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对话美的董事长方洪波】美的小米20分钟“闪婚”内幕

 慈溪全媒体 2015-01-27

摘要:本来是要谈一下午的,结果20分钟,双方从公司层面达成共识。美的集团副总裁李飞德说,“我接触了那么多的同行,从来没见过,像这么大的两家公司,可以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谈妥这样的事情。”


据方洪波透露,美的内部曾经“在冰箱上搞了一个平板电脑放在上面”,但显然谁也不会一天到晚都在冰箱旁边站着。所以方断定,这样突兀且浅表化的“智能家电”注定不可能获得成功。只有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和理念,才能顺利完成白色家电的智能化改造。

而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也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示,小米不可能什么都做,除了手机、电视和路由器,更多的智能产品需要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

两家发展历史截然不同的企业,面向未来的眼光和路径规划却出奇一致,但双方合作一波三折。

先是来自内部的阻力。美的内部开始有各种声音,有人想完全靠自己搞智能化。方洪波则认为有一片森林,但它是虚幻的;你不想因为拥抱了一棵树舍弃了一片森林,那也是虚幻的。所以美的现在要做的,就是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先走一步。

由此,去年3月份方洪波带了10多人的团队去了小米。雷军跟方讲,“我8个合伙人你们见了5个”,雷军的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之后双方合作了一些项目,有两三个小组在谈合作,都是很具体的项目合作。但都没有达到方洪波理想的合作状态。

去年10月底,方洪波去非洲前,感到不甘心,自己又亲自约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刘德,想要再深入沟通一次。

12月6号下午,本来是要谈一下午的,结果20分钟,双方从公司层面达成共识。当日大概下午3点雷军来美的,跟方洪波谈了3个多小时,根本没有谈任何合作的事情,只谈未来生态链和布局。

这一幕甚至让双方负责对接的高管都没有想到。美的集团副总裁李飞德对《英才》记者表示:“我接触了那么多的同行,从来没见过,像这么大的两家公司,可以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谈妥这样的事情。”

合作达成之后,美的移动终端短板将成功补齐,智能化进程将骤然提速。根据美的管理团队的规划,大的智能系统框架搭建完成之后,美的日后所有的新产品,将有望全部具备自动接入网络功能,实现和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实时互通,以此获得真正的互联网入口。


独家高端领袖对话



“单打独斗一定死”


选择小米 选择入口


《英才》:为什么要跟小米合作,不选择一家互联网基因更纯粹的企业,毕竟这一轮智能家电的革命是互联网企业主导的。

方洪波:关键是要他的入口。目前中国我们还看不到能够找到小米这样的企业。先不说智能家电的概念,你要不要接入手机,这个是我们肯定要考虑的。另外靠我们自己单打独斗肯定干不好的,一定死的。

《英才》:最看重小米的特质是什么?

方洪波:我们最缺少的是移动互联的思维和方法。比如说,我怎么去跟新一代的消费者去沟通?怎么去做传播?这些都是我们要向小米学习的。我们以前的模式,中央电视台广告轰炸一下,地方电视台广告做一些。这必须要变。第二个,我们跟他合作,是需要这样一个智能家居的系统基础。围绕这个基础,大家共同开发设计,很多产品都可以延伸出来。

《英才》:与小米的合作过程,感受到了哪些传统的制造业思维看不到的、受启发的事?

方洪波:如果让我选,对美的未来最有意义的,是它带来了无形的冲击和影响。他带来的互联网思维,对我们企业未来的转型至关重要。我感觉制造业利润正在越来越薄,所以美的要跟上这个(互联网的)时代,美的要切入到这个系统里,很多东西都要改变,必须要改变。现在不是我们认同不认同、接受不接受、相信不相信的问题,而是已经发生了。

举个例子,去美国买GE(通用电气)的产品,在任何实体店,都实现了“端到端”的销售物流体系,而且这还不是以电商的方式进行;但在中国,产品从广州到北京顺义,首先从美的出来,到北京的代理商,要一个月;北京的代理商到顺义,去花一个月。这种模式未来一定会被颠覆,一定会改变,所以我们美的要适应这个改变。

《英才》:日后将专注智能家电还是跨领域经营?

方洪波:我也在思考,在家电业务之外,未来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现在也有一个团队,属于总部的专门部门,一个是我们的“战略发展部”,这里面有一半人研究未来除了家电之外,还有哪些产业我们可以进入,以及跟家电相关的那些互补行业可以做。

另外,顾炎民的国际化部门会负责对全球的家电行业进行分析,看哪些是我们进入的机会,有哪些并购的机会,未来我们不排除会选择性进入。

在产业方面,我们会对现有的家电业务做一些填平补齐,做得更加“丰满”一点,去抓一下面向未来的家电相关产业。边界可以模糊一点,但一定是要能够代表未来的一些新兴产业。

“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英才》:目前来看快速的盈利增长是否能够持续?

方洪波:2013年我们的增幅也是比较高,大概在百分之四十几,我们希望它能够改善整个盈利能力,因为我们一再讲我们不是看这个盈利的结果,最重要是看他具不具备盈利结构。我刚才讲这种商业模式,赚钱的结构是不是稳定。所以从目前来看,我认为它的趋势是一直向上的。

《英才》:取得这样高速的利润增速和利润成长性原因有哪些?

