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与纵横家的自媒之道丨诸子百家之 纵横

 王哪儿蹽儿啊 2015-01-27

现在大家可能手上都有微信,也都知道微信对我们创业、发展的传播意义。实际上,微信正是一个自媒体的平台,技术虽然是新兴的,但自媒的理念却古已有之。除了自媒以外,自荐、自鬻、自货等词指的都是这方面的意思。自媒行为在古代是很被鄙视的。曹植在写给曹丕的上表中说:“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功利性地宣传自己当作是“丑行”和禁忌。可是,这其实只是儒、道信徒的“二家之言”。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地位尴尬的士阶层,主动炫耀自己的智慧、口才,甚至品德,本身并不是一件负面的事情。在诸侯面前毛遂自荐,在列强之间纵横捭阖,也是士人的一种风采。


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修”的传统。这个“修”,比起印度佛教的“修行”之“修”,有更深广的内涵。除了智慧、道德之修,才能之修也是重要的方面。对于自媒传播的成功榜样,如苏秦、张仪等纵横家而言,他们的修,就是修习自己的口才艺术。既然有志于在诸侯面前摇唇鼓舌、翻云覆雨的士人大有人在,那么教授口才艺术的专家和教材自然也不可或缺。传说是苏秦、张仪等人老师的鬼谷子就是这么一个语言艺术的大师,而他的授课大纲,正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鬼谷子》一书。


一、自媒传播的首要原则:以对方为中心


今天我们打开各种求职的自荐表等文章和一些真人秀节目,就会发现,绝大部分不成功的自媒式表达都在于只想到自己要传播什么,但并没有想到受传者想要接收什么。如果你已经是知名人士,这当然无可厚非,反正你放上一句无聊的话都会有粉丝疯狂点赞。可是如果你打算与重要的人物进行主动沟通,那么就要注意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了。先不谈理论,《战国策》中有《苏秦始将连横》一篇,我们看他是怎样兜售自己的。


作为东周王城的市井之人,苏秦对于这个没落的“央企”毫无兴趣,而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崛起的列强,这在当时是符合创新思维和全球战略的。在秦、楚等国“一体化”的进程中,“朝秦暮楚”也算是“良禽择木而栖”。他先去游说实力最强大的秦惠王,失败了,从他回来后的惨状——“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中可以想见,当年他也是为了这次游说下了血本的。我们回头去读他的游说之辞,真的花了很多心力精心起草反复演练。鬼谷子将这样的准备称之为“揣”,他说:“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权”,就是分量,也就是实力和业绩,要想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自己要做功课了解别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大众传媒时代的信息,与过去很不同的一点就是即刻传播与空间传播,时间维度上藏之名山大川,期待后世知音的想法早已过时。所以,明白当代受众在搜寻些什么,公众情绪能量的状态和流向等,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以对方为核心”,正是自媒传播的首要。


但是,资料检索和道听途说的信息未必可靠,所以还要很注重现场的观察。“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揣情,就是用夸张的言辞给对方的喜惧之情推波助澜,让对方在情绪饱满甚至失控的时候流露出真情。


鬼谷子在这里围绕着“揣情”用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摩”,就是怎样用隐蔽的话接近对方的心理;还有一个是“内符”,就是如果用贴心的话迎合对方的心理。《左传》第一篇中记载:郑伯放逐了偏心弟弟的母亲,发誓不及黄泉不要相见了,但后来自己也感到悔恨。那么颍考叔是怎样进谏庄公的呢?他有意在郑庄公招待他吃饭的时候把肉羹放在一边,这引起了庄公的奇怪和发问,颍考叔回答说是为了留给自己的母亲。很显然,这引发了庄公对母亲的思念并形于声色。到这个时候,颖考叔方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计谋,那就是“挖地及泉”,在地道中相见,谁又能说庄公违背誓约了呢?庄公欣然采纳,母子相见甚欢。所以说话不在多,而在于创造和把握讲话的时机。


我们还是来看看苏秦的实践吧。在“量权”的环节,他错误地估计了秦国的实力,误判秦王有立即征服天下的野心,结果秦王不咸不淡地对他的精彩演说回应道:“我认为机会不到,请先生以后再说。”其实,清醒的秦王此刻已经道出了实情,但苏秦没有很好地解读和回应,还在强调“必须以武力吞并诸侯”的理念。其实,土豪出身的秦国,压根就没有想过用文教来感化的策略,时机未到就是时机未到。鬼谷子说:“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倘使苏秦能针对时机问题而不是理念问题及时“反应”,或许能得到秦王更真实的顾忌,展露自己更多方面的才能。可惜,他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成功的自媒宣传,往往不是来自于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是要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面对游说的困局,鬼谷子老师还有一招“回马枪”,被他命名为“忤合”之术,简单说就是激将法。比如苏秦面对秦王的冷淡,丢下一句:“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但是,秦王没吃他这一套,还是不理他。鬼谷子说:“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以触怒对方的方式来寻求最后的转机,正是“以忤求合”。不过,对“忤合”之术,尽管这次没有成功,后来游说韩王时候却起了奇效。苏秦先是说:“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后又说:“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韩王果然被他所激怒,“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当即决定与楚国等联盟抗秦。


