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120”去年急救出车64.2万次

 tuzididie 2015-01-26
记者今天从上海医疗急救中心获悉:2014年,上海全市急救用量创下历史高峰,达到64.2万次,同比2013年上升2.18%;救治人数为58.4万人次,同比2013年上升2.05%。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过快、急救服务需求量不断增长等原因,高峰时间120呼叫用车难、等候时间长的矛盾比较突出。为着力解决和缓解医疗急救用车难的瓶颈问题,市医疗急救中心在市卫生计生委等相关委办局的积极支持下,继续创新思路,推出新举措,为确保市民急救用车发挥了积极作用:

  ■ 打造高效灵敏的全市“120”调度平台,呼救全面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去年全市整合急救服务信息系统,建立“120”呼救全市统一受理平台。一是加强调度队伍建设,增加调度员10人,增幅达到25%;二是加设调度席位,从15个增至20个,增幅达到33%;三是合理设置调度席位功能,设置普通转院和送回家业务独立调派坐席,尽最大努力不影响急救任务受理与调度。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市“120”统一调度平台已日臻完善,充分显示了灵敏、高效,调度顺畅的作用,日均接电8000—10000个电话,2014年全年接电达到250万次。

  ■ 探索实施“分类救护”模式改革,缓解市民叫车难矛盾。据调查,全市转院及出院病人的服务量占总业务量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34.75%,增加到目前的43.04%,出院、转院等非急救用车在“120”呼叫用车中比例高,占用了急救资源。为更好保障急救用车,最大限度满足医疗急救的需求,中心探索实施了“分类救护”模式,即根据急救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将急救业务划分为急救、康复出院(或其他原因离院)和转运(院间转运)等三类,并配置相应的急救人员。其中,对康复出院的救护车不再配备急救医生,而是由经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现场急救经验的驾驶员和担架员担任,同时招录护士配备于转运车,承担院间转运的工作。“分类救护”效果显著,目前中心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保持平稳状态,维持在11~12分钟之间,而回车率下降至0.88%,较上一年的1.2%有明显下降。

  ■ 推行定向培养急救医生,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急救医生队伍不稳定,大量流失,严重制约了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也是造成市民叫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医疗急救中心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招录一批医师,急救员进行培训,充实一线;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实施院前急救医生“定向培养”,并成为“医疗救护员”的首批试点单位。在2013年完成培训招录69名“急救医生”的基础上,2014年又完成了第二批招录66名定向培养生,为充实、保障一线急救医生队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

  “十一五”以来,上海急救站点从原来的58个增加至现在的116个,翻了一番,平均每2个街道(乡镇)就拥有一个急救站点;救护车从原来的240辆增加至目前的616辆,增长157%,平均每4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略高于5万人一辆的国家标准,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记者 施捷 特约通讯员 宋国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