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郧西凭借七夕文化魅力 打造成一颗璀璨的明珠

 嘉宾房 2015-01-29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有天河,就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郧西天河是爱情圣地,是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是牛郎织女相会之地。汉江沿郧西县境穿行近百公里,天河与汉江相汇在郧西境内。天河临汉水,即天汉之意,郧西是世界上唯一的汉水连天河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与“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天河重合,在郧西有很多的七夕文化资源,能找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里的地形原貌,留存了许多的古迹和传说都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吻合,如“石婆婆”、“石公公”、“牛郎庙遗址”、“娘娘山”“牛郎山”和“织女山”等,这些都被郧西人祖祖辈辈认为是牛郎、织女的化身。而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的一块兀立的巨石 “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在民间成为风俗。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对称。为此,根据自然地貌特征、山石实物、人文地理遗存古迹、史料文献和民风习俗、专家论证等各种确凿的佐证,都充分的印证了郧西天河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

 

挖掘天然人文资源  开发七夕文化元素

 

郧西作为鄂西北一个山区贫困县,没有强大的工农业及第三产业做支撑。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地区,郧西又不能发展污染大税利高的工业,没有突破,没有创新,那么郧西就永远地贫困下去吗? 就在这时,新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中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七夕文化宝藏”。郧西突然醒悟了,一个潜在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利用,而这种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乎民生的工程,对于郧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开发,能够就地取材,造福一方人民,这才是重要的。

开发七夕文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提升郧西人气,以此为突破口,更好地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郧西的决策者头脑是睿智的,毅然决定实施开发七夕文化大战略,在这极具战略性、前瞻性思路的带动下,郧西开发七夕文化决策引起了广泛关注,赢得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已被列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和全省“一县一品” 文化项目予以支持,“天河的传说”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争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郧西县挖掘天然人文资源 ,开发七夕文化元素,毫无疑问地开发带动其它经济产业发展,基础是农业,重点是旅游产业。更多的人在享受一场文化盛宴的同时,增加了人民的福祉。

 

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实施旅游立县战略

 

打造七夕文化品牌,郧西拥有天然的资源秉赋,优势得天独厚。由此,郧西人信心更加坚定,加速推进旅游立县战略,已成为郧西全县上下的共识。为此,郧西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旅游立县”战略,深度开发七夕文化,大力推进旅游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人才兴县、城建靓县。在旅游立县战略中,建好新县城是郧西县实施旅游立县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和平台,乡镇看县城,县城看变化,只有建好新县城,才能引领、带动、促进乡镇旅游产业,推动整个旅游战略。

面对机遇和挑战,县委、县政府科学论证,制定了2009年─2030年《郧西县城市总体规划》。新县城的核心理念是: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建设湖北新门户。新县城的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旅游城、生态城、宜居城。以县城为龙头,全县总体的发展格局是:“一主两副三城,两带两级三分”,“一主”,即以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两副”,即以上津柳州古城、观音长利古城为副中心;“三城”,即在县城内重建柳州城、长利城,与县城一起形成三座城池。“两带”,即沿高速公路城镇带、沿汉江城镇带;“三级”,即按照主副中心城镇、乡镇集镇、村庄三个层级布局;“三分”,即全县人口分布按县城、乡镇、村庄各三分之一的布局。

郧西县委书记、县长胡俟他用了简单的“五个三”,形象地概述了县城总体规划的灵魂与纲要,即一个县“三座城”(郧西县城、古长利城和平阳城);形成“三个广场”(天河广场、七夕广场、美女广场);包装“三个4A级景区”(中国小九寨、中国小雁荡、中国小长安);展现“三个最”(最大的金牛长18米、最大的人造月亮20米高、最高的织女雕塑高13米);达到“三个国标”(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婚旅之城、约会之乡)。

当前,郧西正依托深厚的七夕文化资源,用七夕文化将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即:加快构建以天河为轴心,把五龙河建成“中国小九寨”、龙潭河建成“中国小雁荡”、上津古城建成“中国小长安”。把郧西县建成“约会之乡”,把郧西县城建成“婚旅之城”、“文化名城”,把天河建成“爱情之河”。努力把郧西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安至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驿站!

