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盱眙历史的金钥匙

 一个肥仔 2015-01-28





  马培荣文学档案
  马培荣,盱眙县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营管理师,1988年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年确定的省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998年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励29项次。
  他业余创作诗歌散文,出版《诗意空间》等诗集8本以及《散文集》等书。2014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都梁史演义》。
  退休前,他是一名正处级领导干部,更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三农”专家。

  退休后,他是一名埋首书海的学人,更是一位宣传家乡盱眙的“吹鼓手”。

  这就是《都梁史演义》作者马培荣。

  前不久他将500多套《都梁史演义》无偿捐赠给全县中小学,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盱眙历史。


  普及家乡历史知识 宣传盱眙推介盱眙


  淮周刊:前不久您将500多套《都梁史演义》无偿捐赠给全县中小学,您是怎样想的?

  马培荣:其实很简单,我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盱眙,而不是为了金钱。我将书无偿捐赠给全县中小学校,只是想让师生们了解盱眙历史,让更多的孩子懂得盱眙历史,把读史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还对县教育局表示,如果把本书修订后作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我愿意将版权无偿转让。此外,我还将本书版权无偿转让给了县文广新局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两次再版下发到全县的农家书屋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就是为了普及家乡历史知识。


  淮周刊:通过版权的无偿转让,《都梁史演义》很快就重印两版,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马培荣:长期以来,地方史志群众很少接触,只是研究者涉猎,对盱眙历史也是这样,想知道的人不少,真正知道的却不多。两次版权的无偿转让,使这本书的发行量很快达到了5000套,这对普及盱眙历史文化知识,宣传盱眙、推介盱眙,应该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真要说目的,我希望今后盱眙人,尤其是盱眙的干部,在谈起盱眙历史时,能够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出语惊人。
  

  淮周刊:有人说,这本书是“了解盱眙历史的一把金钥匙”,您怎么看?

  马培荣:盱眙虽是山水小邑,但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盱眙人民书写了恢宏的篇章,尤其近年来通过举办十五届龙虾节,盱眙从默默无闻到全国知晓、世界扬名。可是对于盱眙的历史,能够深入了解的人还不多,甚至有的干部也不甚了解,需本通俗的读本来开启读史之门,帮助他们了解盱眙的历史。我写《都梁史演义》,很想它能成为一把打开盱眙历史的钥匙,但是由于水平所限,恐怕只能勉为其难。
  

  科技专家华丽转身 赤子之心溢于文字

  淮周刊:您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三农”研究专家,可以谈谈这些吗?

  马培荣:在“系统工程与三农”方面,特别是农业系统工程应用研究方面曾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出版过十多本专著,获得过科技成果奖20多项,并有幸成为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终身名誉理事,那主要是过去长期从事农村工作,运用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得出的研究成果。成绩属于过去,也没有必要多谈。

  
  淮周刊:怎么又想到写《都梁史演义》这样一部历史小说的呢?

  马培荣:退休以后,时间多了,有的同志选择到企业兼职,也有的沉湎在打牌下棋钓鱼上。但我觉得,时间多了也不能浪费,应当做一点事情。当发现身边人,包括我自己,对家乡历史知之甚少时,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为传承家乡历史文化做一些工作。我便重新研读盱眙的历代县志,在家乡历史文化上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发现盱眙历史上有许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比如邑人王锡元,年近古稀,还自费修纂清光绪《盱眙县志稿》,直到今日,还是我们研究盱眙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我在1976年曾参加过“江苏省工农兵考古培训班”,既打下了基础,也对历史有了爱好,从而积淀了这方面的知识,对这次写书很有帮助。
  

  淮周刊:从您对盱眙山水景致的华丽、细腻、诗意的描写中,看得出您对家乡充满了赤子之心。

  马培荣:我原本学理科,文学没有什么基础,写小说更是第一次,如此“处女作”不被笑话就是万幸了。但是对家乡的热爱倒是出自肺腑。我出版过一套八本的诗词集,其中有一本《泼墨山水》,大部分诗歌都是赞美盱眙的。所以,我在写盱眙山水风光的时候,总想用诗的语言来描写她。一个人热爱祖国,首先就要热爱家乡,如果连家乡都不爱,何以谈到爱国呢?清代知县汪云任在所修的《三水县志》上明确注明“盱眙汪云任撰”,清廷大将金运昌在蒙古大漠狼山碑上也豪迈地刻上“盱眙金运昌”,清末“四家”王锡元在其诗词集《梦影词》的每卷首页都骄傲地写着“盱眙王锡元”……我们每一个盱眙人,每一个来盱眙任职的干部,都应该热爱盱眙,都应该为盱眙努力奉献,这样盱眙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小说版本盱眙县志 体例创新耳目一新

  淮周刊:有人说,《都梁史演义》就是一本小说版的《盱眙县志》,是这样吗?

