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来自教师的评价

 风虎神韵114 2015-01-27

王丽  张俊列  薛文俊

自2001年始,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迄今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新课改实施的现状如何?学校与教师作何评价?对下一个阶段的推进又有哪些建议?2011年8~9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中国教育网合作,开展了关于“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网络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问卷8213份,其中来自中小学教师的问卷为3740份,占总数的45.5%。

参与问卷填写的中小学教师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从问卷的分布看,来自城区学校的占37%、乡镇学校的占30.4%、农村学校的占32.5%;重点学校的占29.4%,普通学校占70.6%;教师学历为:研究生学历的占11.7%,本科学历的占67%、大专学历的占20%、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为1.3%;其中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28%,其余为非高级职称;所教学段高中占33%、初中占34%、小学占33%。所教学科有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这些数据表明,此次调查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各地区、各学校、各类型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

一  数据分析

(一)教师高度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和开展情况

问卷涉及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同度和十年课改效果的总体性评价问题。从统计结果看,教师对新课改理念“很认同”的占21%、“认同”的占53%,即74%的教师认同新课改“合作、自主、探究”的理念,说明新课改的理念确已深入人心。在对“您所在学校新课程改革开展得怎样”的回答中,认为“非常积极”的占15.8%、“比较积极”的占47.4%,即63.2%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新课改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得到积极地开展。

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新课程改革后,您觉得您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的提问,回答“改变很大”的占9.8%,“有较大改变”的占22.5%,“有一定改变”的占51%,没有多少改变的占17%。在主要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占52%、以小组讨论为主的占26%、以讲授式为主的仅占22%,显示教师能够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启发式教学的比例明显提升。

从问卷中还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学生观发生了很大转变。关于“在课堂教学中您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的提问,回答“很重视”的占32.2%,“比较重视”的占53%,一般的占14%,即85.2%的教师能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自认为与学生关系“非常好”的老师占30%,“比较好”的占58%。这些结果表明,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且与学生建立了良好关系。

比较而言,教师们对新课改实际成效的评价一般,与对新课改理念与开展状况的高度认同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新课改的总体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占3.3%,“满意”的占21.3%,即只有约1/4的教师表示满意。

(二)新课改后教学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这也是社会公众对新课改寄予的最高期望之所在。那么,十年来这个目标实现得如何?

在对“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的改变上,21.7%的教师认为“有改变”,40.3%的教师认为“差不多”,还有25%的教师认为“比过去更难了”。另外,有高达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的意见。

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上,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34.2%的教师认为与以前相比差不多,仅有8.5%的教师认为有所减轻。对于“新课改是否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的回答,11%的教师认为“促进很大”,41.3%的教师认为“有一点促进”,两者共计52.3%;此外,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31%,认为“应试教育”更加严重了的占16.7%。显示教师对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认同度不是太高。

(三)教师培训实效有待提高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在这三级课程中,直接由学校来开发和管理的称为校本课程,其开发的主体在于教师。然而调查显示,教师能够经常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为15.8%,偶尔参加的为43.2%,从来没有的为37.96%。

通过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实施新课改理念的关键所在。教师培训也分为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调查显示,新课改以来形成了主要以地方培训为主、国家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大多数教师能够享有培训机会。参加过地方级培训的教师为582%,其次是国家级培训(18.5%),再次是校级培训(14.8%),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为8.5%。教师对培训成效的评价,表示“很满意”的仅占7.8%,表示“满意”的占29.8%,“一般”的占48.7%,“不满意”的占13.7%。可见教师对于培训效果的总体满意度偏低,培训的实效需要提高。

对于实施新课改前后教师工作量的提问,有63.4%的教师认为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这成为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原因还有“资源不足”(占35.7%)及“时间不允许”(占31.6%)。

(四)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在城乡之间、中学和小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调查显示,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在城乡之间、中学和小学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有62%的老师基本认同“新课改在城市还可以,问题主要是在农村学校”的观点。在主观题中,更有部分教师反映新课改之后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对教材的适应难度较大。

在不同的学段,教师们认为小学的新课改开展得最好(占48.4%),其次是初中(占20%),高中的成效较差(占8%)。此差异表明越迫近高考,新课改的实施情况越差。

关于“新课改实施中主要问题”的回答,认为“评价和考试制度没有变”的居第一位(占23%)、“教育资源不足”居第二位(18%)、“师资培训跟不上”居第三位(17%)。教师能力不足、领导工作不力、推进速度过快等,都是影响新课改实效的重要因素。教师矛头指向的主要是高考制度,认为高考制度不改革,素质教育缺乏外部环境,新课改理念就很难实现。而农村教师更多关注资源不足和缺乏师资培训的状况。