凭借七夕文化魅力 谱写郧西发展新篇

郧西老百姓欣喜地看到,从决策到现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凭借自身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品牌,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撑杆式跳跃的巨变。

———整合七夕文化资源,打造世界婚博园。

近年来,郧西多措并举,开发七夕文化,面向全国招聘高水准演艺人才组建了七夕文化艺术团,成立了七夕文化研究会,兴建了七夕文化博物馆,多次召开了七夕文化研讨会,围绕七夕文化,建设了一批相关设施,一批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郧西三弦作为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与七夕故事一起走上大舞台,焕发出新活力,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七夕文化旅游节。在婚礼大典中举办《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首发式。来自全球各地的113对新人,其中有三对非洲情侣,一对美国情侣,北京奥运火炬手常新成也坐着轮椅与女友马凤在七夕上喜结连理。

据介绍,将于今年85日至6日举办第二届“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节会期间开展民俗展示、文化展销、观光游览、大型婚典以及天河情歌演唱会等系列主题活动,邀请天下有情人相会天河共度七夕。

 “天上一道银河、地上一条天河”,淋漓尽致地展现人间天上的瑰丽美景,郧西把这般美景真正地打造成了“中国的爱情之河”,叩响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大门。充满“七夕”文化元素的郧西县山水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精彩纷呈。

———开发天河七夕文化,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新县城的全新亮相,让社会各界享受到了巨变带来的成果,郧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的大手笔规划,大规模建设,大力度管理,郧西旧县城变成了一座新城。在规划的实施上,采取“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城建主演”的方式,巧妙布局,把防洪工程与城市景观相结合、水文化与七夕文化相结合、水利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将七夕民俗文化、天河地域文化的符号和标识渗透到路、桥、园、场、山、水规划之中,精心打造了一批“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旅游型、防洪型”工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水患之城变成水利之城。使天河成为县城的安全河、生态河、景观河、爱情河。

一条条马路穿梭交织,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水天一色的水体景观,城藏山水中,船在城中行……夜幕降临,郧西县城展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景,整个县城灯火辉煌, 交相辉映,灯光倒影在水中,波光鳞鳞,泛起无限遐想。走在七夕广场时空隧道、大街小巷上,霓虹灯、泛光灯、广告灯等是让人流连忘返的近景;山体十二星座灯光带、人造月亮灯、景观灯等是让人叹为观止的远景;碧波荡漾的天河水域,宛若梦里水乡,蓝天、碧水、绿地相交融,人在岸边走,人在画中游,街头林荫会“织女”,园中月下见“牛郎”,喷泉旁聆听牛郎织女歌,宛若银河星际、梦里水乡,形成一幅山青水美人勤的美丽画卷,使人身临仙境。

很多在外创业的郧西人回家后大开眼界,感慨万分。现今的郧西县城今非昔比,深度开发七夕文化后,县城更加靓丽了!郧西县城绿地如茵,园林成韵,碧水蓝天,成为居住、旅游、休闲、养生的好乐园。

去年底,市委书记陈天会在郧西调研时说:“郧西把城市防洪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七夕文化捆绑发展,建设的景观工程既是示范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打造的新城既是文化之城,同样是民生之城!”

郧西依托开发的七夕文化资源,促进各项工作巨变的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交流推广。

———挖掘七夕文化资源,全面提升郧西生态旅游的发展。

开发七夕文化为旅游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拉动了旅游开发,天河生态文化成为旅游圈重要组成部分。郧西以首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节为载体,来自十几个国家的游人、新郎新娘对郧西新城赞叹不已。郧西县城以新面孔、新形象迎接中外游客,“4A”级风景区——五龙河、上津古城、龙潭河、湖北口万亩石林、巍巍湖北关等景区正成为周边和国内旅游爱好者的好去处。

县城作为七夕文化元素集中区,咬定“婚旅之城”目标,天河公园两个景区与五龙河景区相连的三官狩猎场坚持4A标准,正在开发。不久的将来,郧西3509平方公里土地上有64A景区,10个以上3A景区,着力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目前,投资8亿元开建的世界婚博园4A景区七夕节开工。该园以一园多馆的形式,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蜡像等展示体验,趣味还原全世界2000多个民族的民情婚俗。

