。中古時期,各王朝相繼於河岸砌築堡壘城牆,塞納河不僅是天然屏障,亦為巴黎提供用水、動力和運輸。

今日巴黎如蝸牛殼般一圈圈地向外擴張成二十區,塞納河也已從天險、航道、經濟動脈轉型為休閒場域,並在歷史洪流中,匯聚成巴黎的文化符號。一九九一年,塞納河堤岸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然而,許多城市裡的大河皆背負著相同的宿命,在都市發展擴張的過程中,從河川資源、生態環境到河岸空間,往往被需索無度。塞納河亦然。對照今日沿岸民眾慢跑、騎單車、野餐的悠閒樣貌,這裡其實也曾歷經過汽車喧囂獨霸的時期。

在汽車開始象徵摩登和社會驅動力的一九六○年代,當時的法國總理龐畢度(George Pompidou)宣告:「巴黎必須順應汽車,放棄過時的美學。」並在塞納河兩岸鋪上柏油,設置汽車快速道路。「河岸第一排」從此讓路給汽車揚塵而過,人 們只能在橋上或堤岸上,眺望著巴黎的母親河,靜靜流過。

二○○二年夏天的某個深夜,一艘大型駁船載著兩千噸乳黃色細沙,悄悄停靠在位於塞納河右岸的龐畢度快速道路旁。三天之後,這條柏油路上竟長出一片長 達八百公尺的棕櫚樹沙灘。往後每年夏天七、八月間,龐畢度快速道路會封閉四至五周,專門開放給民眾免費享用沙灘上的躺椅、吊床、遮陽傘、淋浴……等設備。

右岸變「左」了

這項彷彿變戲法般的巴黎沙灘(Paris-Plages)計畫,是由二○○一年上任的社會黨籍市長德拉諾埃(Bertrand Delano?)所推動,這項計畫呼應了他的交通政策,亦即回歸以人為本的概念,重新規畫與分配道路空間。

政策的核心目標,在於減少機動運具數量,原本占據道路面積百分之六十的汽車,必須讓出部分路權給行人、自行車和公共運輸。除了在許多道路縮減車道、 增加公車專用道之外,二○○七年更全面啟用公共自行車Vélib’設施(參見《經典》第一六七期〈難行仍行〉),二○一一年再加碼設置自助式電動車站 Autolib’讓原本失衡的街道樣貌,逐漸變得宜人適居。十多年下來,道路上的機動車輛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五,自行車數量則增加了百分之八。

以人為本的交通政策鋪天蓋地地進行,自然不能獨漏塞納河這條最古老的「巴黎大道」。儘管沿河洗衣、捕魚、戲水、逛市集的舊日光景不再,但每年暫時性 封街,以展現創意、結合文化和娛樂活動的方式,仍踏出了「還河於民」的第一步。塞納河右岸得以在盛夏時節,讓雙腳取代汽車引擎,徜徉在這條屬於全民的河 岸。

斜陽取代七彩霓虹燈,灑在沙灘旁用木板搭成的舞台上,森巴、探戈、搖滾等樂曲瞬間引爆拉丁民族的舞魂,不論是身穿襯衫的中產階級、腳踩斑駁球鞋的銀 髮族,或套上連身裙的素樸女子,大人或小孩,貴族或平民,在這一刻,全都在同一個公共空間裡,跨越種族、性別與階級藩籬,獲得解放。

這場短暫的夏季嘉年華會,內裡其實蘊含著一種政治理想。巴黎沙灘的主要空間設計師修布雷(Jean-Christophe Choblet)表示:「巴黎沙灘並非源於『海灘』的概念,而是源於政治意志,目的在於為無法度假旅遊的人創造一個休閒空間。因此,這項活動是一項政治作 為、一種社會利益,也體現了一個真實的公共空間。」

早在一九六○年代經濟起飛開始,法國人就將暑期出遠門度假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經濟連年衰退、失業率節節攀升之後,度假變成奢侈享受。巴黎沙灘表面上是挑戰傳統的浮誇行徑,實則為行人爭取路權,並追求社會公平。

歷史上,塞納河右岸是羅浮宮、凱旋門和香榭麗舍大道等宏偉建設集聚的權力核心,一向以奢華高貴、優渥保守示人;左岸則因凝聚大學、咖啡館和文人思 潮,成為人文薈萃、進步改革的象徵。如今兩岸早已「變平」,德拉諾埃卻像是在老虎頭上補一刀,硬是藉著巴黎沙灘,將右岸「左派化」。

誠然,巴黎沙灘曾招致駕駛人批評和旁觀者訕笑,認為每年花費約兩百萬歐元(約新台幣七千六百九十三萬元)讓人在塞納河畔做日光浴是齣荒謬劇;但平均 每年四、五百萬人次造訪,其中百分之五十是巴黎人,並且讓全球二十三個城市起而效尤,說明延續至今十二年的巴黎沙灘,已在這座城市深植並向外傳達出平等共 融的價值觀,同時亦重塑都市人與河川空間的關係。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小檔案(塞納河巴黎段)】

  • 地理位置:東西流向,將巴黎分成左右岸,沿岸多古蹟,其中西堤島為巴黎發源地。
  • 流經市區長度:13公里
  • 歷史:巴黎的母親河,曾是天險、航道和經濟動脈,今轉為休閒場域。石砌河堤於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 河岸改造計畫:2002年起,在右岸啟動巴黎沙灘計畫,每年夏天封閉車道4至5周,供居民遊憩;2012年開始,右岸部分地段設置步道,2013年,左岸從奧塞美術館至阿爾瑪橋之間2.3公里的路段全部封閉,從快速車道轉為多元休閒藝文空間。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巴黎沙灘

↑ 巴黎市政廳廣場是巴黎沙灘計畫的一部分,原本的莊嚴空間變身為沙灘排球場。
塞納河夜景

↑ 雖位於市中心,夜幕垂降的塞納河仍能洗盡一日的庸碌煩躁,使人重獲平靜。
眺望巴黎市區

↑ 眺望巴黎市區,鐵塔為地標,塞納河是文化符號,除了歷史古蹟,舒適宜行的河岸空間,亦是讓人流連的指標。
駁船

↑ 塞納河沿岸的駁船,多數已不再具備運輸功能,而轉作一般居所。
呼吸空間

↑ 民眾在塞納河畔托卡德厚(Trocadéro)花園的草皮上享受閒暇時光。水與綠為城市創造了呼吸空間,也是城市得以宜居的重要元素。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