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测量管理制度与工程测量技术措施|专业论文|文章|测绘网

 白录洞天 2015-01-28

测量管理制度

1 、在工程开工之前,总包测量主管负责各分部与设计院和测量监理各路段的导线点与水准点的交接问题,负责各分部对全线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测,并对其复测结果进行审核。全线的导线水准加密全部采用附合导线进行加密。各分部的导线水准加密成果需经总包测量主管的审核。加密的点位采用现浇混凝土的方法进行制作,在通视良好土质坚硬处开挖 40cm *40cm 的正方形,深度为 60 公分。注入混凝土后,在中心插入已刻有十字丝的¢ 12 钢筋,钢筋长度为 20 公分,露出混凝土面 2 公分。等到混凝土桩位稳定后,用红油漆写上点号。分包商根据批准的基准点向现场引设的工程控制桩,其布置图、测量记录和计算资料须通过总包提交监理工程师查验。

2 、在分部工程开工以前,分包商根据设计资料从基准点或工程控制点进行施工放样,并应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及时提供放线资料,通过总包提交监理工程师抽查 ;

3 、总包测量主管依据放线部位的重要性,对分包商的施工放样项目进行抽查、复核并批复。如桥梁的灌柱桩位置放样,墩柱的放样与墩柱顶的高程等等重要部位需报测量主管进行现场抽检。

4 、在分部工程完工验收前,分包商提交完工测量成果资料,并报总部测量主管进行复核并办理报批手续。

5 ,路基施工中,在边桩外侧二米位置设立个 1.5 米 长的标杆进行分区,在基层底基层施工工中,在边桩外侧设立 0.6 米 的标杆,直线段五十米一个,曲线段二十米一个。写上桩号,画出分区位置,以指导现场施工。标杆可以采用粗约十公分以上的竹子和木桩打入边桩处侧,并用水准仪测出每根标杆的分区位置。在开工段需设置公里桩,百米桩,公里桩与百米桩分别为 50*30 和 40*25 公分,高度为一米五。用红油漆写上公里桩和百米桩。纵坡横坡要求在九二区顶调整好。

6 ,每月总包测量主管分周对一、二、三分部进行现场检查,检查内容为边桩标杆位置是否设立,中桩是否恢复,分区是否按标杆进行,现场挖开压实后的土方检查是否超厚,用钢尺量路基宽度是否附合设计要求。

7 、用摊铺机摊铺基层沥青面层时,先放出边线位置,在距边线一米处打上钢支架。高程控制在路线两侧设钢支架,拉上钢丝。并测量好钢支架的高程,测量主管可以随时抽查,并拉线检测摊铺厚度。

8 、分包测量工程师组织内部测量人员完成本周测量完成情况的汇总和下周测量计划的编制,与每周五下午 17 点之前报总部测量主管。

9 、分包的测量仪器和测量人员必需满足工程的进度要求,否则总包测量主管有权对其签发整改通知。

10 、分包测量工程师负责对本区域内的导线点、水准点进行保护、加固,定期进行复测,并对相邻分部标段交界处的导线点、水准点复核,确保施工放样的准确性。,并将定期复测结果上报总包测量主管。

11 、在设计图纸上有沉降观测路段,需严格按设计图纸埋设沉降板,并依照设计要求进行路基的沉降观测。并在路基沉降结束后,算出沉降量,画出路基沉降曲线图。沉降板的样式为:底座为 40cm *40cm 厚 2 公分的钢板。在钢板中心焊接一节长为 20 公分¢ 50 的钢管,钢管的上部为螺丝口,每一节的钢管都是一端有螺丝口,一端有带螺丝的套筒。钢管的总长度取决于路基填筑的高度。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距离路基至少在五十米以外,并且每二个沉降观测点的距离不应超过二百米,沉降观测点的埋设与加密点想同。




 

1. 选点

选点是把图上设计的点位落实到实地,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边角网点选在通视良好、交通方便、地基稳定且能长期保存的地方。视线要避开障碍物。对于能够长期保存、离施工区较远的点要考虑到图形结构和便于加密。直接用于施工放样的控制点要便于放样。