  马培荣:说《都梁史演义》是小说版的县志恐怕有点抬高了,这本书毕竟还是小说,还有不少演义的成分,与县志的体例、写法和严谨性相比,这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且在内容上也难免挂一漏十。不过,这本书所涉及的人和事都是历代县志有载,并非杜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也与史书记载相符,演义部分也是按照当时的历史情况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演。同时,还参考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将盱眙历史与国家历史融合起来,由大史统领小史,由国史统率县史。在书中,每一章回之前都用“史载”、“志载”摘引了史书、志书的相关段落,整个章回的内容描写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整体上与历史吻合。所以,虽然是小说,但还是尽力还原历史真实。
  

  淮周刊:《都梁史演义》用小说来介绍地方历史,将原来比较难懂的志书模式改变成小说模式,使更多的人能看得懂、喜欢看,您的这种创作方法应该说是一个创新?

  马培荣:其实,用小说的形式写历史古已有之。像《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写成的。看《三国演义》的人很多,但是看《三国志》的则很少,原因就是志书模式并不是大众接受的阅读模式。从小说的定义看,小说是围绕人物而展开的叙事,如《三国演义》就是围绕刘关张而写了魏蜀吴,时间跨度为三国纷争四十多年。但是,地方史却是数千年,如盱眙秦时置县,至今就有两千多年了。在此之前,又有史前、夏商周、春秋战国,如果说到下草湾猿人,那就是四五万年了。如果这本书的写法真的能够得到大众和专家的认可,能够成为介绍地方史的一种文体,那我感到非常庆幸。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还希望同行和专家们给予指教。
  

  淮周刊:《都梁史演义》中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就有150多个,怎么才能把这些人和事“贯穿”起来?

  马培荣:这对我是一个难题,也是个尝试。我在《自序》中说,采取“以时代为线、以人物为点、以史实为据、以史脉为本,以一段历史为章回、以故事情节写文章”,“今斗胆提笔蘸墨,将所知片段书于一册,以备自学,亦为他人知晓”,即便这样,恐怕也很难达到吧。

  
  淮周刊:您说《都梁史演义》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那么,在盱眙历史长河中的人物有千千万万,您在选取时有什么想法,或者说是什么原则呢?

  马培荣:我们学习历史、介绍历史、了解历史,不仅仅只是为了增长一点历史知识,而是为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步履方寸”,指导我们如何做事、做人,也就是说要“古为今用”。历史上有许多的盱眙人都值得我们永远地景仰、学习,如刘仁瞻誓死守城,王养正视死如归,李文忠横刀立马,冯应京刚正不阿,施端教清风两袖,陈道清廉拒腐,郭起元奉献盱眙;还有诗词大家“戚李”、“二王”,革命烈士李桂五、保三娘、毛培春等等。我在书中主要围绕诚信义气、忠贞不屈、廉政勤政、文学大家四个原则选人,因为这些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也是人民赞颂的。陈道身为刑部尚书、二品高官,却“清谨奉法,门无私谒”,“清风两袖,不为富商以货饵之”,绰号“板陈”,在今天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当今干部都能像他们那样,就不会出现贪官、庸官、糊涂官了。  

  淮周刊:您对今后的创作有什么打算吗?

  马培荣:说句实在话,我不是作家,也没打算成为作家,但是对于盱眙历史文化的研究我还是要坚持的。在写《都梁史演义》的时候,我已经发现在历代县志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许多历史文化的内容还需要我们去探讨。最近,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吸收我为会员,这也就给了我一副担子,我得把这副担子挑起来。所以,我想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写一些研究类文章,为盱眙历史文化的传承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