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

 江山携手 2015-01-30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读书分两种,一种是有用的书,跟钱、权与名利有关,读它可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一种是无用的书,不教授技能,或对升学、应聘与挣钱没有直接帮助,但可养心。读什么书,这是个人趣味的问题。(《百家讲坛》易中天语)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本次作文评讲重点】

1  新材料作文类型、命题特点及其审题方法

2  留心处皆素材

3  作文的语文味和文化味

4  写出“我”的感受,表达“我”的思考,展示“我”的视野

5  对照思维及辩证思维

【阅卷场学生例文精选】

道是无用却有用

这是一个拥有《人间喜剧》的年代,我们却出不了巴尔扎克;这是一个拥有《百年孤独》的时代,我们却还没有马尔克斯。或许是因为我们看了太多“有用之书”,看似有用却庸碌无为,“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有用,令人不得不读。(开篇不俗,活用素材,文学气息浓厚。)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读《凡尔登湖》,可以明了为何梭罗穷其半生,陪伴在湖畔的平和和宁静;我们读《战争与和平》,可以懂得最终胜利的他们有着怎样一腔热血和柔情;我们读《史记》,可以从中看到人性与文化,以史为镜,照亮未来。《般若心经》中有句话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看上去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而看上去不存在的事物实际上又是存在的。这难道和读书不是一样的吗?“世界上开满的,不是邪恶之花,而是庸碌之花”,一些书籍能教你谋生,教你得权,却无法教予你智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权倾势去,钱财两空。读书读的是思想,读的是心灵,读的是智慧。这样我们才得以修身养性,增益吾辈之所不能。(读书十二载,文章阅无数,留心处皆素材,深刻处见思想。更多的同学却是心中有“米”,却难见炊烟,煮不成一锅熟饭。作者笔下素材信手掂来,切合题意,运用得当。不足之处:分论点和分析不大一致,“修身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没有体现。此也为多数同学写作通病。)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实则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论语·述而》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狐妖鬼怪描写得淋漓尽致,成就一部神作——《聊斋志异》。那里面有讽刺当权者的小故事,也有歌颂人性美好的传奇。君不见肉食者鄙到处有,却无曹刿为之谋;君不见官虎吏狼欺民甚,松龄斥之无痕迹。《聊斋志异》看似只是一部鬼怪小说,故事诡异而充满奇思异想,实则却将当权者虚伪的面孔揭露无遗,大快人心,同时发人深省。“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其“无用之书”,道是无用却有用。(论点、论据、论证大体一致。作者视野开阔,语言运用娴熟。)

无用之书看似无用,却如同一颗种子,你只有细心浇灌,用心扶植,才能看到其茁壮成长,读懂有用之处。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读了一两遍看到的是表面上的人物、对话、和景物描写,只有读多几次,细心揣摩,才能看到那其中不仅仅是这么简单,而是像一棵大树的根基般深沉、复杂。有对人际关系的体现,有对诗句的品味,还有对古代封建制度的批判和鞭挞。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多读多思考,自然就能懂得那无用之处深藏的道理。(从如何读无用之书角度展开。)

道是无用却有用,“无用之书”让人修身养性,“无用之书”发人深省,“无用之书”更需要我们耐心品味揣摩。

其实“无用之书”才是真正的有用之书!

评分:52

【评语】:对材料写作主题词把握准确,切合题意。主要围绕“会怎样”“怎么做”角度展开行文。结构清晰,规范。素材运用娴熟,活用素材、化用素材,精当而得体。语文味、文学味浓厚。不足之处:第二自然段分论点和论证分析不一致。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北宋的张载曾这样说自己读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纵访古今,无数的文人志士为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而博览群书修养德操。可现如今,书却被分为了“有用”和“有用”两类。难道,“无用”的书真的无用吗?(引用名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我认为,绝非如此。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的书,使我们精神更加丰盈,人生也更加圆满。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读书分为三种境界,读书,使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使我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使我们于那灯火阑珊处寻得至真挚的感悟。这里所读的书,便是“无用”之书。“无用”的书,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绮丽多彩的文化,培养我们的品格,并于关键的人生路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样的书,便是大用之书,故无用方为大用。(无用的书,如何使我们精神更加丰盈,人生更加圆满,可以更具体一点,分析略显空泛,缺乏论据的有力支撑。)