方洪波:根本原因还是转型。我们战略转移的三大核心点就是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我们从2011年的年终开始实施转型,就认为过去那个模式不行,我们要取得一种新的模式。到现在,产品的毛利率提高了,就说明你的产品有竞争力,人力成本跟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之间空间扩大了。

另外,我们的费用方面降低了。按照中国的传统,费用率一般随着效率增长同步增长,能做到费用提升比增幅低一点的,就已经是好的企业。现在我们甚至能做到费用率下降,下面利润空间自然就出来了。总的来看通过这三年,还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英才》:美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如何面对竞争?

方洪波:我们在内部一直讲,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超越自己,就是你的团队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看你怎么能抓住,怎么去自我否定。并且我也坚信,别人能做的,我们也一定能做,而且要按照美的自己的思路来做。

三年前,我跟我们做空调的总经理讲,给他八个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就是这八个字给他。我不是开玩笑的,他们都知道。我说人家打你,你不要还,捂着脸自己走。你跟他还手还口干什么?我们干自己的,对得起自己就行。竞争对手它现在再成功,我也相信会跟它分出高下。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否定自己,然后再有一些时间,一定会的。

《英才》:美的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方洪波:从我们现有的业务来讲,我们在2013年提出了一个“三三三”规划三步走。第一步就是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把整个企业彻底改造,让他更加健康,体制更强壮,完善技术体系、IT体系等等,以应对来自外界的冲击和危机。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从中国的家电行业第一梯队中脱颖而出,怎么脱颖而出?不仅在规模上,更应该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再用一个三年的时间,实现真正的全球化经营,目前我们1400多亿元的收入,如果只在中国运营,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最起码要在几个主要市场上同时运营,比如巴西、印度、美国等等,起码在三个市场同时运营,同时成为市场的领先者,实现真正的本土化运营,才算是真正的全球化运营。

做好份内事

《英才》:美的在金融领域有怎样的运作布局?

方洪波:这个集团内部也有过讨论,比如这次民营银行的第一批申请,我们也申报了,而且目前我们参股了顺德农商银行,一个本地的小型银行,我们现在是和地方政府并列的第一大股东。但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民营企业在中国做金融的空间并不大,金融这块不是我们的强项,也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样发展还是比较慎重的。

在这个环境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企业的财务公司做的很不错,已经很多年了,在国内民企下属财务公司中的经营资质算是比较全面的,可以做很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未来三年之内,人民币国际化以后我们会把它做成一个全球的资金平台。

《英才》:在市值管理方面有没有一些考虑和布局?

方洪波:首要的一点自然是把企业做好,然后我们有一个团队,专门在处理市值管理的相关事项。我们现在重视的,就是要把企业的情况及时的传达给投资者。


何享健只跟方洪波谈未来


两年半内,方洪波向何享健正式汇报工作,一共也没超过六次。他告诉《英才》记者,实际上即便是在两人非正式的会面中,双方对于美的的现状也基本不谈,而更多的是在谈美的的未来,谈对社会、行业未来发展的看法。即便像与小米合作这样非常重要的突发事项,何享健也只是在电话中表达了高度的认同,说这样的决策对于美的来说“绝对正确”。

庞大如三星、台塑、长江实业这样的亚洲企业,也没有出现过如此稳健发展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对讲求“老当益壮、亲力亲为”的东方商界传统而言,能够对于企业治理结构、经营层面具备高度豁达态度的,可以说非常少有,获得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

1968年开始创业的何享健,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发展壮大之后,并没有选择像其他大多数企业家一样,将美的发展成家族企业,而是通过整体上市的方式转型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并将权杖移交给自己身边最值得信赖的年轻人。

甚至包括何享健的儿子何剑锋,虽然目前仍是美的的董事会成员,但对于集团具体事务也没有任何干涉。

当一切战略都按照何享健的思路顺利发展时,一个年长创业者的智慧得到了升华。方洪波感慨,“中国的企业家我也见过不少,我觉得在企业的治理上,能够像何总这样具有大智慧的人真的不多,他真真正正地把企业当成一个使命在做。他能够做到和美的集团分得清清楚楚,连司机、汽车都不在这里,每年没有一分钱是从美的集团花出去的。”

面对这样的信任,方洪波坦言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让他感受更加深刻的,是自己身上的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了决定美的企业命运休戚的关键因素。

方洪波直言,像美的这种职业经理人的传承方式,最核心的前提即是控制机制和代理机制的高度明确。作为职业经理人,在策略层面,他仍需要秉承企业家精神,一切以公司的发展为核心前提,自己做出明确的决策。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企业,只有在具备高度企业家精神的高管团队的主导下,才能够避免成为无主的游船,获得明确、符合行业规律的发展方向。显然,在选择将企业打造成公众公司之前,何享健已经对此了然于胸。幸运的是,他不仅有着正确的想法,还有着正确的、值得托付的最佳人选。

如今,他可以更多地享受悠闲的从一线退下来的时光,打上几场自己酷爱的高尔夫球,也可以品着茶,看着充满朝气的管理团队,一点点改变美的这个制造业企业的传统基因,追赶新的时代。

文|本刊记者 杨旭然

编辑|孟德阳

图|本刊记者 孟杰

出自《英才》杂志2015年2月刊


《英才》

关注公司领袖领袖公司

建造主流商业影响力

我们关注

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100强


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545299-340

邮箱:talents@vip.s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