2010年,以县城七夕节为推手,全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5.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75万元,分别是县政府年初任务目标的150%140%2009年,郧西获省政府“旅游先进县”荣誉称号。

郧西新县城风景区建设初战告捷,使县委、县政府有更大的决心,更宏伟的战略。据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实施“一区两城三园四A五河六景”战略,一区,即天河风景区;两城,即上津古城、商贸古城;三园,即世界婚俗博览园、欧州风情园、七夕产业园;四A,即五龙河、龙潭河、天河风景区、上津古城四个4A级风景区;五河,即天河、小河、五里河、安家河、二道河水体景观;六景,即夜景、水景、山景、园景、古景、人景。

———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催生了一批品牌产品、项目开发。

开发七夕文化不只在文化,重要的是利用七夕文化品牌擦亮经济名片,通过七夕文化开发,形成七夕文化产业链,推动郧西项目大发展。

抓住七夕文化开发契机,郧西商家抢注了“牛郎牌”、“织女牌”、“天河牌”等相关文化商标。投资商潘某与郧西签订协议,投资1.2亿元兴建白酒生产项目,产品已注册“天河牌”商标;建蚕桑基地5万多亩,加工推出了“织女牌”蚕丝被;依托山野葡萄资源开发出了“织女红”野葡萄干红等。

该县借七夕文化开发契机建设星级宾馆群,使全县三星级以上宾馆达到10家以上。引资2亿元四星级天河国际大酒店已投入使用,婚庆、牛郎织女酒店、农家乐等服务行业的店铺如雨后春笋。并催生上百家农家乐,带动上万人就业。

县城是工业强县的主战场,是上大项目、办大工业、兴大产业的主要平台。要想引商、留商,必须提高城市品位。开发七夕文化,使郧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生产环境更加优美,提升了郧西知名度,引来众多商家投资创业,促进了项目开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计划实施6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个。总投资5亿港元的香港工业园项目落户郧西工业园。天河七夕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头项目正在规划申报之中。武当水泥、全盛实业、海天石化、海岚数控、平凡矿业等一批重点企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发掘七夕文化开发,改善了民生,推动了经济发展。

开发七夕文化,民生保障优先,市政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市政工作进入了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建设的黄金时期,市政道路网络化。两年来,完成各类城建项目90多个,城区规划面积由9.8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滨河东路、滨河南路、小河西路、环城西路、小河东路创业桥至工会桥、富康路、发展大道、五龙河大道、七夕大道、北环大道、东环路等17条长达35.7公里的公路;新建了佘家湾、小河等7座景观桥,改造了天河坪大桥;硬化背街小巷断头路、循环路、泥土路15公里;城区道路达到70多公里。

公共设施配套化。近年来,郧西动工建设游园广场4个,占地总面积5万平方米。天河广场、七夕广场、武汉北路小游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了百位停车场、污水处理厂、千套廉租房、万米防洪堤。县城供水能力大幅提升,供电网线完成升级改造,酒店、超市、幼儿园、交通运输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完善。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品位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事实证明,郧西县委、县政府开发天河七夕文化,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大力实施“旅游立县”的战略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开发七夕文化,改善发展环境,增加人民的福祉,本无可厚非,更无需置疑。发掘七夕文化开发,提升旅游品位,不仅是推动郧西旅游发展的一种战略,而且是进一步改变了郧西城乡面貌,改善了民生,推动了经济发展。

郧西凭借七夕文化魅力,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人民给予高度称赞。即规划档次变“高”,文化氛围变“浓”,县城道路变“样”,城市功能变“全”,县城夜晚变“亮”,城区秃地变“绿”,人居环境变“美”,水体工程变“景”,城区街道变“净”,城市建设变“快”,城市管理变“全”。

县委书记、县长胡俟同志满怀信心地说:“郧西一定会把握机遇,‘七城联创’,把县城建设成卫生城、文明城、宜居城、旅游城、约会城、婚旅城、七夕文化城,成为十堰市民的休闲区,旅游人们的度假地、湖北的新门户!”

郧西打造世界婚博园,诚邀中外爱侣来郧西天河共度“七夕”,从此,一座独具魅力的“爱情之城”、“婚旅之城”、“约会之乡” 和“中国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在鄂西北崛起,郧西凭借七夕文化魅力,已打造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