“无用”的书会愉悦我们的精神,以思想和哲学的乐趣启迪人生。在“无用”的书中,我们看到了酾酒临江、横塑赋诗的曹孟德;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谪仙;看到了满怀壮志呼啸而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看到了梭罗于瓦尔登湖畔垂钓那一天的星河。在“无用”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它刺激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丰愉我们的精神,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我们的人生。(活用素材、化用素材,技巧娴熟。)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这样批判当代的大学生,称他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代人过分追求“有用”是密不可分的。“有用”的书使许多人得到了所追求的权、利,但它使我们思维模式僵化,无法产生自由的思想,去追求模式化的成功,但这样就真的有用吗?(钱理群的例子很有力度,但作者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展开。可惜!同时为何追求权、利,会导致思维僵化,费解,缺乏逻辑。)

“无用”之书是一壶酒,取天地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河边的岸芷汀兰,披上唐朝的霓裳羽衣,再由贵妃纤纤的素手包装,经历千秋万代的洗礼,沉睡于地下。开封之时香飘四溢,喝的人酐畅淋漓,岂不快哉!(文采飞扬,增色不少)

就按照罗素所说的,要多读点无用的书。以纸墨间的书香馥郁,赶走功利方块的铜臭,还读书人一片真正的清新,以无用为大用,幸哉!

朋友,你今天读了什么书呢?

评分:52

【评语】:作者具有较好的写作基本功,阅读丰富,视野开阔。行文主要围绕“会怎样”的角度展开,结构清晰。不足:片段分析的能力仍需加强,说理的逻辑仍需提高。

 

致不喜“无用”之书的弟弟

亲爱的弟弟:

你近来好吗?

让我猜猜放假在家的你正在做什么,在玩电脑吗?在预习功课吗?还是和伙伴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反正不是在读书,读那些无用之书。的确,你不是不喜欢读书,你总热心于书店中寻找诸如学习技巧以及学科竞赛的书籍,你也乐于去购买厚厚的论据大典、高考作文选来帮助你过语文作文这一关。你只是不喜欢啃那些厚似砖头的中外名著,不喜欢那长达几十万字的“长篇道理”,因为百无一用,因为枯燥难耐。

与你生活在一起,整天捧着大部头的我没少听你训话,接受你具有独立思考的成果,以及貌似证据凿凿的思想教育。现在能否也请你停下你的忙碌,耐住你的反驳辩词,听我说一说我的心底话。读书,特别是那些无用之书,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愉悦与平静,一种由作者文字中传递过来的人生感悟与人生信念,一次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听起来很玄是吗?但事实是,这样的经历宝贵而又美妙。

试想,一位双腿残疾,行走不便的年轻人,面对自身的限制,又要面对失去亲人失去依靠的孤独悔恨,他的绝望与灰暗可想而知。但他却在不幸中站立,用信念站立,将所有苦涩难言都凝结在文字中,你难道不想去聆听他的挣扎与反抗,不想随他走进那个赋予他新生,赐给他勇气,带给他思索的园子,去看一看他所说的隐藏在衰颓之中的生命与希望吗?聪明如你,一定知道我说的是谁,一个在你论据大典中高出现率的人物——史铁生。但那些寥寥的概括无法给你以真切的印象,更无法令你真正受启迪,你要走进他的世界,即使有些字句实在深刻难懂,但在不断的翻阅中,你会慢慢悟了。

还有我买给你的生日礼物《雾都孤儿》你看了吗?狄更斯的语言并不艰涩吧?可有打消你对外国文学的恐惧之感?在读的过程中,你的心也随着奥利弗的经历颠簸不己吧?你一定也为他最终战胜罪恶收获美满人生而击节喝彩吧?奇怪的是,当你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你却忘了问为什么,忘了“指责”这些无用之书耗费时间而又枯燥难耐,你只是很安静地读着,情绪被牵引而忘我地读着。

读书的确会给人带来快乐,带来久远的影响。但前提是你愿意进入那个世界,愿意推开那扇虚掩的门。而其中的价值,阅读过程中你便不知不觉地体悟了,并且铭记于心了。好了,絮絮久已,我只是想告诉你,若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狄更斯的书,到我房间吧,你会有惊喜。

祝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你亲爱的姐

                                                   201211

评分:52

【评语】:在几乎全是正儿八经、审美疲劳的议论文一统天下的考场,看到一封情真意切,富有生活气息的书信,虎躯一震!形式的新颖,文体的创新固然为本文增色不少,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才是本文的制胜之道。在作者的笔下,有情感,有思考,有逻辑,没有板起面孔教训,而是循循善诱,说理渗透其中,这样的文章确实令人眼前一亮。当然,如词句的使用更精当一点,扣题更紧密一点,那就更好了。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何不读可以启迪智慧的书呢?

