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感于袁崇焕的几首诗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5-01-29

有感于袁崇焕的几首诗

               
                                               矗立在兴城火车站附近的袁崇焕塑像
 
      国庆节前夕,秋之韵文学社在兴城开年会。有幸来到兴城,游览了兴城的许多景观。兴城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是唯一一座方形卫城,城墙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4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城、泉、山、海、岛”五大景观于一体,珠联璧合,形成了北方沿海风景旅游区独特的风姿。
   明宣德三年,明政府在此设卫建城,赐名“宁远”,明代兴城古城称宁远卫城,清代称宁远州城,民国三年重新启用兴城之名,延用至今。
   
      在兴城火车站附近矗立着高大的袁崇焕塑像,游览古城的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兴城古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天启六年和明天启七年,明守将袁崇焕以不足两万人兵力击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史称“宁远大捷”。他的是非功过我们且不去评说,早就听历史老师讲过,他在临刑前面不改色,且口占一绝: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呜呼哉!一个临终不忘国事,有如此的豪言壮语的忠魂,怎会成为叛国通敌的汉奸?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在狱中留给母亲、妻子、弟弟的诗。

记母/袁崇焕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

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成灾。

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袁崇焕是明末抗击清军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当时,明朝把山海关外的辽东大地几乎丢失殆尽,在局势空前严峻的态势下,袁公以一介书生的勇气,单人独骑出关巡视形势,以一己之力构筑了连接山海关内外的咽喉之道——宁远,创造了极其辉煌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前者还让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命呜呼,而且直到明朝灭亡,清兵也没有啃动宁远的一块砖石。在“宁锦大捷”最为惨烈的关头,袁公亲犯重矢来到城头“凭堞大呼”,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使清军围攻锦州二十五天而不克。面对这位大明朝江山社稷的支柱,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略施反间计,明帝崇祯竟然中招,将袁公逮捕下狱,在狱中,袁公自知“罪不可赦”,想起自己的母亲,妻子,兄弟,分别给他们赋诗道别,读来感人肺腑,令人不胜唏嘘。
 这首《记母》诗是一首七律,这首诗中,首联“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高堂”的意思是父母,这里单指母亲。在古代,正屋被称为堂屋,一家之中,父母地位最高,居住在堂屋之中,因此“高堂”代指父母。整句诗写道自己身陷囹圄之中,魂牵梦绕着老母亲时,让人最感悲哀。(记得临别时,母亲紧紧)攥住我的衣服,嘱咐(我)早日归来。读罢诗句,想及早年我外出读书,母亲每每嘱咐我平安归来,殷殷之情,令我此时泪眼模糊!

颈联里“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写道母亲年事已高,而自己身犯重罪致使家庭破碎,国家断然不会宽容儿子的罪责。袁公乃大丈夫也,在给弟弟的诗中,他依然不忘宽慰弟弟:“莫怜缧绁非其罪。”丝毫没有为自己的不幸喊冤叫屈,只“嘱汝高堂有老亲”,让弟弟好生赡养老母。我为袁公一哭耳!

颔联中,“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灾”指的什么呢?就是现在的牢狱之灾,以及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整句诗回忆自己从前在家劳动,身背大米都那么快乐,而饱读诗书竟然成为自己引来现在的牢狱之灾,以及即将到来的杀身之祸的原因。其实,误了袁公的不是诗书,而是以一臂之力力挽大厦于将倾的志向。袁公出山时,朝廷统治制度和机构早已腐朽不堪,百姓身处水深火热,国家陷入内外交困的深渊,而崇祯帝又是一个急躁、多疑的人,这让袁公这样志有所为的人完全受到掣肘,稍有差错,即即可引来杀身之祸。误袁公者,时也,运也,人也!

尾联“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到自己身死形灭也无法见母亲一面,只能在九泉之下与母亲重逢,不觉泪血纷纷洒个不停。

英雄也有家,可是却舍身报国,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临死前不能和母亲相见,只有“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读至此处,无不禁潸然泪下!
 

寄内/袁崇焕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恨平生。

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

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英雄自己早就做好了马革裹尸、捐躯报国的准备,自己死而无憾,可是觉得对不住妻子,因为半生为了功名夫妻聚少离多,深陷囵圄才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愧对妻子了。但又为“室有菜妻”和“家无担石”而欣慰,一生做个这样的清官也值得了。他劝说其子不要轻生,尽职尽责地活下去,临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最爱的亲人 !
 
忆弟/袁崇焕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

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

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注释:缧绁(léi xiè),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牢狱;累léi囚:也是指牢狱。

弟弟的身体一向很弱,何况又吟自己牵连了弟弟,弟弟一定是尽心度日。不要说入狱不是我的过错,只要在狱中不入魔自己的人格就够了。他丝毫没有为自己的不幸喊冤叫屈。“上将由来无善死”,表明袁崇焕不仅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而且也早就有了粉身碎骨、壮烈殉国的预想。但最放心不下的是那高堂老母,他托付给弟弟了!
可怜这一代名将,倾尽毕生心血与精力来保卫国家,最后却被扣上投敌的罪名,凌迟而死。更可悲的是北京城中的百姓不明真相,对皇帝的说词信以为真,认为是袁崇焕引敌人来到城下,一个个都恨袁崇焕入骨,行刑之日,纷纷出钱买袁崇焕身上割下的肉吃,还边吃边骂袁崇焕这个“叛徒”。袁崇焕死后曾留下 “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的悲壮诗句来表明自己的冤屈。袁崇焕被杀后,他的部下佘义士深感袁崇焕之大义,“夜窃督师尸”,葬在了北京崇文门的一个菜园子中。并让后代世代在此守墓。袁崇焕的冤案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才真相大白。后来梁启超和康有为先生以及金庸先生曾对袁崇焕的事迹进行过大量的考证,并写了许多关于袁崇焕的文章,从此袁崇焕的冤屈才为世人所知,一大历史的疑案才最终盖棺定论。
    最可气的是据央视报道,多年前北京的一个房地产商硬是把袁崇焕的墓地给扒掉盖楼房卖钱去了,更痛心的是政府对文物被毁不管,令忠良之后寒心,如此怎么教育今人为国浴血奋战呢? 我认为保护他的陵墓,为世代所瞻仰也是对忠魂的一点慰藉吧!

            读袁崇焕的几首诗有感
              忠心赤胆守辽东,吓退满清百万兵。
            可恨明皇听离间,使得崇焕受磔刑。


      * 凌迟,又名寸磔(zhé) ,磔刑,剐刑,清代作寸殛,俗称“千刀万剐”或“杀千刀”。“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指咽喉),当时之极法也。”刽子手把受刑者身上的皮肉分成数百至数千块,用小刀逐块割下来。而且,行刑很有讲究,如果受刑者立刻死亡,则说明刽子手行刑失败。受刑者往往要忍受数小时的痛楚才会气绝身亡。

                                                          兴城的古城门
 
                                              古城城外半圆形瓮城   
 

                            腿上有疾路难行,杖藜扶我逛兴城。
                        汉瓦秦砖留遗迹,一代英豪有美名。
 
 
                    
走进城门里还有一道道这样的钟鼓楼,现在变成了步行商业街。右二为本文作者                             
 

*(网络里没有关于袁崇焕诗词的解析,只凭自己的理解,如果有误情网友斧正。)

 

 本文来源:转自荷露斋的新浪博客博客  她的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