GPS 网的选点不要求相连的边都通视,但为了使用常规仪器测量时能够后视和检核,每点至少有两个点与它通视。同时要求地势开阔,能够接收到足够的卫星信号。

2. 建标

2.1 施工测量的首级控制点和要长期保存的各级控制点应埋设具有强制归

心装置砼标墩或钢架标墩;其它平面控制点可埋设地面标石或地面标志。

2.2 砼标墩埋标过程:实地标定点位;挖基坑及浇筑标墩基础平台;立模板,树钢筋,浇混凝土,固定不锈钢标盘;外观整饰编号;加保护装置。

2.3 钢架标墩埋设过程:实地标定点位;挖基坑及浇筑坑底水平层;树立加工好的钢架标;浇筑混凝土;刷防锈柒;加保护装置。

2.4 埋设地面标石是将灌制好的嵌有金属中心标志的标石浇筑埋设于地面,其过程是:挖基坑,坑底要整平夯实,再填砂石捣固,浇底层混凝土树标石并浇筑混凝土。在基岩层上或坚硬的混凝土路面上,可以直接钻孔,将刻有中心标志的胀锚螺栓打入孔内。

2.5 标墩埋好后要稳定至少 15 天才能开始观测。

一.全站仪测量

全站仪用于控制测量,可以将测水平角、立角、斜距一次进行。同时还可以测量平距、高差用来检核计算,在已知点上还可以测量各观测点的坐标作为平差中的近似坐标。全站仪测角除读数外,与经纬仪测量的操作程序和限差要求一样,全站仪测距与测距仪相同。但是全站仪测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 .全站仪控制测量注意事项:

(1) 用于控制测量的全站仪的精度要达到相应等级控制测量的要求。

(2) 测量前要对仪器按要求进行检定、校准;出发前要检查仪器电池的电量。

(3) 必须使用与仪器配套的反射棱镜测距。

(4) 在等级控制测量中,不能使用气象、倾斜、常数的自动改正功能,应把这些功能关闭,而在测量数据中人工逐项改正。

(5) 测量前要检查仪器参数和状态设置,如角度、距离、气压、温度的单位,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棱镜常数、水平角和垂直角形式、双轴改正等。可提前设置好仪器,在测量过程中不再改动。

(6) 手工记录以便检核各项限差,内存记录用作对照检查。

2 .测量操作

(1) 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激光对中、电子整平时要先启动仪器),量记仪器高。

(2) 在各镜站上安置棱镜,对中、整平,量记棱镜高,镜面对向测站。

(3) 打开全站仪电源,上下转动望远镜、水平旋转仪器进行初始化,设置为角度测量状态。

(4) 测站、各镜站分别读记测前气压、温度。

(5) 盘左望远镜十字丝照准 1 号方向的反射棱镜觇牌纵横标志线,水平方向设置为 0 o 0 ′ 0 ″,读记水平角、天顶距,测记斜距、平距、高差。

(6) 盘左依次照准 2 … N 号方向,同法测记。

(7) 盘右望远镜十字丝照准 N 号方向的反射棱镜觇牌纵横标志线,读记水平角、天顶距,测记斜距、平距、高差。

(8) 盘右依次照准 N-1 … 1 号方向,同法测记。

(9) 测站、各镜站分别读记测后气压、温度。

(10) 上面 (4) ~ (9) 为第一个测回的观测,照准第 1 方向,设置水平度盘,同法测完全部测回。

(11) 量测仪器高、棱镜高作为检核

(12) 检查记录,关闭仪器。本站结束。

二、控制测量内业计算

1 .资料准备

(1) 画出平面控制网的示意图,标上真实点名,并标出已知点、已知方向和固定边。

(2) 把已知数据、观测等级、测距仪精度等抄记在示意图上。

(3) 从水平角观测测站平差数据中抄取每个点各个方向的方向观测值,写在示意图上。

(4) 从边长改正计算表中抄取各观测边的改正后的平均边长,写在示意图上每边的中间。

(5) 按已知点在前、未知点在后用 1 、 2 … N 的顺序给网点编号。

2 .平差计算

(1) 按准备好的示意图和数据,以文本格式编写数据文件。不同软件要求的内容、格式不一样,计算人员一定要按照软件使用说明进行编写。

(2) 启动平差软件,按程序要求输入数据文件名和结果文件名,自动计算。

(3) 根据提示的出错信息,修改数据文件,再启平差程序计算。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多次,直到完成计算。