二、自媒传播的基本程式:先赞美后胁迫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自媒体人,除了要摆脱自媒传播的羞耻之心外,还要有不怕挫折、不断超越的精神。《战国策》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


还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魏国的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但是很担心有人在他走后向魏王进谗言。为了坚定魏王对自己的信任,庞恭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恭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恭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明摆着没有老虎,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到大梁的距离,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会远远超过三个。希望您能明察!”魏王说:“我自己知道的。”尽管魏王这样说,但等庞恭走后,大量谗言还是疏远了他和魏王。两个故事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信息的反复传播与多方到达会产生的病毒式效应。


苏秦在秦国失意后狼狈回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为言。”但是,苏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当夜翻出“太公阴符之书”,用心揣摩。我估计他是悟到了自媒传播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锦上添花永远不如雪中送炭。或者说:人们对喜乐的向往永远没有逃离恐惧那么有紧迫感。一年后苏秦再次登程,游说赵王获得成功,继而是楚国、韩国、齐国等,团结了东方六国联盟抗秦,为各诸侯国所看重。


我们回头再来说《鬼谷子》,与其用“捭阖”来标识其自媒理论,还不如拈出“飞钳”更具体。用书中的话来说,“飞钳”就是“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一个“飞”字,统领了面对面自我传播之前所有的准备和努力;而一个“钳”字,则代表了自我传播中所有的应变和控制。两者中间,其实就是一个赤裸裸的“欲”字,而声名欲、功业欲、安乐欲是最核心的几种欲望,只要能围绕着这些核心做出好的文章,功利性的自我传播就能够实现。


“飞钳”,说白了就是先赞美后胁迫。赞美,就是“阳言”。鬼谷子说:“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这些都是“好话”,一个人如果不会说好话,激发不出别人的“正能量”,有权有财者尚可凭借实力驾驭,否则的话只能靠自残来获取社会资源了。那么“坏话”又有哪些呢?“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好话要说,“坏话”又有什么用呢?要知道这个,需要我们看隐藏在“阳言”和“阴言”之后的两个字,“始”和“终”,鬼谷子说“言善以始其事”,又说“言恶以终其谋”。我们去自我推荐,一般而言当然一见面要说点让对方舒服的好话,但要注意的是,你此行绝不是单纯去“飞”(赞美)人的,否则的话,难道你有奴性的恭维欲吗?但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找出对方目前的状态下所隐藏的危机,或者不可失去的机遇,才是真正自我传播的契机,从而能把自己的才能和用处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像钳子一样紧紧地握住对方,实现密切的合作才算是完成了自我传播的使命。


这个规则,深谙游说之道的人自然就会领悟。这其实是以下说上的常态,以上说下的程序却可以相反。鬼谷子说:“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如果你是强势的一方,恐怕需要先同情弱者的苦辱,然后再给予光耀的愿景,才是有效的程式。你永远是“空中飞人”,正像鬼谷子所说:“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所谓“缀”,即“缀去却语”,“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说白了就是留下彼此认同的感情,期待再会。“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尽藏而却之”。说白了就是触动对方的恐惧心,等着对方送上门。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行动指南,很多践行其理论的纵横家们得到了诸侯王的重用。但是,对他们的功业,儒家是很不屑的。如孟子的弟子景春一次对孟子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话里充满了对纵横家的艳羡,但正是这句话,引来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究其核心原因,纵横家们缺少的是忠君爱国的原则性,他们的自媒传播,无非是个人猎取功名的手段。


三、自媒传播的成功法则:情绪迎合


从“道”的层面上看,也许纵横家确实还不够格,但从“术”的层面上看,他们对口才艺术的追求和实践,倒确实凌驾于诸家之上。反窥孟子,我们发现,孟子坚持以“说大人,则藐之”的反“飞钳”式话语传播学说,虽然获取了道德上的胜利,却导致了事实性的失败。孟子的论辩,气势汹汹,咄咄逼人,经常把梁惠王和齐宣王等人诘难得无言以对,但并不能从情感上获取君王的认同,最终没有使这些君王们真心地接纳他的建议。比如孟子所回忆的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梁惠王跟他讲自己继承了晋国的霸业,却四面受辱,战争不断失败,长子死在边境,自己很想为将士们洗雪耻辱。我们可以感受到梁惠王的痛心和急切,但孟子却答以迂远的王道。这固然是正理,但实际上不能抚平梁惠王国仇家恨中的浮躁情绪。从矫正霸道的意义上说,孟子是伟大的,但从说服效果的角度上说,孟子是失败的。


