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日报:文旅融合助转型 激情跨越势如虹

 嘉宾房 2015-01-29

  旅游景区游人如织,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园区建设热火朝天,县城环境亮丽干净……如今,郧西县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014年,郧西县委、县政府带领51万郧西人民,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的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五大战略”,以七夕文化为统领,以生态文明为根本,以旅游产业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文化与旅游、工业、农业、商贸、城镇建设深度融合,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盘点一年成果,聚焦发展亮点,一串串跃动的数字令人欣喜,一个个创新品牌熠熠生辉。2014年,郧西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8.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1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民人均纯收入5450元,同比增长10.5%;“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正式授牌,“郧西七夕”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郧西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走在转型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亮点之一:

  品牌创建引领文旅融合

  上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郧西七夕”名列其中。这是2014年郧西七夕文化品牌创建获得的第3个“国字号”品牌。

  2014年,郧西按照“文化引路、旅游领航、多业并举、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坚持用现代化的旅游理念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七夕文化为龙头,以品牌创建为抓手,以生态旅游为支撑,加强生态保护,突出文旅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渐入佳境。

  确立七夕文化主导地位。制订出台《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郧西县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天河七夕文化建设的若干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传承、保护天河七夕文化。

  深入开展传承活动。该县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开展了首届世界华语爱情诗歌大奖赛、天河祈福灯展、七夕绣娘大赛、七夕歌曲广场舞大赛、七夕采风系列活动等,进一步提升七夕文化影响力。同时,成立七夕文化研究会和七夕文化传承中心,借助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的力量,推动学术研究和民间文化大繁荣。该县每年还拨付20余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支持七夕习俗发掘、保护和传承,命名了3个七夕民俗村,确定了13名县级七夕民俗传承人。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该县以节会为媒介,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开发七夕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建成4个4A级景区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爱谷、上津古城、水石门等重点旅游景区的规划,成功创建了五龙河“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龙潭河“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天河、天河口、土门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湖北口回族乡万亩石林被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羊尾镇龙潭河村、观音镇垭子湾村等9个村被列为国家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去年,该县新增星级农家乐18家,新开发旅游产品30种,接待游客37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亿元。

  亮点之二:

  生态产业助推转型发展

  上月15日,湖北武当红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该公司实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是郧西县重点培植的生态产业龙头企业。

  2014年,郧西县着眼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工旅融合、农旅融合,延长特色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形成特色产业聚集区。

  生态屏障逐步形成。坚持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大力实施“绿满郧西”、“清水行动”、“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向三大污染宣战”等行动,建设生态城、宜居城、园林城、山水城。成功创建“汉江瀑布群国家森林公园”,创建市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40个,新建乡镇垃圾填埋场5个、污水处理厂5个,完成金钱河、惠河流域土地整理4.16万亩、南水北调移民安置高切坡防护工程4万平方米,实施“移土培肥”及配套坡改梯1.15万亩。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义务植树160万株,在高速公路沿线、汉江郧西段沿线建设生态景观林2000亩。

  绿色招商打牢底盘。坚持招商项目与生态文化旅游建设有机对接,突出生态环保,所有项目均实行环保、国土资源、规划、招商等部门联合集中预审制度,集中论证,立足环保优先、节省资源的原则,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即使投资再大、纳税再多也不予立项。先后引进和发展生态项目300多个,形成了精密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多元支撑的项目发展格局。天河风景区、润峰光伏电站、中国光彩郧西物流园、天河金街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水电能源、环保等项目纷纷落户郧西。新增濠歌服装、神武天滋等湖北名牌产品3个,新增“秦楚关”等湖北省著名商标4个,新增规上企业8家,规上工业企业达38家。预计完成招商引资27.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7.3亿元。

  生态农业富民强县。以培植产业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为抓手,大力发展马头山羊、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品牌,推动农业走上产业化、名特优、龙头带动之路。新建规模羊场26个,培植“1235”大户152户;发展设施蔬菜700亩、农超农企对接基地2000亩;建设标准化核桃基地1万亩,管护老基地1.2万亩;种植烟叶1.3万亩,建设标准化桑园650亩;新建山野葡萄基地2300亩、中药材基地1.5万亩、茶叶基地5000亩、红薯农企对接基地2000亩;流转土地2.2万亩,发展专业合作社14家。郧西桑蚕、香口胡萝卜通过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验收,鸿大粮油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郧西山野葡萄获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认证,新增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0.6亿元,同比增长51.6%。

  亮点之三:

  六城联创创优发展环境

  入夜,天河之滨七夕故事园美轮美奂,时空隧道流光溢彩,整洁的鹅卵石小道,路边随风起舞的绿树红花,让参观者赞不绝口:“这儿的环境就像花园一样。”

  2014年,该县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为目标,把县城当作景区来谋划,大力开展 “六城联创”,坚持以城市为载体、以旅游为取向、以文化为引领,致力把郧西打造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县、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

  围绕城建亮县战略,该县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建设,完成了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修编乡镇集镇总体规划5个,上津振兴发展规划获市批复。完成民主路、民联路、东环路延伸段、牵牛大道延伸段等建设。建成一级公路11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94公里。新建停车场5个、公交站台20个,新增公益性停车位200个,实施县城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净化五大工程,安装路灯165盏,绿化1.3万平方米。出台《郧西县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启动17个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10个,土门镇关帝庙村、安家乡神雾岭村被命名为省级宜居村庄,上津镇刘家湾村、安家乡瓦房沟村、香口乡李师关村入选省级“绿色乡村示范村”。

  坚持建管结合,推行数字化和精细化城市管理。对占道流动经营等8大类行为进行治理,查处违建房313户,拆除违法建筑4900平方米。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垃圾处理“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三级运行管理体制,深入落实《“门前三包”和庭院管理实施细则》,推行“街长”负责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道德讲堂”等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亮点之四:

  惠民工程保障民生事业

  “有了公交站台,以后等车再也不用担心日晒雨淋了。”日前,郧西县城关镇四堰坪村王大妈高兴地说。

  该县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入手,加大教育、医疗、就业、出行、饮水等惠民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促进教育均衡。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深化自主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布局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 “教育攻坚年”计划。累计投入9152万元,维修学校10所,新改建学校40所6.1万平方米,购置桌椅1.16万套。加大社会助学力度,社会捐赠达1233万元。一批学校陆续开始建设,新特校投入使用,思源学校启动建设,职业教育订单培养模式效果明显,学前教育管理趋于规范,自主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取得了中高考综合评估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马安中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完善医疗系统。新改扩建村卫生室43个4690平方米,新农合政策内住院补偿率达75%。郧西被授予“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全面落实计生政策,为5000人免费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新农合参保率达99%。

  拓宽就业渠道。扶持371人创业,为5000人提供就业创业培训,实施“雨露计划”2000人,培训绣娘1070人、旅游服务人才434人,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4498人。

  完善救助体系。全县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4亿元。完成了土门镇、香口乡、六郎乡农村福利院改扩建工程。新建廉租房400套,改造棚户区1525户,改造农村危房1559户,扶贫搬迁550户。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有序推进,中国人寿定点扶贫、北京市对口协作、武汉市对口帮扶、省科技厅驻村扶贫等社会扶贫力度加大,企事业单位包联贫困村、干部职工包联贫困户实现全覆盖,精准扶贫、新一轮民族村对口帮扶正式启动,实施的11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共享文化福利。全县建设农民健身工程2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个,送戏下乡140场(次),在243个村安装广播。新增民营文体产业实体12家,实现文体产业增加值2.5亿元。郧西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亮点之五:

  作风建设畅通为民渠道

  “3年内,我们将向上争取和自筹10亿资金,解决农村系列民生问题。”这是郧西县主要领导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大会上,向全县人民作出的公开承诺。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启动了 “村村行惠万民”活动。县委书记带领县直相关工作部门负责人,深入村组、社区、企业为民排忧解难。历时两个多月,走访调研了348个村,现场为群众解决困难350多个。针对收集整理的涉及交通、水利、教育等11大类的868个问题,出台了《关于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若干意见》和 《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责任分工》等文件,明确解决时限、责任单位,确保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开展 “乡镇村村行、企业家家走”、 “干部联农户·困难我服务”等活动,县乡万名机关干部主动包联农户,上门入户6.2万次,化解群众矛盾2000多个,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1.3万件。推行乡镇干部 “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 “三在”工作机制, “对口”选派驻村干部,向群众发放 “便民服务承诺卡”9.2万张,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000多件。同时,从县直单位班子成员中选派119名干部担任村 “第一书记”,形成县、乡(镇)、村干部组成的驻村 “服务网”。开展 “双包双建”帮扶行动,组建84个驻村帮扶工作队,联村共建、驻村帮扶。

  为改进作风,畅通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该县推行干部到一线、办公到现场工作方式,整合全县各方面资源、政策、项目,实地了解并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及基层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八进八听”活动,走访群众4万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2万多条。
    本版策划:王丽媛     特约记者查方政 杨洪霞 通讯员范瑞树
     http://syrb./html/20150123/39330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