(4) 打开结果文件,检查验算结果和平差结果。

3 .整理资料

整编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手簿、测站平差资料、边长改算资料、展点图、点之记、验算资料、精度数据、成果表以及技术设计、技术总结、验收报告。

三、 GPS 控制测量

1 .选点注意事项

GPS 控制点位置选择与常规网不同之处是不需要每个方向都通视,另外 GPS 点不能选在:

1.1 具有强反射的地面附近:如大面积的水面附近、平坦光滑的地面附近、盐碱地带、金属矿区及雪地里。

1.2 具有强反射的环境里:如山谷、山坡及大批建筑群等附近

1.3 电磁波强辐射源的附近:如雷达、电台及微波中转站等附近地区。

2. GPS 测量

2.1 测前准备

(1)GPS 内存数据容量 ;

(2) 认真了解各 GPS 点所处的环境,运用 GPS 软件预测点的最佳观测时间;

(3) 检查 GPS 的各项设置:静态或动态、高度截止角、数据采样率、天线类型、天线量测方式。

2.2 观测

(1) 到出发到测点前,认真检查 GPS 主机、电池、电缆、测 GPS 天线的钢尺、记录纸、笔、脚架及对讲机等必备品;

(2) 架站:认真地架好仪器,对中、整平、接好电缆;

(3) 量测天线高:各种 GPS 量测天线的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同一种 GPS 也有几种不同的量测方式,一定要记清楚自己用的是哪种方式;此外 GPS 天线高的量测一般都是量的斜高,不要人为地改为垂直高;要对称量几个方向,然后取平均值;

(4) 开始观测时,只需按下电源开关,这时记录好测点名、开机时间、开机时天线高;

(5) 观测结束时,先关电源,不要马上拆机,还要再量天线高,以判断观测过程中仪器是否动过;

3 . GPS 数据传输

3.1 在传输数据前,先查看仪器里每个时段里记录的数据量是否大小相近,将由于开关电源引起的无效记录先删除;

3.2 通信参数设置;

3.3 传输数据时,先检查软件中的各项设置,查看 GPS 类型、天线类型、天线高的量测方式等是否设置一致;

3.4 传输数据时,记录好各数据文件的时段号、点名,以备基线解算后用;输入天线高;

3.5 在做好上述工作后,查看高级设置,给定高度截止角、 PDOP 值等几个重要设置;即可传输数据;

4 . GPS 数据处理

4.1 基线向量解算时,可根据不同情况,设置好是解算部分基线还是解算全部基线,软件自动解算;

4.2 基线向量解算后,可初步检查一下评判各基线的置信参数,检查同步环、异步环等闭合差,检查不同时段同一条边的较差,查出超限原因,剔除有粗差的基线;

4.3 若发现有问题的基线,还可以查看各点接收到的卫星状况及其他有关部因素,以查找原因,确定此基线是否重新解算还是重测;

5 .平差计算

GPS 定位成果属于 WGS — 84 大地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是属

于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因此必须解决成果的坐标转换问题。

5.1GPS 基线向量网的平差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无约束平差,二是约束平差,

三是联合平差。

5.2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的地区联合平差是解决 GPS 网成果转换的有效手段,也是绝大多数的地区目前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 GPS 网一般要联测 3~5 个已知点;

5.3 GPS 基线向量网成果的内精度分析:根据无约束平差成果分析,主要

考察基线向量观测值改正数、各点坐标中误差、点位中误差、 GPS 基线向量边的方位和边长相对精度,若发现有明显粗差,则要在联合平差前剔除;

5.4 联合平差或约束平差成果的精度分析:主要考察各类观测值的改正数的分布是否有明显粗差,平差坐标、点位误差、转换参数、单位权中误差是否通过统计检验,边长相对精度是否满足设计的精度要求。

