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中“鲂”“ 鱮”索解

 老庄走狗 2015-01-29

《诗经》中“鲂”“”索解


  :“鲂”、“,《诗经》中组合出现的,有三处;分开出现的,“鲂有五处,而“鱮”无有通过对“鲂”、“”的考察与索解,探讨了“鲂”、“”在《诗经》中隐喻和暗示的意义与作用。《诗经》中,“鲂”、“”,凡被赋予了暗寓意的,则多为两性的隐语;未被赋予象征意义的,则用作本义,此惟有一例,亦正体现了《诗经》内容的丰富性和用语的复杂多样性。
关键词:《诗经》;“鲂”;“”;暗寓意

鱼,作为“匹偶”或“情侣”的隐语,象征着爱情与性欲,在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中,是较为常见的,闻一多先生《说鱼》早已发而明之。鱼,因其旺盛的生殖能力而成为两性的隐语,盖源自远古先民以鱼为图腾的生殖崇拜。“鲂”、“是鱼类中的两种,在《诗经》中亦多为两性的隐语,既可比男性,亦可代女性。兹将《诗经》中有关“鲂”、“”的诗句胪列和分析如次:
“鲂”、“”,在《诗经》中组合出现的,有三处: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维鲂及,薄言观者。”
《大雅·韩奕》:“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关于《敝笱》,闻一多先生《说鱼》云:“另一说:‘敝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唯唯然自由出进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众男子’,这一说似乎更好。”[1]
上引《采绿》四章,张师启成先生《<小雅·采绿>新解》将其释之为:“你所追求的对象是谁呢?是一位有地位有身份的好女子;既然是一位有身份的好女子,有心玩妹就快来吧!”[2]
所引《韩奕》诗句,则描述了韩地物产的丰饶,以兴韩姞婚姻生活的和乐美满。
显然,此三处描写均与性爱或婚姻有关。鱼既为匹偶或情侣的隐语,故此三处“鲂”,则明显是情爱的隐语。
“鲂”、“”,在《诗经》中分开出现的,“鲂”有五处,而“”无有:
《周南·汝坟》:“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豳风·九罭》:“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闻一多先生《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云:《衡门》“是以鱼比女人”;《汝坟》、《敝笱》和《九罭》“全是以鱼比男人”。[3]
可见,上引五诗,惟《鱼丽》一处,“鲂”用作了本义(说证详后),它者均为“匹偶”或“情侣”的隐语。故可知,在《诗经》中,“鲂”,凡被赋予了暗寓意的,则多为两性的隐语。
,独用时,亦有两性的隐含意义。《广雅》卷十下《释鱼》曰:“,鲢也。”鲢鱼,有用作两性隐语的例证。如《粤风》云:“一条江水白涟涟,两个鱼在两边。鱼没鳞正好吃,小弟单身正好怜。”[4]鱼,即鲢鱼。由此可见,“”,独用时,亦可为“匹偶”或“情侣”的隐语。
由上可知,在《诗经》中,“鲂”、“”组合出现时,是为两性的隐语;单独出现时,亦多为情偶的象征。
“鲂”,成为象征两性的隐语,且在《诗经》里出现的十二种鱼名之中,次数是最多的,究其缘由,笔者管见以为:
其一、“鲂”,为鱼类之一种,固然具有鱼作为两性隐语的普遍象征意义。
其二、“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四云:“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尤多。”据现代生物学家观察,鲂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江河、湖泊中,黑龙江、黄河、长江及珠江等水系均有”。[5]鲂鱼,如此常见,故易为善于取日常生活物象起兴譬喻的诗人所用。
