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肝源性腹泻230例临床分析-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负鹏载舟 2015-01-29

肝源性腹泻23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8:44:40

【摘要】  目的 观察各种肝脏疾病患者出现腹泻(称肝源性腹泻)的状况,探讨各种肝源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230例肝源性腹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例腹泻患者中,急性肝炎20例(8.70%),慢性肝炎55例(23.91%),肝硬化75例(32.61%),肝癌52例(22.61%),脂肪肝28例(12.17%)。结论 肝源性腹泻的发病机理是多方面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这类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发病。


【关键词】  肝病;腹泻


  腹泻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既往腹泻多因感染引起,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非感染性腹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非感染性腹泻中,肝病患者出现腹泻(亦称肝源性腹泻)为最常见,且多为慢性病程,当腹泻严重时可加重原发肝病的病情,甚至可危及生命。现就我院2002年6月~2005年8月住院的902例肝病患者出现慢性腹泻的230例进行分析,以探讨患肝病时出现腹泻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2例中出现腹泻230例(25.50%),其中男128例(55.65%),女102例(44.35%)。年龄<20岁20例,~30岁23例,~40岁35例,~50岁46例,~60例61例,~70岁40例,>70岁5例。21~60岁165例(71.74%)。患肝病病程≤5年76例,~10年98例,>10年56例。出现腹泻>1年98例,~5年70例,~10年30例,>10年32例。


  1.2  发病情况  在出现腹泻的230例肝病患者中:急性肝炎20例(8.70%)、慢性肝炎55例(23.91%)、肝硬化75例(32.61%)、肝癌52例(22.61%)、脂肪肝28例(12.17%)。


  1.3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肝病的常见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肝区疼痛、厌油等。腹泻可以是肝病的初发症状,也可以是疾病过程中一过性表现,或者是伴随疾病的全程。腹泻时大便性状:烂便162例,水样便46例,粘液血便22例。每天大便次数:≤5次180例,~10次36例,>10次14例。


  1.4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另外:血红蛋白50~70g/L 70例,~100g/L 114例,>100g/L 46例。大便常规:正常180例,异常42例,检出脂肪滴8例。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204例,合并有致病菌生长26例。血钾<3.5mmol/L 74例,正常148例,>5.5mmol/L 8例,血钠<135mmol/L 78例,正常152例。


  1.5  治疗和转归  经过护肝、调整肠道植物神经功能及肠道菌群、补充多种维生素、必要时给予解痉和抗生素治疗,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治愈72例(31.30%),好转121例(52.61%),无效37例(16.09%)。无直接死于腹泻者。

  2  讨论
      
  我们总结了230例肝源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肝病患者腹泻的特点有:①肝病的症状同时存在;②腹泻次数不多,一般每天2~4次,少数10次以上,排便多于清晨或早餐后出现,量不多;③粪质稀薄不成形,多为溏泻或脂肪泻;④排便不畅,排便时间较长,有的可达30min以上,少数可出现里急后重;⑤大便常规多正常,X线钡剂灌肠无阳性发现;⑥护肝及对症治疗可好转,而抗炎疗效欠佳。
        
  肝病患者并发腹泻时称肝源性腹泻。肝源性腹泻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肝源性腹泻是肝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消化不良:肝病患者出现腹泻为脂肪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种腹泻,慢性肝病者,肝功能低下,胆汁生成减少,胆盐产生减少或缺乏,影响脂肪的乳化及脂肪的吸收不良而出现腹泻。②吸收障碍: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均可引起门脉压升高,长期的门脉高压导致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缺血、缺氧,发生糜烂,形成溃疡[1],小肠的吸收面积减少,妨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肠内容物增多,渗透压增高,导致腹泻和脂肪泻。由于门脉压升高,肠道静脉压升高,细胞外液容量增大,影响水的吸收也增加水的分泌而产生腹泻。③肠蠕动过快:胃肠钡餐透视发现除肝硬化晚期大量腹水外,多数肝病患者钡剂通过消化道时间缩短,说明肠蠕动过快。④细菌繁殖过多,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肠道细菌繁殖过多,移居小肠,菌群失调以及细菌分泌的毒素影响消化酶的作用,细菌分解物结合胆盐使其失去形成微粒的能力[2],并妨碍脂肪等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引起腹泻。⑤神经因素:在慢性肝病的早期,患者可因精神刺激、情绪低落而致腹泻。⑥烟酸缺乏症:慢性肝病不能进食,导致烟酸缺乏,细胞内辅酶Ⅰ及辅酶Ⅱ减少,葡萄糖及脂肪等营养物质的代谢障碍而出现水样便或稀烂便。
        
  肝病患者腹泻的治疗:①解除情绪因素:介绍一些医学知识,减轻精神负担,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如安定、谷维素等调整植物神经功能。②助消化:以助消化药物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③减慢肠蠕动:适当限制粗质蔬菜和水果,予654-2等缓解肠道痉挛。苯乙哌胺(易蒙停)慎用。④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及保护胃肠道粘膜,给予丽珠肠乐、金双歧、思密达等。⑤如有肠道感染则根据大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对肝脏无损害的抗生素,但大部分病例不需抗生素治疗。⑥补充维生素及烟酸。⑦支持疗法:补充蛋白质、氨基酸、脂肪乳,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肝病患者的腹泻大部分症状不重而又无特异性,易被忽略而延缓肝病的诊治。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病,改善肝功能。随着肝功能的好转,加上上述的辅助治疗,腹泻就可以减轻或停止。


【参考文献】
    [1] 沈培源,吴德平.肝源性腹泻的中医辨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18(1):18-19.

  [2] 刘金旭,陈文梅.培菲康治疗肝源性腹泻40例[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5):268-269.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