6 .高程拟合

GPS 高程拟合根据不同软件的要求,至少要联测 4 个水准高程点,但

其高程精度不高,一般只能达到 3 厘米 左右。

四、水准测量

1. 技术设计

根据测量任务和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结合测区实际情况在地形图

上拟定出合理的水准网和水准路线布设方案。

在适当比例尺地形图上标出已测水准点和需要连测的固定点位置,标出测区内主要城镇、交通路线和河流位置。根据任务合同、工程要求和规范的有关规定,在图上拟定水准测量路线及水准点概略位置。

技术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性质和用途;测区的自然地理特点;技术设计的依据;所设计的各等级水准路线的数量,各类型的标石数量,任务工期估算;起点和已知水准点的高程;施测所需仪器装备各种材料数量等。

2 .选点和埋石

实地选点在技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水准点宜均匀布设在测区内,水准点的位置应能保证埋设标石的稳定、安全和长期保存,并便于观测。水准点应尽可能选在道路附近,基岩露头或土层较浅处。施工高程控制的水准点的位置应根据施工放样的需要来确定,应保证每个单项工程部位至少有 2 个高程点。按规范要求的规格进行水准标石的制作和埋设。

3 .水准仪和水准尺检校

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的检校项目和方法,在测前、测后对水准仪和水准标尺进行检校。

4. 精密水准测量注意事项

(1) 用光学测微法读厘米以下的小数代替直接估读,以提高读数精度;

(2) 水准路线应尽量沿坡度平缓的交通道路布设;

(3) 选择标尺分划成像清晰、稳定和气温变化小的时间观测;

(4) 观测前二十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凉处,晴天观测要打伞,迁站时罩上仪器罩;

(5) 视线长度、视线高不能超限,每站的前、后视距基本相等;

(6) 安置脚架应使两脚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的左、右两侧,观测员绕第三脚于半米外走动;

(7) 一测段水准路线上 ( 两个水准点之间 ) 的测站数必须是偶数。往、返测的前、后标尺必须交换。

(8) 各测段应沿同一路线、用同类仪器与尺承进行往返测,最好是往、返测的测站和尺承位置相同;

(9) 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应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不同时间段完成;

(10) 相邻测站观测程序相反。

5.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程序

5.1 往测奇数站上观测顺序是:后视基本分划——前视基本分划——前视辅助分划——后视辅助分划。

往测偶数站上观测顺序是:前视基本分划——后视基本分划——后视辅助分划——前视辅助分划

返测时,奇数测站和偶数测站的观测顺序与往测时相反,奇数测站是“前后后前”,偶数测站是“后前前后”。

5.2 往测奇数站上的操作步骤:

( 1 )用圆水准器概略整平仪器 , 使望远镜绕垂直轴转至任何方向时 , 符合水准气泡两端影像分离不超过 1 厘米。

( 2 )望远镜对准后视水准标尺,转动倾斜螺旋,使符合气泡观察目镜中

的水准气泡符合(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 2 毫米),照准水准标尺基本分划,读记下丝和上丝读数(直接用望远镜目镜读前三位数,第四位在测微器上直接读取,不估读),计算后视视距(如果视距长度超限,应立即重选测站位置);转动倾斜螺旋,使符合气泡精确符合,转动测微螺旋用楔形平分丝精确照准水准标尺基本分划,读取水准标尺基本分划和测微器读数(如果基本分划小于规定的最小视线高,应立即重新架站)。记录,计算上、下丝读数的中数与基本分划读数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 3 )旋转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标尺,使符合水准气泡两端精确符合,转动测微鼓使楔形丝照准水准标尺基本分划,读取基本分划(基本分划不能小于最小视线高度)和测微器读数并记录。用下丝和上丝照准基本分划进行视距读数,记录并计算前视视距。计算前后视距差并判断是否超限;计算前后视距差的累计差并判断是否超限;计算上、下丝读数的中数与基本分划读数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 4 )用水平微动螺旋转动望远镜,照准前视水准标尺的辅助分划,使符合水准气泡精确符合,转动测微鼓使楔形丝夹住一根辅助分划线,读记辅助分划和测微器读数,计算前视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差(基本分划 + 基辅差 - 辅助分划),并判断是否超限。

( 5 )旋转望远镜照准后视水准标尺辅助分划,使符合水准气泡精确符合,转动测微鼓使楔形丝夹住一根辅助分划线,读记辅助分划和测微器读数,计算后视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之差(基本分划 + 基辅差 - 辅助分划)并判断是否超限。

