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袁崇焕的几首诗 ![]() 国庆节前夕,秋之韵文学社在兴城开年会。有幸来到兴城,游览了兴城的许多景观。兴城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珠联璧合,形成了北方沿海风景旅游区独特的风姿。 明宣德三年,明政府在此设卫建城,赐名“宁远”,明代兴城古城称宁远卫城,清代称宁远州城,民国三年重新启用兴城之名,延用至今。 在兴城火车站附近矗立着高大的袁崇焕塑像,游览古城的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兴城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天启六年和明天启七年,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他的是非功过我们且不去评说,早就听历史老师讲过,他在临刑前面不改色,且口占一绝: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呜呼哉!一个临终不忘国事,有如此的豪言壮语的忠魂,怎会成为叛国通敌的汉奸?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狱中留给母亲、妻子、弟弟的诗。 记母/袁崇焕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 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成灾。 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袁崇焕是明末抗击清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当时,明朝把山海关外的辽东大地几乎丢失殆尽,在局势空前严峻的态势下,袁公以一介书生的勇气,单人独骑出关巡视形势,以一己之力构筑了连接山海关内外的咽喉之道——宁远,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前者还让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命呜呼,而且直到明朝灭亡,清兵也没有啃动宁远的一块砖石。在“宁锦大捷”最为惨烈的关头,袁公亲犯重矢来到城头“凭堞大呼”,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使清军围攻锦州二十五天而不克。面对这位大明朝江山社稷的支柱,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略施反间计,明帝崇祯竟然中招,将袁公逮捕下狱,在狱中,袁公自知“罪不可赦”,想起自己的母亲,妻子,兄弟,分别给他们赋诗道别,读来感人肺腑,令人不胜唏嘘。 颈联里“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写道母亲年事已高,而自己身犯重罪致使家庭破碎,国家断然不会宽容儿子的罪责。袁公乃大丈夫也,在给弟弟的诗中,他依然不忘宽慰弟弟:“莫怜缧绁非其罪。”丝毫没有为自己的不幸喊冤叫屈,只“嘱汝高堂有老亲”,让弟弟好生赡养老母。我为袁公一哭耳! 颔联中,“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灾”指的什么呢?就是现在的牢狱之灾,以及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整句诗回忆自己从前在家劳动,身背大米都那么快乐,而饱读诗书竟然成为自己引来现在的牢狱之灾,以及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的原因。其实,误了袁公的不是诗书,而是以一臂之力力挽大厦于将倾的志向。袁公出山时,朝廷统治制度和机构早已腐朽不堪,百姓身处水深火热,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深渊,而崇祯帝又是一个急躁、多疑的人,这让袁公这样志有所为的人完全受到掣肘,稍有差错,即即可引来杀身之祸。误袁公者,时也,运也,人也! 尾联“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到自己身死形灭也无法见母亲一面,只能在九泉之下与母亲重逢,不觉泪血纷纷洒个不停。 英雄也有家,可是却舍身报国,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临死前不能和母亲相见,只有“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读至此处,无不禁潸然泪下! 寄内/袁崇焕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恨平生。 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 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英雄自己早就做好了马革裹尸、捐躯报国的准备,自己死而无憾,可是觉得对不住妻子,因为半生为了功名夫妻聚少离多,深陷囵圄才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愧对妻子了。但又为“室有菜妻”和“家无担石”而欣慰,一生做个这样的清官也值得了。他劝说其子不要轻生,尽职尽责地活下去,临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最爱的亲人 !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 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 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弟弟的身体一向很弱,何况又吟自己牵连了弟弟,弟弟一定是尽心度日。不要说入狱不是我的过错,只要在狱中不入魔自己的人格就够了。他丝毫没有为自己的不幸喊冤叫屈。“上将由来无善死”,表明袁崇焕不仅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而且也早就有了粉身碎骨、壮烈殉国的预想。但最放心不下的是那高堂老母,他托付给弟弟了! 读袁崇焕的几首诗有感
![]() 兴城的古城门
![]() 古城城外半圆形瓮城 ![]() 腿上有疾路难行,杖藜扶我逛兴城。 汉瓦秦砖留遗迹,一代英豪有美名。 ![]() *(网络里没有关于袁崇焕诗词的解析,只凭自己的理解,如果有误情网友斧正。)
本文来源:转自荷露斋的新浪博客博客 她的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