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年间易一字

 wps0321 2015-01-28

    □陈贞权

    十一年前,张光辉先生出《为之则易》第一本文集,取“为之则易,不为则难”意。

    十一年后,张光辉先生又出了他的第二本文集,《为之不易》。

    十一年间易一字,原因何在?

    十一年间,张光辉从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到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副台长,再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职务变,角色变,担子越挑越重。

    从“不惑”到“知天命”,他英俊外貌略见沧桑,因“每一次任务都是一山更比一山难”,“大事一件接一件,任务几乎不间断,不能有一时一刻的懈怠,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池”,这是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

    十一年中的张光辉,从意气满满的“为之则易”,到沉潜坚忍的“为之不易”,是感慨“坚持之不易,坚守之不易,坚定之不易”。更是自我砥砺与自我要求,“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

    他认同奥维德之言:“忍耐与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所以十一年来,他秉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远离热闹,坚拒诱惑,像西蜀穷和尚般,怀揣朴素愿望,信守“为之则易”的理念,将“为之不易”的事情,一件件“理会、践行”。

    一、“领袖与跟风者区别就在于创新”

    细看张光辉先生近400页的《为之不易》,我发现集子内容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战经验,拿来可用,用之可胜。

    正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先生在序中所言:“集子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工作体会。”翟惠生先生道:“他在担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领导职务期间,着力做好本职工作,继续秉持创新的理念,分管的理论宣传、舆论监督、报纸发行、农村宣传的工作都有了创造性发展······光辉同志善于在工作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如在‘走、转、改’的时代意义、从对任长霞的集中采访引发的对未来新闻宣传的格局和秩序的思考、新闻工作的创新机制等方面,他都有独到心得,体现出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

    乔布斯曾言“领袖与跟风者区别就在于创新”。张光辉的文字与实践,处处闪耀“创新”灵光。他用理念创新指导行动创新,再以文章创新,将理念再行提纯升华,指导工作泽被受众。

    关于创新,张光辉曾写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只有创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各个部门、各项事业才能不断有新的发展。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变革时代,更加需要我们培育创新品格,更需要我们弘扬创新精神。”

    他有多篇文章涉及创新话题,如《不断创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形式》、《践行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等等。在后面这篇文章中,他阐述道:“鼓励群众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时,必须把理念创新放在重要位置,正确处理权利和责任、利益和风险的关系,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都有参与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责任······完善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机制,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互动。”

    在新闻工作创新机制上,张光辉勇于实践,与时俱进。

    比如在构建齐抓共管新闻宣传工作格局上,他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外省市主流媒体正面宣传河南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组织集中采访活动,使外省市主流媒体对河南的正面宣传取得新突破。

    在《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一文中,他写道:“2001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的‘名记者看中原’、‘南水北调中线行——首都媒体河南采风’、‘上海媒体中部崛起看河南’、‘中部六省市主流媒体聚焦中部话崛起’集中采访活动,选准切入点······”

    “按照‘小活动、大宣传’的工作思路,(我们)认真搞好‘情系首都·感知河南——中原文化北京行’、‘情系浦江·感知河南——中原文化上海行’活动的宣传报道,组织我省新闻单位,协调中央和北京、上海新闻单位多家新闻媒体,对整个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数量多、密度大、速度快、质量高,分别在京、沪掀起宣传报道河南的热潮。”

    2013年11月底,张光辉曾在德国研修,在世界第四大通讯社德新社参观学习时,他秉承创新理念,敏锐感知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

    他写道:“德新社的整个采编人员就是一支专业化的职业供稿人队伍,他们没有自己所属的媒体,专职为德国乃至全球数百家媒体机构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综合性报道,整个采编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多业态的信息整合,高度融合的过程,其制作出来的新闻产品能够同时满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个业态媒体使用。另一触动则是他们提供服务的个性化,德新社为各个媒体量身定做一些新闻产品,按照单个媒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新闻采访。采编的各个部门集中办公,就像一个‘新闻大厨房’,各个部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相互交融的运作机制,技术部、图片部、文字部相互合作、相互补充、客户有个性化服务需求时,10分钟内就能做出反应,产品也不再是大路货。从德新社做法来看,最大的感悟就是,这也是我们新闻业展的方向。”