走进新华书店,装有畅销书的货架前总是人头济济,甚是热闹。货架前的人或翻卷沉思,或托着腮帮沉醉其中,或甚至干脆翻都不翻,挑上几本便急匆匆地向柜台走去。走进一看,什么《人际交往如何畅通无阻》,什么《公务员考试》,什么《减肥秘笈》……哎!都是些有用的书啊!

当然,这些畅销书还真有用,它可以为我们的成功垫上垫脚石。可从长期来看,这些书真的于我们有益吗?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埋首于题海里奋笔疾书,标准的鸵鸟姿势,是我们高三学生的常态。我们在题海里挣扎、徘徊、茫然前行,为的是高考。然而当我们空闲时坐在大榕树下,手捧一本《周国平语录》,确是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刻。

翻开一本好书,墨香沁人心脾。走进书中,我们和书中人物一起探险,一起哭,一起笑。合上书本,逸兴遄飞,遐思依旧,内心感到很丰盈。洪荒宇宙中,人不过是一根脆弱得不堪一击的苇草,但他会思考,因此任何强大的外在力量都击不垮他强大的内心。芸芸众生,皆为利来,那些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人心中的利字当头。读久了,人会因利而感到心累的。

读书与做人,皆为一理。在这个精神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能坚持做“精神上的贵族”,陶醉于一本好书之间,坦然于物质的清贫,那么他真是内心丰盈的人。这样的人不因物喜,不以己悲,于最荒凉的沙漠中也能安然自得,因为他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精神的源泉。闻名遐迩的文学大师季羡林一生勤勤恳恳,淡泊名利,朴实真淳,把精神世界的超脱作为一生永不松懈的奋斗目标。高山仰止,令我们尊敬不已。

我们中的一些人,每天疲于奔跑,甚至生命,皆以世俗的要求作为自己的目标。夜深人静时,他们也没空翻开一本好书,认真研读。腰缠万贯的人未必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幸福。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是心灵深处的安宁与满足,是读好书之后的恍然大悟。

作为一根会思考的苇草,我们应做精神上的贵族。一杯香茗,一本好书,其香也深远,也醉人。

评分:50

【评语】:本文作者关注现实,思考生活,展现了其较好的写作功底。语言精当,时有妙句。但考场作文,是带着枷锁在跳舞,你的舞步不仅要优雅,还要合乎规范。本文开篇尚能围绕“有用的书”“无用的书”展开论述,但慢慢就转换成“读好书”了。把“读无用的书”理解为“读好书”是否恰当,值得商榷。

 

【学生升格例文】

多读无用之书

无用之书,不教授技能,对升学、应聘、挣钱没有直接的用处。但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哲学与乐趣。

是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为了功名利禄和一生的繁华,许多人选择读那些有用的书。这些书实在,它能帮助你迅速学会一些东西,掌握一些技能,可是,在你的心底深处,无用之书更能使你真正品读世界,发现人生。

多读“无用之书”,能让人眼界开阔,人生起点也就更高。钱钟书在“抓周”时一把抓住了书预示了他日后淡泊名利,一生钟情于书的性情。钱钟书在晚年时期更笑说“我已一生姓钱了,还会迷信钱这东西吗?”便安然读他的书去了。他读无用之书,却得最有用的知识,那是人生的智慧与哲理。正是有这些无用之书的滋养,才造就了现代文人所极为尊敬的大师及“钱学”的地位。无独有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中国作家莫言也曾说书架上只剩下经典,只有经典才耐得住重读。经典之书不带功利色彩,修养的是人的品性,而非带给人利益。这也恰恰是钱钟书和莫言眼界开阔,人生的起点高度更胜他人一筹的原因。

多读“无用之书”,能是精神世界更丰富,心灵更加美好。村上春树在中学时期对教科书不怎么感冒,但一套中央公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却能反复读个滚瓜烂熟,更有趣的是他英语成绩并不怎么突出却常常翻译欧美小说。教科书是实用之书,而村上春树却坚持读那些“无用之书”。这些“无用之书”涵养了他的精神,纯洁了他的心灵。因此在面对以色列的强权时他敢于说出“以卵击石,在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的一旁。”读无用之书,虽不能带给你升学、升职,却能使精神世界更丰富,心灵更加美好。如同村上春树一般,不为功利,只为追求心灵的洗涤与纯洁。