戴尔·卡耐基说:“在与人打交道时,请记住你并不是在于崇尚逻辑的动物打交道,而是在与情感动物,而且是满脑袋偏见并受到自负心理和虚荣心驱使的动物打交道。”人是一种情感动物,都是受情感的支配。对于说服者而言,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道理是不是正确,方式是不是合逻辑,而是能不能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并进而控制对方情绪。鬼谷子授徒,流传有苏秦与张仪为了出山而对老师“悲说坑下”的故事,只有把坑边的老师说得流泪了,才能允许他们离开,去闯荡天下。最后,还是苏秦成功地完成了使命,带着张仪下山了。


相比而言,纵横家显得比较务实。苏秦在燕国时,燕王请他去齐国把刚被夺去的十余座城池要回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将士们出生入死,攻城掠地,打下来的城池怎么可能轻易地返还呢?不过,苏秦还是接受使命出发了。他见到齐宣王,用了两种礼仪,先是庆贺,再是吊唁。齐宣王很糊涂,因为就齐国而言,扩张了领土自然值得庆贺,但是吊唁又是为什么呢?苏秦说:“燕国尽管是小国,但现在与秦国还有盟约,现在您夺了燕国的土地,秦国怎肯善罢甘休?到时候秦、燕联军,齐国难道可以抵抗得住吗?”齐王听言后脸色都变了。苏秦说:“为大王考虑,不如把城池归还燕国,这样可以免除干戈。不仅如此,还可能使燕国转而结盟于你,这样其他国家先后归服,您的王业才可成就啊!”齐王一听,马上同意了苏秦的提议。


苏秦首先的“庆贺”和后来的“吊唁”,正是“飞钳”术的一个技巧。鬼谷子说:“一般而言,开始时要以悦耳的礼仪和言辞;而最终要以祸患的警惕来使对方不得不听从自己的计谋。”齐国夺取了燕国的土地固然值得庆贺,但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患。苏秦做出完全站在齐国的立场考虑问题的姿态,为燕国要回了土地,这是高超的“飞钳”术。


关键在于,我们把这种高超的技术用于何处。正如本文开篇提到的曹植《求自试表》在否定自媒行为的同时,却也指出,“臣敢陈闻于陛下(曹丕)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在正当合法的目标下,为什么一定要拒绝自我传播技艺的提升呢?


四、自媒传播前的自我设计


高超的自我传播,还可以从鬼谷子“抵巇术”中有所领悟,那就是利用甚至创造自我传播的机会。事物总是会有自身的漏洞,近在身边的人可能不知道,是因为我们对这样的事情太熟悉了,就习以为常;外来的旁观者却不是这样,他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看出问题,找到漏洞。


利用这种漏洞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帮助填补,建成大功;另一个是推波助澜,成就王业。


两种办法,正好被三国时期的刘备和曹操所演绎。汉末,天下大乱。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方伟业;而曹操则东征西讨,最终为他的儿子奠定起了一代王朝的基础。


一般而言,太平之世漏洞较小,不易建功立业,应该隐居潜藏以待时机;乱世之中漏洞较大,容易翻云覆雨。智者应该先填补而后颠覆,以填补助颠覆,做成大事。


抵巇是一种壮大自己的艺术,也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单位或者公司中的个人发展。也就是说,当你所处的环境混乱时,你不必总是抱怨和逃避,而应该知道,只有在这样的时候,领导或老板才会非常需要有人出来帮助做事,才会有大把的机会锻炼自己。只要我们认真地对待工作,不管最终单位的命运怎样,即便领导走人,企业倒闭,但我们个人的实力还是在不断上升。


对于有志于以自媒传播方式创业的人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保养一个旺盛的精神

自媒者首先要有一个旺盛的精神。毕竟,传播活动消耗能量巨大,对人的智慧爆发力要求更高,很难想象一个精力不足的人会总是处于说服别人的位置。来自于说服对象的质疑和说服同道的竞争,要求说服必须从准备中做起。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作,尤其是最后的说服活动,会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曲折和挑战,一个没有足够精力的人是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我们都知道“精气神”这个词,的确,精气神儿正是说服者的生理基础。有了从精到气再到神的身体储备,人自然就会戴上一种自信的气质,这样才可以实现说服的目的。


2.磨砺一个高远的志向

养志,就是将心中的愿望保护好,并不急于实现,而不断积累和提升。志向是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太多,心神就会散乱,志气就会衰败,心力就用不上劲儿,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必须使心力和志气凝成一股绳,然后思路自然就会通达,就不会胡思乱想,胸中就不会有整日情与理的交战。这个环节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不断的锻炼过程,但也可以用它来观察和判断别人,从而明确自己的定位。如果你想说服别人做什么事情的话,一定要注意慢慢培养他的心志,观察他的志气的水准,分析他心中设定的目标,这样就会知道他能够做到的尺度。