其三、鲂鱼味美名贵。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云:“鲂,今伊、洛、济、颍鲂鱼也。广而薄,肥恬而少力,细鳞,鱼之美者。渔阳、泉牣、刀口、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于中国鲂。故其乡语:‘居就粮,梁水鲂’。”杜甫《观打鱼歌》诗云:“鲂鱼肥美知第一。”《本草纲目》卷四十四云:鲂鱼“腹内有肪,味最腴美。······俚语云:‘伊洛鲤鲂,美如牛羊。’”又宋陆佃《埤雅》卷一云:“里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据现代生物学家说:鲂鱼,“肉味鲜美,为淡水较贵重经济鱼类之一。”[6]鲂鱼,因味美且名贵,故青年男女常以之隐喻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情偶,这是甚为允当的。
其四、最为甚者,当因“鲂鱼赪尾”。鲂鱼为何“赪尾”?古今注解颇多。各家婉转其说,歧见迭出。
毛《传》云:“鱼劳则尾赤。”即鲂鱼因劳倦而尾巴变红;孔颖达《疏》引郑氏云:“鱼肥则尾赤。”意为鱼因肥硕而尾巴变红。由此亦可看出,毛、郑二氏均认为鲂鱼之尾本不赤,乃由后天它因所致才变红的。
许慎《说文解字》云:“鲂,赤尾鱼也。”可见,许氏认为赤尾是鲂鱼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据毛《传》“鱼劳则尾赤”以驳许慎,其云:“许以赤尾鱼释鲂,殆失之”。
其实,据现代生物学家观察和了解,鲂鱼之尾本不赤。高明乾等《诗经动物释诂》云:“鲂鱼尾本白色。”[7]故知毛、郑二氏认为鲂鱼之尾本不赤,是正确的;然其二人解释鲂鱼因后天之“劳”或“肥”而尾巴变红,则谬也。实则,鱼尾变红,是鱼类的一种生理现象。张师启成先生《国风的隐语及其特殊含义》云:“据现代生物学家的研究,明确指出,有一些鱼类之所以在春天交尾时期尾巴发红,是招引异性的需要。”[8]此说至确。
又《尚书·尧典》“鸟兽孳尾”,孔安国《传》云:“交接曰尾。”孔颖达《疏》云:“鸟兽皆以尾交接,故交接曰‘尾’。”由此可见,“尾”有交配之义,故知“尾”亦为性的隐语之一。
综上可知,鲂鱼在繁殖季节里,尾巴变红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寻求交配,为其最显著的生物特性,因此,将鲂鱼引申为人之两性间的隐语,亦实属必然,故后人即以鱼摆红尾来隐喻情偶之间的嬉戏调情。如唐薛涛《十离诗》之一《鱼离池》云:“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于此,薛涛是以鱼“摇朱尾弄纶钩”来隐喻她和元稹之间曾经历过的美好情爱生活。
”,作为两性的隐语,在《诗经》中,未曾单独出现过,而是均与“鲂”连属。推其原由,大概在于和鲂,均为常见的鱼类――淡水鱼类,又同属鲤科,形状且相似。《齐风·敝笱》郑《笺》云:“似鲂而弱鳞。”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亦云:“似鲂,厚而头大。”所以,在《诗经》中,鲂常常连称。鲂既为“匹偶”或“情侣”的隐语,亦必同之。
使用隐语,可以增强诗歌的象征性和深潜性的艺术效果,使诗的内容显得含蓄蕴藉,耐人玩绎,故作为鱼类中的鲂和,在《诗经》中,亦多被赋予了“匹偶”或“情侣”的暗寓意,而成为了两性之间的隐语。
但“鲂”,在《小雅·鱼丽》一诗中却被用作了本义。《鱼丽》是一首宴飨宾客的诗。诗中“鲂”仅为招待客人的六类鱼肴中的一种。“鲂”,在《诗经》中共八见,惟此一例,未被赋予隐含意义,而直接用作了本义,此亦正体现了《诗经》内容的丰富性和用语的复杂多样性。

注释:
[1][3][4]《闻一多全集》第一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20、82、132页。
[2][8]张启成著《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259页。
[5][6][7]高明乾、佟玉华、刘坤等著《诗经动物释诂》,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2422页。

                                           本文曾发表于《汉字文化》2007年第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