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枢性高热咋整?

 墨香斋舍 2015-01-27

中枢性高热咋整?

2014-09-29 namei314 丁香园神经时间

中枢性高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下丘脑前内侧区散热中枢损害、散热机制破坏后出现的发热。

发热特点

骤然升高至40℃以上;

体温分布不均匀,躯体及头部温度高而肢体温度不高,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全身皮肤干燥无汗,四肢厥冷;

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处理方法

人卫版神经病学(8年制 第2版)第163页写到,对于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应以物理降温为主。目前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包括:头戴冰帽、四肢大血管冰敷、酒精擦浴再或者直接上冰毯,同时冰盐水洗胃(即用20ml经鼻饲管灌入胃内,10-20分钟后再抽出,反复进行)等措施控制体温。

“三明治”法冰毯降温

在患者背部及前部均放置冰毯,前部冰毯接触部位为前胸(齐肩)、腹部、双下肢前面。冰毯与皮肤之间用单层被单隔离。

该法降温效果好,可能与其增加了患者与冰毯接触的体表面积,加速了传导散热有关,而且两层冰毯使患者处于一个低温环境中,患者周围空气温度下降,加速了辐射散热。

但是由于冰毯过低的温度,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发红、腹泻、心律失常、寒战、躁动等不良反应。

血管内降温

优点:迅速、平稳、可控。

将葡萄糖、氯化钠等基础液放置于4℃冰箱中降温,然后将治疗药物配入低温液体中,配入后确认溶液内无结晶、沉淀及药物颗粒,然后用自制棉套包裹,给患者静脉输入,低温药液输入总量为1500-2000ml,连续治疗3天。若体温连续24小时在38.5℃以下,则停用低温药液。

但是有人提出虽然静脉输入4-20℃低温液体是一种有效诱导体温降低的方法,但是该技术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禁忌证及禁忌人群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冬眠合剂:

氯丙嗪(冬眠灵)50mg+哌替啶(度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哌替啶(杜冷丁)10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乙酰丙嗪2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中枢性高热一般联用冬眠合剂和降温毯治疗,效果奇好!但是这也会影响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谨慎应用!

退热药

国外文献报道对于中枢性高热患者,可静脉给予1g对乙酰氨基酚,无效则静脉滴注1g安替比林甲胺甲烷(安乃近),然后静脉输注4℃冰盐水500ml。对乙酰氨基酚可重复给药,但是不超过3g/天。

溴隐亭

每日3.75mg,可增至7.5mg,每日3次,疗程5-7天。

近年来国外发现中枢性高热与脑内多巴胺能受体功能失调有关,而溴隐亭是一种麦角碱衍生物,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它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其降温机制包括: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不依赖突触前酶将左旋多巴转化为多巴胺;降低血浆中儿茶酚胺浓度。有效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治疗中枢性高热。

小结

综上,遇到中枢性高热的患者,面对其飙高的体温,主要应对措施有2类:药物或/和物理方式。

而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要好,起码比某些药物副反应要少些。或者说可以先行物理降温,不满意时再加用药物。

说了这么多,不知各位看官在临床工作中处理这类患者又有何经验技巧?

为了更好的沟通,或许可以加小编的个人微信号,在微信号中搜索13291826763或neuro-yy,留言「丁香园」我就会通过朋友认证。针对上述问题发表精彩观点,即有机会获取丁当10个作为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