( 6 )计算后、前视基本分划之差(基本分划测量的两立尺点之间的高差)

和辅助分划之差(辅助分划测量的两立尺点之间的高差),计算两高差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 7 )进行检核计算,即基辅高差之差应等于基辅读数差之差,否则计算

过程有误。

( 8 )计算本站高差值,即计算基本分划和辅助分划测量的高差的中数。

( 9 )本站全部检查无误后,由记录员通知后尺和仪器搬站。

5.3 偶数站上除观测顺序是“前后后前”外,其它操作、记录、计算、检核步骤都与奇数站上相同。

5.2 的操作是指用水准管式精密水准仪( N3 、 NI004 )进行观测,当使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 NI002 、 NI007 )观测时,操作程序与上述相同,只是没有与倾斜螺旋有关部分的操作。

6. 三、四等水准测量

6.1 三等水准测量

三等水准可使用精密水准仪和因瓦水准标尺 , 采用光学测微法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每测站上观测程序都是“后前前后”,操作步骤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同。

三等水准也可使用 S3 型水准仪和木制双面水准尺进行往返观测。每站的观测程序都是:“黑红红黑”。具体操作如下:

(1) 整平仪器使望远镜绕竖轴旋转时,水准气泡两端分离不大于 1 厘米;

(2) 将望远镜对准后视标尺黑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读

记下丝、上丝和中丝的标尺读数。计算后视视距,计算上下丝中数与中丝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 3 )将望远镜照准前视标尺黑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先读记中丝标尺读数,再读记下丝、上丝标尺读数。计算前视视距、前后视距差、视距差累计值,判断是否超限。计算上下丝中数与中丝之差,并判断是否超限;

 4 )照准前视标尺红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读中丝标尺读数。计算前视黑、红面读数之差(黑 +K- 红),并判断是否超限;

( 5 )照准后视标尺红面,转倾斜螺旋使水准气泡准确居中,读中丝标尺读数。计算后视黑、红面读数之差(黑 +K- 红),并判断是否超限;

( 6 )计算黑、红面所测高差及高差之差,判断是否超限;

( 7 )检核:后视“黑 +K- 红” - 前视“黑 +K- 红” =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

( 8 )计算本站高差(黑红面所测高差中数)。本站观测结束,指挥后尺和观测员搬站。

( 9 )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时,操作程序与气泡式水准仪相同。每测站观测前,首先使整平气泡居中,然后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进行读数。

转镜水准仪的操作程序,应按规定顺序照准标尺,而将黑面和红面的观测分别在两个镜位(或摆位)进行。

6.2 四等水准测量

四等水准也可使用 S3 型水准仪和木制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闭合路线和符合路线可以只进行单程观测,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每站上的观测程序是:“后后前前”。可直接读视距,而不读上、下丝。其它操作与三等水准相同。

五、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是建立高程控制网的方法之一。这里只针对在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加测三角高程的测量过程,在实际作业中,可以把测水平角、垂直角和测距同时进行,一次性完成平高控制。

1. 联测高程起算点

用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从等级水准点向若干个三角点引测水准高

程,这些高程点作为三角高程的起算点。

2. 垂直角观测(或天顶距观测)

垂直角观测方法有中丝法和三丝法两种。用中丝法应观测四个测回,

用三丝法应观测二个测回。如果要测垂直角的方向多于 4 个,应分组观测,并使同一组的不同测回分在不同时间段观测,以减小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

2.1 观测步骤

以下是三丝法观测步骤,中丝法不同之处是每个目标仅用水平中丝照

准目标,读取垂直角读数。

( 1 )在盘左位置上,依次用上、中、下三根水平丝照准该组的 1 号方向目标,各水平丝精确照准目标后,转动垂直度盘指标水准器微动螺旋,使水准气泡精密居中(有补偿器的仪器不需此操作),读取垂直度盘读数(测微器读取两次重合读数)。顺顺时针旋转望远镜,同法依次照准 2 …… N 号目标,读取垂直度盘读数。

