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国油画的价值追求

 历史之眼 2015-01-29

  当代中国油画的价值追求

  ——以第12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例

  ■孔繁明

  作为传统架上绘画的一种,油画在摄影术问世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就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甚至否定。在西方油画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嬗变之后而日渐式微的当下,中国油画却依旧能够在现实主义框架下不断变化与发展,这其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命题。但在今天这个图像时代,凭借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图像生成与传播的自我、快捷,又使油画的图像价值遭遇了新的挑战,加之当代艺术的勃兴,油画还需要面对当下多元价值观的考量,因此基于其本体审美系统的创意性表达在当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国油画家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创作理念,通过优秀的创作体现油画经得起艺术史梳理和选择的艺术价值。本文试以“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油画作品展”为例,从多个维度去研究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理念的多元更新以及由此体现的价值追求。

  现实关注的多元化倾向

  纵观“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油画作品展”,众多画家创作的作品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全方位多视角关注,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艺术画卷。其中有对近几年来国家发展、社会变革重大主题的艺术表现,也有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像再现,更有通过平民化视角对社会变革的艺术观照。同样是反映现实社会,本届画展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倾向更为多元化,反思与忧患意识体现了画家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文明生活的真切呼唤。这些作品关注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的困境,在相关的油画作品中以鲜明的主题呈现,引发人们的思考。

  闫平的《小鱼儿是自由的》虽然延续了作者惯常的艺术风格和题材选择,但两个戏剧演员闲暇时对鱼缸中小鱼的关注,可以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由”对于人生与现实的意义,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李家顺的《工业时代之“雾霾”》在灰黑色调的画面中数幢高楼矗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几年困扰大众的“雾霾”天气的艺术情境,以油画的形式关注了工业时代的环境问题。类似的作品还有王小双的《霾都》、王风华的《霾》等。池颖红的《空间物语之八》以一个罗网中的大鸟形象,突出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生命主题。比之以手机为标签体现当代时尚生活的那些作品,刘悦的《手机围城》则以一种梦幻般的画面情境,对人们在信息化时代产生的电子产品和网络信息依赖以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