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美读书节风情

 江山携手 2015-01-29

12@欧美读书节风情(转)
欧美的读书节风情

作者:陈 冰

 无论是英国“打造读书人的国度”的理想,还是法国“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私隐性的行为,而是要和别人的思想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开”的宗旨;无论是美国“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政策,还是联合国“阅读改变世界”的倡导,读书节都是推动人们养成读书习惯的世界性风潮。

  随着读书节成为现代文明的形态之一,丰富多彩的读书节活动不仅在刺激人们阅读,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演化出各类专项阅读活动,贯穿于全年。持续多年的深圳“读书月”,从时间长度上与英国的爱丁堡艺术节相当,是阅读文化中卓然可见的创举。

  读书节激发阅读情趣

  无论是在伦敦地铁,还是在飞机上,或者穿越英吉利地下隧道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上,识别英国人的最好方法就是看谁在拿着书读。东欧某国家的一位大使在离开伦敦时说:“书籍是英国的货币。”

  英国人在音乐、绘画、建筑艺术上都自愧不如欧洲大陆,但他们引以为豪的是对文字的擅长,不仅给世界贡献着大量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而且每年给世界提供10万册新书,是所有其他英语国家的总和。英国人的报纸阅读率居全世界第一,他们对阅读的热衷似乎与生俱来。

  尽管如此,英国仍在通过读书节来“打造读书人的国度”。1997年英国举行首届读书节,目的在于推动人们喜爱书籍和喜欢阅读。2006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快速阅读”倡议,希望畅销书作家和文学家每年为成年人编写内容简略的书籍,鼓励成年人阅读书籍。到了今年,30多本快速阅读类书籍出版,其中有小说《美梦成真》、生活技巧类书籍《走向成功的十步》、讲述戒烟故事的自传《燃烧的激情》等。去年初,笔者在伦敦巧遇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战地记者辛普森首发新著《战场中的20个传奇》,他讲了在伊拉克战争中被美国空军误袭险些丧命的故事,听起来让人竖起头发,也让人对他们“舍身求真相”的精神深深钦佩。

  英国读书节现在是每年3月6日举行,明年的活动现在已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其中的一项活动是,让全国儿童写短篇小说,内容不限,然后由作家评出优秀作品,汇集成书。颇为有趣的是,凡入选文集的作者,将被邀请到出版社,亲眼看他们的小说是怎样变成书的。另外一项鼓励成年人读书的活动是,你只要购买推荐书目中的一本并留下姓名地址,就有可能在全国抽奖中获得100到500英镑的奖券,以便买更多的书。

  读书活动贯穿全年

  英国的读书活动贯穿全年,每年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其中包括故事人物模仿大赛、午间故事时间、各类型的书展等。有些教育机构和书店还会向小朋友发出面值1英镑的图书日代用券,让他们到图书日成员书店换购一本喜欢的书。

  最闻名的读书活动应该算是爱丁堡艺术节,它始于1947年,是世界大型综合性艺术节之一,其宗旨是加强欧洲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推广高雅艺术。在每年8-9月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七大国际艺术节轮番“上演”,热闹非凡。

  艺术节的重头戏都是世界一流水准,图书节上世界名流朗读自己的作品,能掀起阅读浪潮。在这里朗读过作品和进行讲座的人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全球畅销书《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等等,非常吸引人。爱丁堡文学酒吧在当地也已经小有名气,苏格兰著名诗人、小说家们在这里诵读作品,可谓是新兴的文化产业。

  读书不是一种私隐行为

  法国的读书节是世界上少见的倾国家全力去推动的文化节庆。政府鼓励这样一种认识,即阅读并不仅仅是一种私隐性的行为,而是要和别人的思想相遇,把自己向世界展开。

  每年10月14日至16日,法国的“欢乐中的阅读”(即读书节),把作者、译者、出版社、书店、图书馆和各种读书协会、广大读者联合起来,在国内和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组织四千多项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的公众阅读活动,以便人们共同分享书籍、阅读、书写与文学创造的快乐,尤其是吸引平时因各种原因而疏远书籍的人们,以培养他们对书和阅读的兴趣。

  读书节期间组织的各种以营造欢快读书气氛和鼓励阅读为主旨的文学活动,刻意超越学校和图书馆之类的传统文化教育场所的界限,不仅占据车站、街区广场、集市、咖啡馆、电影院、剧场、互联网等公共空间,而且还深入到医院、诊所、监狱、养老院,力求真正做到让所有人——无论是病人、老人、服刑的犯人,还是家境贫困的穷人——都有机会接触书籍,享受阅读的权利。

  法国读书节活动中值得关注的是,在巴黎和外省大城市举行的文学与美食为主题的“书宴”,其中有趣的内容之一,便是在各地的室内菜场或露天集市上,安排职业演员吟诵阿皮修斯、拉伯雷、柯莱特或卡恩·布列欣等著名作家作品中颂扬美食佳肴的片段。

  法国的读书节创办于1989年,最初命名为“阅读疯”,后又一度更名为“书香时代”,现在已定名为“欢乐中的阅读”。17年来,这一节日发起者的那个让人人享有阅读权利以及通过阅读倡导文化的多样性表达与对话的初衷却丝毫未曾动摇。如今,它已成为一项在法国、欧洲乃至世界各国深受欢迎并具有很大影响的文化活动。

  推进读书是国际大事

  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重视。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决议,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力争“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图书”,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

  世界读书日历史虽不长,已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响应。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从1996年开始,美国将每年四月定为“全国诗歌月”。之所以选择四月作为诗歌月,是因为美国诗歌学会想把诗歌月安排在学生上学期间,这样学校和学生就能够充分参加进来。另外,四月本身也屡屡在诗歌中被提及,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称“四月是最令人痛苦的一个月”,那么把这个忧伤的月份作为全国诗歌月来庆祝,或可冲淡它的忧郁气质。

  在美国诗歌月期间,全美的出版商、书商、文学组织、图书馆、学校和诗人都齐聚一堂,颂扬诗歌,赞美和纪念它在美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成千上万的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加诗歌阅读、节日庆典、图书展览、诗歌沙龙等各种庆祝活动。每年,主办者美国诗歌学会都会印制和发放20万张官方海报,免费邮寄给全国的教师、图书馆员和书商,提供大量的实用性操作指南,指导教师如何在四月教授诗歌,书店或图书馆如何举办一个诗歌图书展览,以及如何主办诗歌朗读会和诗歌竞赛等。

  在2007年诗歌月前里,诗歌学会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场搜寻“诗歌粉丝”的运动,在全美各地选拔最重量级的诗歌“发烧友”,参选的人需提供证据显示自己对诗歌的狂热激情。结果参赛情况相当火爆,远远超出主办方的预期。诗人们在诗歌月中纷纷亮相,主持庆祝仪式和朗读活动,甚至连孩子们都被吸引前来参加,站到麦克风前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

  读书节来自美丽的传说

  从世界各地来看,读书节已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景观,而且是最近20年的新风潮。不过,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节”,最早可追溯到1926年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的“西班牙自由节”,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月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

  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月23日——塞万提斯的忌日,碰巧这一天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如今每到这一天,书籍减价10%,而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

  世界读书日就来源于此。巧合的是,这天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3位著名文学大师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巧合之外,则是人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对阅读重要性的深层认识。无论是世界读书日,还是我们深圳的读书月,主旋律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