( 2 )在盘右位置上,依次用望远镜视场中的上、中、下三根水平丝照准 N 方向目标,各水平丝精确照准目标后,转动垂直度盘指标水准器微动螺旋,使水准气泡精密居中,读取垂直度盘读数。逆时针转动望远镜,同法依次照准 N-1 …… 1 方向目标,读取垂直度盘读数。

当使用有垂直度盘指标补偿器的经纬仪观测时,没有使垂直度盘指标水准气泡居中的那部分操作。

2.2 垂直角观测注意事项

(1) 三角高程测量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2) 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上用同一根水平丝精确照准目标时,目标像

应位于垂直丝附近左、右对称位置上,以消除水平丝不水平的误差。

(3) 用三丝法观测时,不论是盘左、盘右位置,一律依望远镜视场中上、

中、下丝顺序进行照准,以减小与时间有关的外界影响。

(4) 使用有垂直度盘指标补偿器的仪器,若指标补偿器有制动螺旋,观

测前须将该螺旋松开。使用全站仪时,须将双轴补偿设置为 ON 状态。

2.3 记录及限差

(1) 记录手簿中一定要注明照准目标(标顶、标尖、觇牌标志、棱镜标志)的位置。

(2) 垂直度盘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 J2 型仪器不得超过 3 ″ ,J07 、 J1 型仪器不得超过半格。

(3) 同一方向各测回各丝所测得的全部垂直角,互差不得大于 10 ″;同组、同测回、同丝各方向指标差互差不大于 15 ″;单独方向连续观测时,同方向各测回同一根水平丝指标差互差不大于 15 ″。

(4) 观测过程中,当发现指标差绝对值大于 30 ″时,应进行校正。

(5) 垂直角互差或指标差互差超限的成果,均须重测。

3. 仪器高和觇标高的测定

仪器高是指仪器水平轴到测站点中心标石上标志的高度;觇标高是指垂直角观测时,照准部位到照准点中心标石上标志的高度。仪器高和觇标高可以直接用钢尺量至毫米,量测两次,取中数记入手簿中。

4. 高差计算

三角高程计算公式因平面三角网中边长的投影面而不同。

4.1 用实地水平距离 S0 计算高差公式 :

往测: hAB=S0tg α AB +CS02+iA-tB

返测: hBA=S0tg α BA +CS02+iB-tA

对向观测高差: hAB 对 = (hAB-hBA) 其中 :C=

4.2 用椭球面上距离 S 计算对向观测高差公式:

往测: hAB=Stg α AB +CS2+iA-tB+ Δ hAB

返测: hBA=Stg α BA +CS2+iB-tA+ Δ hBA

对向观测高差: hAB 对 = (hAB-hBA) 其中 :C= ;Δ hAB = Stg α AB

4.3 用高斯平面上距离 D 计算对向观测高差公式:

往测: hAB=Dtg α AB +CD2+iA-tB+ Δ hAB

返测: hBA=Dtg α BA +CD2+iB-tA+ Δ hBA

对向观测高差: hAB 对 = (hAB-hBA) 其中 :C= ;

Δ hAB = Stg α AB ( - );式中Δ hAB 是实地距离 S0 投影为高斯平面上的距离 D 引起的高差改正数,只有在测区高程起伏较大,且远离中央子午线时,才要加入这项改正。

5. 高程计算

(1) 检查外业观测资料;绘制计算略图;抄录计算数据,其中边长由平面三角测量计算资料中抄取。

(2) 分别计算往、返测高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各边高差中数。

(3) 平差计算。

(4) 资料整编,技术总结。

六综合导线测量(平面、高程)

有些工程因地势、地物条件限制,布设三角网比较困难,这时可以考

虑用布设导线网来代替。导线测量的作业与三角测量基本相同,包括图上设计、选点、建标、测水平角、测垂直角、测距及检查计算。使用的是测距仪配经纬仪或全站仪。操作具体过程与前面有关测距、测角部分的要求相同。

1. 导线测量注意事项

(1) 导线的边长、两结点间点的个数都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2) 应在每一个导线点上安置仪器,每一条边都要往返双向观测。

