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之美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同是欣赏春天的美景,既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审美感受,也有“泪干春尽花憔悴”的审美感受;既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审美感受,也有“春风杨柳万千条”的审美感受。其实不只是古人,今人对自然之美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请以“自然之美”为话题,写
讴歌自然之美。阳春三月,春风和畅是美;炎
【佳作展示】
红叶胜于二月花
很早就听说香山红叶甲天下,却从来没有机会一睹风采。后来,我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季节里来到北京,自然不能放过这绝妙的观赏红叶的机会。
来到景区,从东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静翠湖。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湖水里倒映着如织的游人的身影,倒映着漫山遍野的烂漫红叶。微风
我们沿着石砌的山路,拾级而上。来到“双清别墅”处,听导游介绍,红叶的种类并不限指枫叶。香山红叶,大多不是枫树,而是黄栌树,杂以柿、枫、野槭等树。这些树叶只有在经历严霜之后才在压力的作用下变红,层层叠叠,红黄绿相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火似锦。我拾起一些飘落的叶子,细细观察,竟发现叶片的形状各异
我们往山顶攀爬,来到森玉笏的亭子。环顾四周,苍松翠柏夹杂其间;极目远眺,远近上下,红叶围绕,层林尽染,绚丽多姿,蔚为壮观。细观身边的树木,无论高大还是矮小,全都缀满了红得通透的叶子,在清风吹拂下,似云似霞,或妖娆或洒脱。登上高峰,我们看到了那形状像香炉般的巨石。参天的古树已经在我们 红叶是秋之叶,是诗之叶,往往催发出诗情。《西厢记》中崔莺莺“长亭送别”中那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诉尽了千古离愁的哀痛。而“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芹天鸡舞”“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好是经霜叶,红于带露花”“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等则寄予了诗人的风雅和浪漫情怀。
红叶为秋之叶,是生命的姿态。每一片树叶在深秋时节,都要经历严霜的考验,在由青变紫、由紫变红、由红变橙的过程中,产生了“层林尽染”“红叶黄花自一川”的美好景象 红叶胜于二月花,它不愧为树之精英,秋之精魂。 【点评】
本文是一篇写得比较成功的游记。作者记叙了游香山观红叶的经过,对自然景物有非常生动细致的描写,如写了红叶的形色,并从红叶的意蕴拓展开去,联系红叶作为一种意象给人的感动以及感悟。作者没有囿于景物描写,而是从景物向更深远的层次开拓,将文章写得别具一格。
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古代诗人”“审美感受”,这就提示考生可以将自然之美与人文视点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如某个地方被古今文人赋予了一种特别的文化内涵而显现出其人文之美,这样就可以将自然美与人文美结合起来。写作时 【佳作展示】 未名湖是个海洋
去北京参观学习时,我 从东门入校前往未名湖,要经过体育馆。如果把燕园比做一把名贵的古琴,那体育馆就是琴匣上鎏金的篆刻,是现代艺术与古典质朴融为一体的典范。
来到未名湖,首先看到的是声名远播的博
再前行,便真正走近了未名湖。未名湖很美 未名湖是一个神奇的湖,据说,它虽没有活水的注入,却从来没有干涸过。我猜想也许是哪条暗河在默默为它提供水源吧。阿忆在《我的生死北大》中这样写道:“高中时到北大玩,一次途经燕南园,见一位身材矮小的老者,静静坐在青石板上。看到我们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燕南园残垣之后,隔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那递花的老人,就是朱光潜先生。也许,只有一位将美学思考浸透整个生命的、可爱的人,才会这样不须情由地将手中的小花,递给陌生的路人。阿忆说:“直到今天,我一直偏执而迷信地认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类精神之树的果实,是一代宗师无言的暗示。在即将熄灭生命之火的岁月里,先生不断越过隔墙,把旷世的风范吹进晚辈们的心灵中。”是不是无数这样的大师成就了未名湖的传奇?它无须“朝涂曦霞,暮染烟岚”的斑斓,无须“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辽远,只那一眼望去就觉得厚重。它的美不只在于形,还在于那意识形态之上的人文与历史之美。 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未名湖包含的文化底蕴很深,有人就曾把未名湖比做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若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有一天,那跃起的鱼会是我吗? 【点评】 本文从人文景观的角度记叙了作者游览北大未名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看出作者有着非常不错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积淀。作者对未名湖的风光景色做了十分细致的描绘,将湖水、荷花描写得富有情致。本文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将美景与人文结合起来,以人写景,以景衬人,将中国古典的山水人文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