反观当下,时下人们热衷的《职场三十六计》,《杜拉拉升职记》等书籍的销量远比明珠经典要高得多。人们热衷于这些带有功利色彩的书籍,而忽略那些能丰富精神世界的“无用之书”。其实,真正最能使我们平稳内心,提升个人修养的书恰是那些“无用之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哲理,更有背后作者所隐藏的人生。

多读“无用之书”,它能使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无用之书?有用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是的,“无用之书”,能净化心灵,提升情操。

读书,不是为了谋求利益,不是为了使自己的物质财富得以增加,而是为了求的安宁,能够踏上人生的更高台阶和另一个境界。

看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还有多少个像陈寅恪先生一样的人——读书不求文凭,不谋名声,只求得到多元文化的浇灌。陈先生无论留学国外,还是传教于国内,他都没有把读书当成金钱、名利的诱饵,而是踏踏实实为自己心中秉承的那团烈火而读书。读出了心灵的感化,读书了书中的真滋味。但是,现代的读书人与陈先生相比,是多大的落差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在古人看来,读书是珍贵的,是对精神饥渴的灌输;而现代人反倒把“黄金屋”“颜如玉”当成了实物。双眼已被遮掩了,把“无用之书”舍弃,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学业上、商业上、官场上的有用之书。

熊培云有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熊培云向我们演绎了一个释然的人生,宁愿在书中畅游,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舒适的处所,在那里烹饪着自己的佳肴,品出真滋味。相较而言,那些只愿在电脑前抱成一团,只顾与他们所认为的有用之书躺在一起的人,熊培云已成为稀有品种。只把利益挂在心里,把可以清洗心灵污渍的洗涤剂——“无用之书”抛之门外,最终只会成为利益的傀儡。

当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那些有用之书的价值。毕竟我们要清醒地深知,我们需要在物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谈心灵的享受。空谈心灵的享受是不切实际的——人死,大多都是虚无缥缈,随你的灰尘而去。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读有用的书和无用的书同样重要。只不过在求得物质的基础上,我们不要被利益所引诱,误入歧途。此时,我们应当拿起一本“无用之书”,洗涤心灵。

读“无用之书”,滋养精神,洗涤心灵,到达更为深邃的世界。

 

 

重温“无用的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多读书的确对我们有帮助,但关键是要选好书。我们身边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书”,但它们却是最好的书,如今又有多少人放弃了这些“无用的书”呢?!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每年都会清理自己的书架,现在他的书架上就剩下那些所谓的“无用的书”。他自己说:“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就越耐得住重读。”现在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一些为追求功名利禄者而设的书更是多不胜数。而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则被丢弃在阴暗的小角落里。是否这些“无用的书”真的无用呢?!不!不是的!它虽然没有《职场三十六计》那样教你如何赢得别人的青睐,它虽然没有《营销108招》那样教你如何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它们却是有着不一般的内涵,它们能给予我们心灵一片净土,给予我们灵魂一次洗礼,给予我们人格一次升华。放下手中那功利的书,重温一下那“无用的书”吧。

生活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每个人都过得很忙碌,为的就是金钱以及权力。为何不学下熊培云呢?“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看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放下那颗只装有功名利禄的心,像熊培云一样,淡漠名利,拿出几本“无用的书”让我们那颗离理想越来越远的心回到原点吧!这些“无用的书”就是我们精神的食粮,心灵的补品,思想的盛宴。当我们发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远的时候,拿起几本“无用的书”细细品读,它会想指南针一样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反观当下,这些“无用的书”开始被人们所淡忘了,是不是这些“无用的书”已失去其自身的价值呢?辜鸿铭在一次反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中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也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无用的书”之所以能留传至今,也是因为如此吧。这些“无用的书”或许不像咖啡那样的香浓,或许不像果汁那样的甜美,它们只是一杯冻顶乌龙,需要我们慢慢地用心地去品味其中的味道。空闲时,拿起一本“无用的书”独自品味其中的甘甜,也是不错的选择。

“无用的书”看似无用,但里面的精华却能让人回味许久。放下手中那功利的书,重温一本“无用的书”。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净土,给自己灵魂一次洗礼,给自己人格一次升华吧。

 

“无用之书”也应读

世上书有千万种,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人走进书店,应接不暇。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该读什么样的书呢?

