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論虔誠/萬行上師

 光自在菩薩 2015-01-29

 

萬行上師 > 《心中月》 > 下部 心法十論

至誠至敬的人容易入道,是因為這種人有一股正氣,單憑此一虔誠的浩然正氣就不會輪回,沒有正氣的人,還要先學會做人,人道做好後,才能升入大道。

 

*精氣神充沛到極點,天眼自然打開,頂門自然衝開;雜念排除,心念專一,精氣神自然充沛。

*真正的誠心就是無我,無我以後才能找回自己,修到最高的成就,即是無我。

 

*最善良的人,最單純的人是最接近道的人。

*叫你虔誠、奉獻、服務,就是在給你培養佛菩薩的品質。

*信必須深信,行必須力行,信而不深,猶如未信,行而無力,猶如未行。深度與力度都達到了頂點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終極的東西,否則都是隔靴搔癢。

 

*如果坐在那裏什麼也不想,豈不和木頭沒什麼兩樣?靜坐並非什麼也不想,而是不要胡思亂想,要起正思維,也即正念,參禪或守竅都是集中一念,一直鑽進去達到頂點,也即開悟。

 

*佛教的偉大之處就是,你信我要度你,你不信我,我更要度你,好人要度,壞人更要度,佛教不是信一神或多神,而是信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只要是肯修煉都能達到釋佛的等級。

 

*萬行堅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善良是人類固有的本性,固有的品質,惡習是後天學來的,是受環境影響的,只要是加以適當的教導,就會返樸歸真。

 

*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根本原因還是自己不自信,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還是不清楚,希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快樂。不敢讓別人評價的人更不會有快樂,借助外境得來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要深入內在的覺知,才是一個永久的大的喜悅。

 

*古代的祖師講: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不把世俗的功名利祿放棄,不見到空性就不要入山,住在山上你心也不會安,不把那個東西修出來,不見到那個東西,你就不要閉關,眼前一片漆黑,你怎麼用功,你怎麼入定?明其心,才能見其性,見性以後,躲起來,用上數年的時間和它打成一片,最後說走就走。要麼靠佛的力量和上師的力量臨終接引你也是一樣,但前提條件:必須對佛對上師深信不疑才能和佛的力量相應,燒香拜佛,供養上師目的就是培養信的力度和深度。

 

*道裏面是沒有分別的,惟有當你沒有分別的時候才能深入道裏面,一旦你有分別的時候也就是從道裏面退出來的時候。分別來自於頭腦,道裏面是不需要頭腦,政界商界才需要頭腦。道是屬於整體,整體裏面沒有分別,惟有個體才有分別,小孩沒有分別,所以才能和道同一體,人人內在的核心都是一個小孩,都是和道同一體的,找到內在的核心就變成了小孩。

 

頭腦才會故做威儀,才會道貌岸然,道是輕鬆的、活潑的、喜悅的,無分別的,頭腦總想要強,所以才會分別。幼稚、單純、天真有什麼不好呢?事實就是事實,要讓它本然的樣子存在,人為的就是一種分裂,心靈是單純的,總在敞開,頭腦是複雜的,總在想辦法把自己偽裝起來,因為頭腦是個膽小鬼,最貪生怕死,由於頭腦從小就開始偽裝分別,所以從未知道有個不死的東西,一直都在錯過那個東西。

 

周圍的環境不是問題,問題出自於你的頭腦,頭腦的畏懼,以致於你無法達到你內在的佛性開花,拿出大無畏的精神,讓頭腦死一回吧——你能瞥見佛性。

 

*惟有先透過自信,然後才能信周圍的一切。自信始後,才能信人,自信的同時還要自知,信而不知,則是迷信,迷信則是無能的表現。

 

*宗教不象科學可以靠懷疑能夠研究成功,科學是屬於知識層面,所以需要懷疑才能進入,宗教屬於靈性層面,所以需要虔信才能進入。科學不懷疑就不會去研究,也不能進步,宗教不能虔信就不會去修煉,也修煉不成功。在宗教裏面懷疑是行不通的,在科學上虔信是行不通的。

 

