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为什么是个礼义之邦,而不是法治之邦

 蒹葭微霜 2015-01-29

朱东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文/朱东(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原易》作者)

摘自《东鹤书院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46讲

回顾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历史。人们又将它们划分为大同世与小康世两个不同的阶段。大同与小康这个提法,是出自《礼记·礼运》篇,是借孔子之口,对上古历史人文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尧舜禹是所谓的大同世,与之相对的社会就是大同社会。夏商周三代则是小康世,与之相对的社会就是小康社会。

大同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天下为公,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所有都以公共利益,或者说集体利益,而不是以个体利益的得失,为是非优劣的评判标准。因此这是一个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

小康时代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以世袭制,家天下为代表的私有化,人们不再是以集体利益,而是以个体利益的得失,为是非优劣的评判标准,要想维护利益分配的均衡,就必须要依靠相应的制约机制。因此这是一个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

但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小康时代,构建起礼义约束制度,而不是法律约束制度,这里面的关键应当就在于,由禹到启,由禅让到世袭的转变过程中,有两点是没有变:

第一就是上古的以选贤任能为核心的德治思想没有变。因为夏朝的政权,根本上说仍旧是君权人授的,仍旧是依靠仁德获取的,所以非但对这种德治思想不会否定,还会设法维护与传承;

第二就是以天下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对待的天下观没有改变。因为夏朝的天下,是作为一个整体被接收的,因此也既不会也不能将其分裂为局部来对待,否则就将失去其合法性。

可以说,这两点的确定,就确定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基因特征;这两点的传承,就形成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基本血脉。形象的说,前者确定了基本的审美观,后者确定了成功的标准。

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道统。它是超越世俗权力的,社会公认的终极标准。因此,无论中国的君权集中到何种程度,专制到何种程度,它都必须向世人证明它在道德上的优越性,正确性,并且必须兼顾天下所有人的利益,不能允许其出现分裂。否则就将因为不合于道统,而失去民心,也就失去自身的合法性。

所以,中国古代才是一个礼义之邦,是一个用礼义约束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法制之邦,不是一个用法律约束的社会。相比之下,礼义的根本仍旧是道德的引导,与冷酷的刑罚相比,对被约束者来说,不仅要宽松自由的多,而且也体现着更多的人格的尊重。从中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上古德治时代中,民众所拥有的那种选择的自由与权力的影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