    二、“写得好的艺术其实是删得好的艺术”

    《为之不易》中,收了多篇块头较大文章,如《解决“看病难”迫切需要加快和深化改革》14个页码,调查详实,解析到位。此外,书中还有不少精短之作,纸短意长,观察细致,解读深透,文采婓然,实践着海明威的名言:“写得好的艺术其实是删得好的艺术。”

    《让官民互相敬畏蔚然成风》是千字短文,张光辉在一次随领导赴基层检查防汛工作时,注意到两个细节:河道边、水库旁,遇狭窄难行路时,领导会礼貌地让老百姓先过;走在水库大坝中间,大坝两头的百姓自觉停住脚步让领导先行,领导又主动招呼老百姓随意通过。

    张光辉道:“在基层见到如此不同于以往的干群互让、官民互敬的场面,着实让人惊喜。”

    他解析道:“‘民畏官’与‘官畏民’均非常态,也不应成为常态。今天群众对干部的‘畏’已不单单是出于对官位权威的惧怕,更多源于自身合法权益意识的觉醒,对其进行有序、有效的引导,能培养法治意识,并更大程度上助推法治进程。干部对群众的‘畏’,说明群众勇于维护合法权益,也说明反腐倡廉建设已产生巨大的威慑效果。只有看清这一点,深刻认识到一些习以为常行为的失当和失范,从内心深处把老百姓和党纪国法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做到一心为公,全心为民,才能唤回百姓的真心尊重和敬畏。”

    再讲一篇千字短文《多些敬畏、耻感》,仍是小事着眼——从中国式过马路讲起。

    作者道:“(我认为)这一不良习惯的形成,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培育里,少了几分敬畏、耻感和罪感。社会文明风气的培固,既需要他律——规则所带给人们的敬畏心,也需要自律——我们内心对不文明行为的耻感······”

    作者强调:“‘知耻近乎勇’,敬畏心、耻感、罪感越重,人们才能越发自觉约束个人行为。怎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培育中,让公众的敬畏和耻感、罪感,多些再多些,是最大程度消除不文明行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三、“未叹流年两鬓催”

    张光辉先生是大手笔,翟惠生说:“繁重的工作任务中,他始终坚持刻苦读书、深入观察和研究问题”。2012年,他的学术专著《和谐与冲突——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研究》,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本书专业切面,视野宏观。“书中深刻反思新闻媒体自身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出现的公共性与专业性的失衡问题,并一以贯之地从宏观的视野考虑政府、媒体和受众的联动关系,从跨学科的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观察到了三方主体在突发事件不同阶段和新闻报道不同层面的辩证统一过程,使本书不啻是我国现阶段研究突发事件报道的一部专著。”翟惠生这样赞誉:“直面热点和难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时而著,恰如其分。”

    为时著文,致力回答时代问题。为时著文,悉心倾听时代足音。张光辉三部专著,《为之则易》、《为之不易》及《和谐与冲突》,无不彰显这一理念。

    张光辉先生是学者型、业务型干部,他从记者干起直到今天成为媒体负责人,始终笔耕不辍!经过三年努力,他2010年取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读博对年近五十的他,已无任何功利性追求,完全是“圆多年的梦”。写作十几万字的博士论文,“戴着老花镜在灯下看材料,像蹦豆子般在电脑上打字,甘苦俱备,得失同在。”他道:“这份学术上的追求,我的愿望是朴素的,心灵是快乐的,思想是愈加丰盈的。”

    看张光辉《为之不易》自序,他一再谦说自己是“拾穗者”,作品是“辛苦拣拾小堆稻穗凑成”。我眼前,油然浮出的是米勒伟大画作《拾穗者》,三农妇脸部隐去,动作和身体更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深沉的宗教情感弥漫。

    “拾穗者”张光辉,还令我想起陆游的一首诗:“陌上歌呼簪稻穗,桥边灯火卖官醅。时平乐事知何限,未叹流年两鬓催。”

    是的,不叹流年,是因张光辉头簪稻穗身怀五谷,张光辉的这又一个十一年,不懈地“理会、践行”,最终成就了属于他的“黄金时代”。④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