3.外部资料的搜集

在今天,我们有非常便利的通讯手段和检索渠道,但是很多人并不能珍惜和利用。看看古人,我们就知道这样的态度存在着多大的错误。因为古人在信息获取那么不变的情况下,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执著地搜求。


一个打算凭借自身的才智干出一番事业的人,一定会事先做好全局和目标的资料工作,尤其是你对注定要去说服的环节,比如说升学的导师、面试的考官、商业的客户,甚至是你要追求的恋爱对象、你的单位上司等等。如果这个工作作得不仔细,就会在对话的时候不知忌讳,没轻没重,看不出眉眼高低和对方隐藏的心理欲求与情绪变化。这样不仅事业做不成,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有问题。就政治性说服而言,需要事先了解的包括行政单位的大小,智囊团的人数多少,经济实力高低、人口数量、土壤质量、地理状况,领导集团的内部关系、外交环境、所处的发展阶段,民心向背、风土人情等。这些对于今天的同类性质的工作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4.内部实情的探知

要有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在说服对象情绪高涨的时候,去用言语满足他的虚荣心,这个时候,人们很难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在对方最背运恐慌的时候,去用言语攻击他所遭受的威胁方,这个时候,他在受到同情的状况下也容易流露实情。如果探知的工作受挫,就暂且舍弃正在谈论的事情,去了解当时还有谁站在说服对象的身边,还有什么可以令说服对象承受目前的情形而不依赖外人。说话听音儿,不一定要得到对方的口实,通过对方表现出来的细节一样可以得出对方隐秘的私心。当谋划政治方针的时候,需要多用“量权”之术,而在说服企业老板的时候,“揣情”则更为实用。“揣情”的目的是“饰言”,也就是美化和设计自己的说辞,先打出草稿然后再正式去申论。


5.言辞的设计和美化

言语究竟需不需要修饰?人们通常反对花言巧语,认为这样的虚饰之辞对于说服并不有利,孔子就反对这样的“佞言”。但是其实一切成功的说服语里都包含着一定的装饰,只不过那种盲目套用语言伎俩、修饰痕迹外露的语言不会讨好而已。


言辞的设计,常表现为以铺排增强气势,我们看苏秦说服诸侯的书信和言辞中,开篇一般会从各个角度讲到对象国的政治、地理、历史、军事、经济及人口形势。这些材料多数就是前一阶段资料调查的结果,其目的一是进行语言上的催眠,二是拉近情感,三是表示自己下面要提出的主张是建立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的。这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的书面说服中。


说服是一种语言艺术,为了使说服的理论明晰,运用修辞手段是必不可免的,但要注意的是必须注重实际的效果,不能只在乎修辞的过程。像象孟子那样,话说得漂亮而又痛快,但总是惹人不高兴,说服的目的就不能实现了,除非说服者并不在乎目的,像孟子一样,追求的只是正气的张扬。


在经历了工业化和数字化的洗礼后,现在的说服更加注重引用数据和实例的平实风格,积极修辞让位给消极修辞,也就是说尽量让语言简洁易懂,弱化它的文学性,强化它的说明性。


6.气质形象的修炼

古时的纵横家非常重视形象的说服力。理论上而言,我们可以用荀子和孟子的话来参佐。


《荀子·非相》篇中说:“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说服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理念,要态度严肃、庄重、正直、坦诚,通过持论、类比、逻辑、夸饰等办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的理念经营得神乎其神,说服工作通常都会成功,即便不成功,别人也会尊重其观念。就是说,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来提升的理念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销的重要性不在于营销个人,而在于营销理念。人因为自己的理念之先进而受重视,这样的重视并不完全附着于个人。俗话说“人微言轻”,一般说来,我们的说服工作多数都是以一个地位低下的陌生人角度开始的,在这样的时候,提升自己的地位非常重要。


就气质而言,说服者的自信很重要,为了得到这样的气质,我们必须去“养气”。具体的手段是周游名山大川、出国访学、拜见名人、主动获取各种竞争和荣誉等,这样你的视野开阔了,见识高远了,自然就处于一种“怀才”的阶段,就等待机遇了。然而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说服者首先也是要被说服对象“读图”的,也就是形象阅读。如果一个人衣着邋遢、行动懒散、反应缓慢、面有菜色、表达混乱、进退失据、丢三落四、缺少礼仪,那么他的形象首先就把他带到一个受人质疑的处境中,这需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挽回的。这样的人即便有才华,也很难在短暂的接触中说服别人接受自己,毕竟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是对形象的认同,然后才到情感,最后才是思想的交融的。

来源丨中传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