有人把书分为两类,有用之书与无用之书。何为有用?升学,谋生,求利之书也。故而,有些人对那些“无用之书”不屑一顾,见之觉烦。

诚然,读有用之书并无错误之处,人要生存,要上进,天经地义。侯德榜读的是实实在在的“化学书”,为中国制碱第一人,造福百姓,乃读有用之书的典范。但若把有用之书看作书的全部,或对“无用之书”心存芥蒂,那便是不该。吕蒙一介武夫,干的是杀人拼命的勾当,能看几本兵书就不错了,“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孙权认为,“但当涉猎”。于是吕蒙看了他原先以为的“无用之书”,后来鲁肃对他“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评价便是美谈。多读些无用之书,虽不能让你日进斗金,高官厚禄,但其隐藏的深远影响却能让你受益匪浅。读些“无用之书”,心中便能有些更深邃智慧的想法,眼前的世界会焕然一新。若只是读那些有用之书,丝毫不沾“无用之书”,即使读书破万卷,下笔也未必有神。

周恩来曾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我想,今时今日,我们应为中华文化之崛起读书。今日之年轻人,你若问他三角函数,化学反应,游戏“三国志”,他便能娓娓道来,头头是道,若是你问他梁祝,《桃花扇》,韩愈古文复兴运动,陈寿之《三国志》,他便一头雾水。中华文化之传承,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读这“无用之书”,不读之,何见中华文化之深邃悠远?那些所谓的“无用之书”,如《史记》,《老子》《茶经》,甚至是《滕王阁赋》,《将进酒》等,无不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沁香。因此读些“无用之书”是必要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来品味继承,岂能只顾读功利有用之书而弃之不理!?

由此可见,“无用之书”未必无用,应该读。

 

多读“无用书”

罗素说,要多读点“无用书”,那些看些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然而,现代人却认为“无用书”真的无用,它不能帮助我们升学、谋生、挣钱,不值得一读。“无用书”真的无用吗?不,我想说,它很有用。

庄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其实,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更为有用。

那些被现代人认为无用的书,如《论语》、《中庸》、《大学》等,已被放在书柜的最底层,不为人所关注。那些书真的无用吗?看,辜鸿铭读了,他还把它们翻译到西方去,让西方人读这些“无用书”,获得了西方人的青睐。此时,你还能说这些书无用吗?

又如,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他为什么能获奖呢?难道他是看了那些教你如何获奖之类的有用书吗?不,获奖是因为他多看“无用书”。还记得,莫言小时候酷爱阅读,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与升学无关的课外书,甚至在无书可读之时,他还会读《新华字典》,也许你会笑,读《新华字典》对于写作有什么用呢?那么,请你看,读《新华字典》的那个人,他读出了个诺贝尔文学奖。“无用书”真的无用吗?莫言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不,它很有用。

反观当下,多少人忽略了“无用书”的存在。看,学生们都在忙着读考试书,为了一纸文凭;成年人都在忙着读《职场三十六计》、《财经论》,为了升职与挣钱。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陈寅恪,那位在外留学多年不为一纸文凭的大师,那位爱看“无用书”,只为学术而学习的大师;不禁想起季羡林,那位只专注与文学的大师,那位成名后也依然坚持自我的大师。他们都是看“无用书”之人,与现代这个社会相比,先得多么异类啊!但是,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无用书”很有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我们进步,可以使我们受益;多读“无用书”,可以滋润我们干枯的心灵。

 

【教师下水作文】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顺德区乐从中学:谢植宣

物质社会,人难免略显浮躁。我们习惯用利益、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有价值的称之为“有用”,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少的我们就称之为“无用”,无用之事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则争抢着去做。即使是读书,也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而尚能清心寡欲、自得其乐地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本没有错,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获取知识、智慧的沃土。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把读书异化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看,读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的如此直白、通俗。为什么读书?因为那里有黄金、美人,代表的是权利、财富、享受,这一切都指向名利。原来读书是如此有用。因此,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由此,万千学子正襟危坐、挑灯苦读,“之乎者也”口中念念有词,物理、数学演算娴熟,心却梦想着那名利场里的功成名就。读书成了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有用成了读书的最高理想、衡量指标。但读书岂能用“有用”、“无用”来评价?