(3) 按相应等级水平角测量的测回数和限差要求测量导线点至前、后两点

间的水平角,在结点上大于两个方向。

(4) 按相应等级垂直角测量的测回数和限差要求测量导线相邻两点间的垂直角。

(5) 观测斜距 , 逐项改正计算平距;直接测量的平距、高差可以用来检核。

(6) 每站应测量温度(一、二等需要测干、湿温)、气压。

(7) 测前、测后各量 1 次仪器高和觇牌高, 2 次互差不得超过 2 ㎜。

2 .计算

(1) 对斜距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倾斜改正和投影改正。

(2) 计算高差

单向高差 :h=S.sin α + (S.cos α )2+I-v

相邻测站间对向观测的高差中数 h12=

对向观测高差不符值不大于± 45 ;附合、闭合线路检测同四等水准。

(3) 平差计算,求出各点的坐标和高程以及点位精度和高程精度

测量管理制度与工程测量技术措施

分享
 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2-02-17  浏览次数:223

一、放样前准备

1.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 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3 .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二、 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 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 4 .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 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 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 在测站点上按步骤 1 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 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 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 D 。

7. 计算实测距离 D 与放样距离 D °的差值:Δ D=D-D °,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 D 。

8. 重复过程 7 ,直到Δ D 小于放样限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 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 D 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 重复 6 ~ 10 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 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 2 ~ 3 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 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 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三、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1.  在未知点 P 上架设全站仪 ( 测距仪 ) ,整

平;在已知点 A 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 B 、 C 上安置照准标志。


2. 测量 PA 间平距 D 、高差 DH 和 PA 至 PB 、

PC 方向间的水平角α , β。

3. 用 D 、α及 A 、 B 点的坐标计算 P 点的一组坐标;用 D 、β及 A 、 C 点的坐标计算 P 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 P 点的最后坐标。

4. 根据 A 点的高程 HA 和高差 DH 计算仪器的视线高: H  =HA-DH 。

5. 如果需要可以将 P 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 P 点的高程。

6. 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 4 ~ 16 ”步骤相同。

四、导线法(极坐标法)设站

1 .在控制点 A 上安置全站仪(测距仪),在控制点 B 、 C 上安置照准标志,在待定点 P 上安置脚架和棱镜,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2 .选择 B 、 C 中一点作为零方向,另一点作为检查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至 P 点水平角两个测回。

3 .测量仪器至 P 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

4 .测量往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5 . A 点和 P 点的脚架不动,交换仪器和棱镜,测量 P 点仪器至 A 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测量返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6 .利用斜距、天顶距、温度、气压、仪器高、棱镜高及仪器的加、乘常数计算平距、高差,用观测平距和高差进行检核。

7 .用 A 点坐标和测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数、高差中数计算 P 点坐标和高程。

8 .如果要测设的待定点不止一个,则应将几个点组成一条导线,进行往返观测,经过平差计算得到各点坐标和高程。

五、 GPS 动态测量建测站点

1 .基准站设置

(1) 将脚架架设到基准站测量点上(有标墩直接将仪器架设在标墩上),脚架的顶

部应在可视范围内粗略水平。

(2) 将三角基座和 GPS 接收机系统联结在一起,安放在脚架(或标墩)上,并固

定连接螺丝。

(3) 将 GPS 接收机和供电系统联接(如干电池、电瓶等)。

(4) 将 GPS 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系统联接(接收机内含天线系统的不需此步骤)。

(5) 对相位中心不在接收机中心的应将 GPS 接收机的指示标识指向磁北方向。

(6) 连接电台发射系统和 GPS 接收机,电台主机和电台天线,电台主机和电台后备电源。

(7) 联接接收机和记录用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8) 将脚架精确整平和对中于基准点。

(9) 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度,记录基站测量点的名称、 GPS 接收机编号、开始测量时间等资料。

(10) 依次打开接收机主机、电台、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11) 用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设置基准站。

2. 流动站设置

(1) 在流动站上用脚架或对中杆架设接收机。

(2)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供电电源。

(3)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接受电台,及接收电台天线(含内电台的可省去本步骤)。

(4)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5) 用手簿或便携式电脑配置流动站。

(6) 流动站的初始化。

(7) 在已知点上架设流动站。

(8) 整平对中接收机,量取天线高度。

(9) 用手簿或便携式电脑控制流动站做点位校正。

(10) 开始执行动态测量任务。

六、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放样:

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的测站点(包括后视点和检查点)必须是专用的安装控制网点、控制轴线点和高程基点。加密安装控制网点、控制轴线点和高程基点,必须采用等级平面控制和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站点或控制轴线应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保持不变。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放样应选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经纬仪、水准仪、经过检定的钢尺、钢带尺及测针、精密水准尺等。

轴线放样时,最好将仪器架设在轴线一端 A 点上,瞄准轴线另一端 B 点,直接放样 AB 轴线上的点。如果需要旋转角度进行放线时,必须盘左、盘右两次放点取平均位置定点。

1 .平面位置极坐标法放样:

( 1 )观测员在测量基准点上架设经纬仪并对中整平。

( 2 )仪器盘左照准一较远的测量基准点,记录员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 3 )仪器依次照准另外 1 ~ 2 个相对较近的测量基准点,读取方位角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 4 )记录员将待放样点的方位角值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转至待放样点的方位角方向,并向记录员回报以验证无误;

( 5 )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在同一平面上,记录员报出测站点至待放样点的距离(考虑了尺长和温度改正后的距离),用钢尺在方向线上水平量取该距离,司尺员回报钢尺读数,记录员计算钢尺量取的距离是否正确。

( 6 )盘右位置重复( 2 )~( 5 )步骤,取平均方向位置。变动钢尺一端读数,重复量距一次进行检核,确认无误后将此点标定;

( 7 )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计仪器视线与放样点所在平面间的高差,计算仪器至测点的近似斜距,从仪器中心标志沿放样点方向量取斜距,确定测针起始位置 P1 ,测量 P1 点的天顶距(或垂直角),根据斜距、天顶距、温度及尺长改正数计算出平距 D ′,与拟放样平距 D °比较,△ D= D ′ - D °。

( 8 )观测员指挥在方向上前进或后退△ D ,标定测针位置 P 。分别从仪器的左、右标志量取仪器至 P 点的斜距;盘左、盘右确定水平方向;盘左、盘右测量天顶距,再次计算平距。直到△ D 小于规定的限差为止。

( 9 )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 10 )用钢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样点的间距,加上温度、尺长改正,与理论值对照进行内部检核。

( 11 )用钢板尺或钢尺量取放样点与周围已形成的金属结构的点、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外部检核。

2 .高程放样

( 1 )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或钢板尺)。

( 2 )在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整平。

( 3 )水准仪分别照准二个以上已知高程基准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 4 )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 5 )在需要的安装部位测定并标注高程点。

( 6 )再次检查基准点测量记录计算数据及标注数据是否正确。

七、开挖开口测量放样

1 .准备

( 1 )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开挖底口控制点数据及边坡坡比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并签名。

( 2 )编写开挖开口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验证其正确性。

2 .实施放样

( 1 )利用周围测量控制点测设测站点。

( 2 )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 3 )仪器照准另一已知高程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 4 )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两个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 5 )仪器照准一较远的测量控制点,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 6 )仪器依次照准另两个相对较近的测量控制点,读取方位角读数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标测量功能时,在测量第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的同时测量仪器至该点的方位角、距离和高差,观测员将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计算该点的三维坐标并与仪器测得的三维坐标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放样。

( 7 )观测员将仪器精确照准目标并报测量数据(方位角、距离、高差)或测得的三维坐标,记录员回报并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如图所示,首先由测得点 A1 的坐标计算 A 点至底口线偏距 L , A2 点为 A1 点在设计边坡线 AO 上的投影,底口高程 Ho 和边坡坡比 1 : I 为已知值, A2 点的设计高程 Ha2=Ho+L · I,A1 点至 A2 点的高差Δ h=Ha1-Ha2, 所以偏距差值Δ L= Δ h/I ,指挥司镜员按此差值移动目标,Δ L 为正值向远离底口线方向移动,Δ L 为负值向底口线方向移动。由移动后点的三维坐标计算Δ L ,再次移动棱镜,重复以上步骤,直到Δ L 满足边坡开挖的精度要求,此时的点 A 即为此断面上的开挖开口点。

( 8 )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上所能放样的所有开挖开口点。

( 9 )随机抽检 20% 开口点的点位和高程,其差值应不大于开口点所要求的允许偏差值;

( 10 )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