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等驾坡村下沉式窑洞民居“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
元旦期间,与驴友“蛛蛛”、“秦岭之鹰”从庆阳返回途中,说到永寿县等驾坡村有个下沉式窑洞民居,回来后,“蛛蛛”查询了相关资料,联络了驴友“游东逛西”、“曹操”、“影儿”一起出行。
2015年1月10日周六大早7点,犟驴开车接上了驴友,走西三环,上福银高速,90多公里路程,9点10分下高速,过桥费30元,随后向西走312国道,跨走永寿县城,行4.5公里左拐,进入监军镇小路,过右侧学校,右拐路边有“起驾坡村”标牌,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很多东西了,好像是唐朝后期,大将郭子仪在这里平复叛乱之后天子前来劳军,而得名的。继续前走,9点半就到了等驾坡村“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


永寿,中国“寿”文化发源地,古属豳国,便有了以后周、秦、汉、唐。县志载:皇帝亲莅临,等驾有此坡,是皇家避暑的后花园。等驾坡村,位于咸阳市永寿县监军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处。东邻永寿村、北靠冯南村、南接起驾坡村,西面隔沟和甘井镇赵家塬村相望。现在等驾坡村的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车停黄土地庄园门口空旷地,入口处有监军战锅。监军古镇,为秦皇囤兵征战之地。“大秦监军铸古镇,羊肉泡馍有战锅”。顺时针摸石转一圈,意味时来运转,人财兴旺。庄园的大门紧闭,我们呼唤多声,才从里面出来一中年男子,说要近来看,门票30元一人。“蛛蛛”协调后,5人给了50元,把我们放了进去。


黄土地窑洞生态度假庄园,据说占地二万亩,目前一期开发了4300亩,以西北地区独有的黄土高原峡谷沟壑地貌为背景,结合保护完整的百年下沉式古窑洞,以特有的“住”文化为特色,既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因此又被称作“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秦陇咽喉,丝绸古道上展现华夏文明及西北黄土民俗风情的一个全新旅游概念空间。






园区内有下沉式窑洞民居百十个、有千年永寿神泉和百年古柿子林、以及白垩纪峡谷沟壑、有民间民俗博物馆和黄土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变静为动”的“黄土地”新农村。
庄园里山塬地下,绿野清泉,由于窑洞厚厚的掩土和建造过程中灌注的黄土泥浆,使土窑洞有着冬暖夏凉的性能,科学研究认为,黄土有着隔热、隔音、防火、防辐射等优良的性能,久居窑洞,接受黄土的庇护,可以减少多种皮肤病,呼吸道、风湿性心脏病等。温度在16°C~22°C的范围内,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环境。





站在地平往下看着窑洞比较惬意,这也是永寿人长寿之秘诀。永寿,秦代,秦始皇在西出阿房宫百里的永寿,修筑地宫窑寝,以为皇家避暑后花园。至隋唐后,便在永寿增建了不少离宫别馆,如隋之“御驾宫”,唐之“等驾坡”等,故称“隋唐夏宫”之“永寿”而闻名天下。《三辅旧事》记载“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土被朱紫,宫人不移…”隋唐五代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及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是这一风潮背景下隐居“黄土高塬,居于地窨”的主要拥趸。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农民生活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窑洞的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的窑洞,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靠崖式窑洞(崖窑)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沉式窑洞(地窑)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等架坡地坑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不同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并有自己特有的造型结构,而且融合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地处关中的永寿县历史悠久,气候温和,民风淳朴。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民居建筑的发展。
在清末时期,关中地区由于长期经济闭塞,再加上永寿水资源略微缺乏,这里的经济状况很差,尤其是等驾坡村,部分当地居民已没有钱去修建自己的房屋,但长期居住的问题必须解决。农民手中没钱,很少有人能建起砖木结构的房屋。挖凿地坑院除了人工,几乎不需花钱,另外,当地农民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其收打晾晒需大面积的场地。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可谓是最佳选择。在没有建筑师的情况下,当地村民运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开凿窑洞,地坑式窑洞这种新型窑洞则在这种条件下产生。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地坑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承载着华夏人民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随着时代的延伸及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等驾坡的周边环境急剧变迁,村民开始在窑洞群旁重建新房,大部分地坑窑洞面临废弃。 












































































10点45分,走出庄园来,远望两壁山塬造型各异,峡谷沟壑,山塬伟岸,高塬山孪叠嶂,构造褶皱,断裂横层,塬壁峭立,土柱漏斗,斧刀直壁,褶皱丰富,沟谷险峻、此地海拔1000米,一揽群塬。让人体会了大自然恩惠和山风野色之秀美,领略了黄土高原特有魅力,更蕴含着深厚的黄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博大精深。




随后大家上车,往礼泉南坊镇方向行驶,去下一目的的,泾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