老子曾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充满智慧的,他一语中的,用常人熟知的车轮、器物、房子,让我们明白那些无形的,看似无用的虚空,其实方为大用,事物的真正价值恰恰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形之物。读书也如此,读书确实可以获取一些实际的利益,例如学位、文凭、职位、财富,这些是读书可以看得见的有用之处,但是,如果读书只关注这些有用的获取,而忽略,甚至无视其中的思想、哲学、乐趣,则是迷茫、痛苦、可悲的,最终只会成为书籍的奴隶,像一个陀螺,被名利的纤绳牵引着,控制着,最终找不到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摆脱名利的束缚,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一方自由天地,遨游书海,放飞心灵,获取知识,涵养精神。

当你挣脱了诸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的束缚之后,你必定能够体会到读书的真正乐趣。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国学泰斗陈寅恪先生早年留学欧美,留学多年没拿半个学位,不为文凭而读书,不为功名而读书,而醉心于钟情的哲学、佛学。若按实用主义的观点看,他读得都是无用的书,因为一不能获取文凭,二不能求利,三不能生财,但正是因为不为眼前的实用而读书,反而读得自在、潇洒,在他眼里,只看到那浩瀚的学海里的智慧之浪花,思想之轻舟,当其他人在名利场里追逐的时候,他早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正领悟到读书的妙处,终成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傅斯年也是如此,欧洲七年留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只为学术不为沽名钓誉,治学涉及面极广,学术修养极高。

反观现在那些为装点门面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的所谓知识分子,是该汗颜了。所以,只有摒弃那种纯粹为有用而读书的错误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与惬意,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发现读书的价值。

读书,不为求名,不为求财,只为求知、明理,只为丰富内心、传承文化。正如罗素所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多读些“无用的书”

佚名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而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他更爱读所谓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读“有用的书”固然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领域的营养。对此,周国平语出惊人:“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我也是一个酷爱读闲书的人,对周国平所说的话深有体会。记得小时候,因为爱读课外书,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大学?”然而,唐诗、宋词、小说、诗歌、童话、散文并没耽误我考上大学,反而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思想比同龄人成熟和深刻了许多。大学时代,可以说是我读“无用的书”的黄金岁月。刻板枯燥的法律课程让我厌烦,反而中外文学名著让我兴趣盎然。一旦被老师发现,自然是一顿严厉的斥责:“读这些‘无用的书’,真是不务正业!”大学毕业后,从事编辑工作,这下可好了,以前读的那些“无用的书”终于派上了大用场,反而中学时学的数理化、大学时学的法律显得微不足道。

现在看来,当年我读那些“无用的书”并非徒劳,它不仅让我能自如地应对现在的工作,也让我领略到许多人生的乐趣。看来,读“无用的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人生是大有益处的。

天下最好看的书是“无用的书”。清新隽永的诗歌、散文,情节曲折的小说、戏剧,耐人寻味的历史和哲学……而且读这些书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地畅游,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享受到读书的最大快乐。古人读的都是太有用的书,所以才会读得那么辛苦,以至于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学而优则仕”让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完全将读书当作实现物质利益的工具,读书就是为了科举考试、飞黄腾达;为了光宗耀祖、人前显贵;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和千种黍。所以,古代读书人将读书看得很实惠:不是科考的书不读;不利于做官的书不读;朝廷的禁书不读。读书本身对古人来说不是享受,“十载寒窗苦,金榜题名时”才是他们真正的快乐。

其实,书本身并没有什么有用、无用之分,我们不能用物质的价值来衡量精神的价值,精神的价值是独立而神圣的。在一般人眼里,唐诗宋词有什么用呢?它却可能是一个孩子后来成为大文学家的启蒙书;科幻故事有什么用呢?它却可能是开启一个孩子未来成为科学家梦想的钥匙。中外名著有什么用呢?它却可能是一个人重新选择人生道路、弃恶从善的良药。可以说,眼下看来是“无用的书”,未来可能是最有用的书;表面上看是“无用的书”,实际上是最有用的书。

现在人们非常重视读有用的书,学校里的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社会上的人们极力追捧的是求职、升官、发财,还有英语、计算机之类的专业书,而冷落的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有哲学、历史之类的书。

喜欢读有用的书当然是好事,这样可以获得升入更高一级学府进行深造的机会;还可获得某种本领和技能,谋求到好的职业。不过我以为,为了我们自己生命的成长和心灵的超越,为了给未来的生活多一些准备,也为了我们人生的快乐和幸福,还是多读些“无用的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