二  策略建议

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对新课改的评价需要打破“成功”或“失败”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模式。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同度较高,这表明新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经过十年课改,教师的观念已经得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有了较大改变,教师也比以前更为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些都是新课改显而易见的成绩。另外,教师对新课改总体评价较低,与新课改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及配套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制约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高考体制——是新课改本身无法解决也无法承受之重。

对于影响亿万青少年的课程改革而言,十年是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反思和调整的契机。课程改革是一个上下互动和相互调适的过程。我们需要坚定课改的方向与信心,同时根据实践的需求调整改革的措施和策略。基于本次调查,对下一步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探索自下而上的新课改推进方式

问卷调查显示,教师们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高度认同而对于课改的实效评价较低,除了外部环境及配套机制有待改善外,新课改的推进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目前的新课改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行政动员的方式,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有待提升。下一阶段的改革,是否可以探索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家办学相结合,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推进之路,从而使课改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政府则以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支持等有效的保障条件为主,以及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革策略。

(二)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从经济方面来说,要加强校本培训和区级培训的力度,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有条件接受培训。从有效性方面来说,要减少由课改专家学者进行的宏观性的理论培训,改为针对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和课改实施层面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探索分层、分专题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探索由一线优秀教师和校长来担任培训人员的机制。

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接受培训与发展的机会。联系撤点并校、农村教育的萎缩之状,可选定部分农村地区开展新课改试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加快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调查表明,影响课改实施效果的最大障碍就是评价与考试制度,没有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课改的一切理念与目标最终都将会落空。当前需要注重对评价与考试制度的研究,探索能够结合实践、适宜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特点的评价方式。同时,应加快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突破这一改革瓶颈;深化中考和小升初入学制度的改革,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建立教材听证制度和教材选用委员会

教材改革是新课改中的核心内容,同时牵涉巨大的经济利益,最易成为社会关注之焦点。应当建立由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并且建立由校长、教师、专家及社会公众参加的听证会,以健康的教材选用机制倒逼教材改革,促进教材出版的良性竞争,斩断教材利益分配链条,而不是重新回到由一家出版社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时代。

附录:

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请您谈谈对十年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以及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现选辑部分教师的意见如下,以供参考。

河北语文教师:

新课程改革将近10年了,我觉得确确实实有了质的变化。教师的观念不断地更新,个人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过去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了,思维活跃了,高效课堂自然形成了。

江苏语文教师:

新课改对育人的核心理念缺少与世界接轨,不能很好地吸收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念;小学教材并无多少新意,文字拙劣;课改重视学科教学“术”的层面的研讨,往往见“术”不见“人”。城乡差别极大。城区重点与非重点差别巨大,教育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班级生数严重超标,生均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新进师资力量有日益薄弱的趋势……新课改的成效可以说微乎其微。

四川英语教师:

课改的初衷是不错的,但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地域辽阔,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二元对立且差距明显,在这种背景下指望用一种教改模式来统一要求,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新课改的“设计师”们应该多到西部内陆省份走一走,多到广大农村地区走一走,尤其是内陆偏僻封闭、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层学校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再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改方案,同时全方位地改革这类地区学校的管理方式、师资配备与待遇、教材与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与测试方式,甚至注意改革目前高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方式,这样才能确保全国各地区、各类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优者更优,弱者更弱”的逆淘汰机制盛行,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城乡弱势阶层中越来越盛行。要知道,教育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人们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机会不公平”和发展机会的不公平。

安徽英语教师:

要减轻学生负担,我认为应该删减课本内容,如英语课本后面的生词量太大太多,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接受不了,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每册书删掉1~2个单元,学生负担就轻了,这样就起到了减负的作用,学生负担轻了,兴趣有了,对以后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

浙江数学教师:

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影响学校,通过学校影响下一代,向全社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让每一个未成年人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关系着新课改的未来走向。

湖南体育教师:

应该对生活水平较低的省份城市更加关注,尤其是在音体美德方面多多关注,我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觉得国家或地方完全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学还可以开设一些营养课。

广东历史教师:

只要高考指挥棒不变,新课改就只能流于形式而悖于初衷。因此,基础教育的课改之难,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之难!要实现新课改的总体目标,就应该从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联动改革入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

吉林一班主任:

所有的领导应该兼课,不应该脱离课堂。学生使用的教材版本应该由任课教师来决定。

山东体育教师:

今后要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要涉及面广,要面向全体教师,培训不能只是所谓的骨干或先进的专利。培训学习不要走形式,内容要切实际。

河北美术教师:

建议今后的新课改选农村地区试点。

湖北生物教师:

改的方向是对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课改不只是教育部门单方面的事情,要顺利推进必须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要整个社会认同,教育才有生命力。而阻碍家长社会甚至教师本身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是评价体系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