宗教的腦袋需要天真單純,科學的腦袋需要複雜。宗教與科學是兩大仇敵,是使用兩種截然不同性質的力量在運作——虔信與懷疑。兩種力量都對,但不能使用在同一領域。宗教裏所講的懷疑,是含有探索的意思,科學裏所講的懷疑是否認的意思。

 

哲學已經接近了宗教的週邊,內在的核心,哲學連做夢都不會夢到,根本原因哲學還是頭腦在運作,還是屬於頭腦誕生的,宗教是靈性在運作,是靈性誕生的成果。宗教是門實踐學,親證學,哲學是門思想學,頭腦學,思一思,想一想就成了哲學。

 

哲學只要能玩理論,空對空就合格了,宗教通了理論還要拿命去修去證,一定要把那個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找出來後才能告一段落。宗教裏面包含了哲學,哲學裏面絕對沒有宗教。佛學研究者說佛教是哲學,那是因為不願去修證,只願在文字上下功夫,只願在文字上研究,所以佛教也成了哲學。佛學已窮盡了哲學的源頭,哲學所講出的,釋佛早已講過。何為佛學?何為學佛?何為佛教?何為佛法?留給大家去研究吧。

 

*修行人最需要的是要用真實的面目面對自己,內心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要心口不一,倘若你不修行也就免談心口如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進步,除了以真實的面目對自己對周圍外,沒有第二個法門可以入道。

 

據萬行十多年的親身體會和觀察,許多人修行多年之所以未能入門,主要原因是:不敢以真實的面目面對現實。這種做法對世事或許是有幫助,然而用在修行這條路上則是障道的。真實的面對人、事、物就是解脫,真到什麼程度,便解脫到什麼程度,真的當下就是解脫,沒有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只有真在其中,那個自然的先天的東西才會出現。

 

*對於宗教生不起虔信就別去修煉,乾脆去研究宗教學,鑽進佛學中足以讓你天天有事幹。學佛學不到忘我的程度,那個如如不動的東西根本不會出現,這個東西非是研究出來的,跟佛學沒有關係。虔信——忘我——佛性出現。

 

*回憶自己十年前學佛那種虔誠忘我的勁頭,今天想起來還會笑。上師說:不能看女孩子,看了就成不了佛。我看見女孩時趕快閉起眼睛,總怕看了就不能成佛。一天上師指著空中的一朵雲說:那是觀音菩薩,我趕快跪在地上對著空中叩拜。一位乞丐老兄見到我時,大聲說:和尚,我是菩薩化身,當時我不僅把錢都給他了,而且把衣服都脫給他了,惟恐是菩薩來考驗萬行,錯過了機會。當初學佛的時候是把身口意全都供養給上師,依這種忘我的精神修了十多年。

 

*對於禪定功夫深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猶如從這間屋子走進另外一間屋子一樣,神識是非常清醒的,就象生前打坐入定神識出去是一樣的方便。但對於生前沒有禪定功夫而不能離開身體的死後亡者來講,那就要靠明師的接引了,如果不信明師,那麼亡者的中陰身(靈魂)就會隨著生前的業力(習氣)去投胎,生前好淫,死後必投胎畜生道,生前好鬥,死後必投入阿修羅道,生前好佛,死後必升佛國。

 

*虔信明師和迷信明師具有絕對的不同,虔信明師是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明師的教義、思想以及行為都有了一番瞭解,虔信是智慧的表現,也即智慧的結果。迷信則是愚昧的表現,恐懼的表現,迷信則意味著自己的智慧還未開花,需要明師作主。虔信則是通過明師的思想已有所證悟,看清了我執,同時也 消除了我執,是一位解脫的人。迷信是還未看清我執,還隱藏著我執,還未解脫,還執迷于明師。虔信明師就再也不會否認明師,迷信明師則意味著隨時都會否認明師。

 

*一個成道的人就是一個真實的人,只有敢真實才能進入那個終極,反之就一直在途中,一直難達成,一直生活在過去和未來。生命是單純的,無須你再去假裝什麼,只有當你敢真實的面對生命時,生命的意義也就在這個當下,這個片刻出現了。那個終極不是在未來,而是在當下,就在此時此地,當你沒有目標的時候,也就是目標達成的時候,也即是你最真實的時候,有了目標也就為目標而活,也就失去了你最真實的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