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研究-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负鹏载舟 2015-01-30


【摘 要】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本社区90 例糖尿病患者分为2 组,即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护理干预组病人及家属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并对其饮食、用药、运动、监测、心理等进行干预及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结果 护理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小时血糖平均值明显下降(P<0.01);遵医率明显提高(P<0.01);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改变(P<0.01)。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家庭护理干预;糖尿病;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择符合WHO 诊断标准、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90 例作为干预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 例;年龄26~70 岁,平均54 岁。其中
        1 型糖尿病8 例,2 型糖尿病82 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将9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认知方面(文化程度)相当,分型上无显著差异,有均衡可比性调查内容:对糖尿病基础知识的了解,对饮食治疗的了解,对运动治疗的了解,对药物治疗的了解,血糖监测,心理状态等。
        1.2.1 对照组
        按常规用降糖药物,根据血糖情况增减药物剂量,不给予其他指导。
        1.2.2 干预组
        除按照对照组方法用药外,还利用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在饮食、运动、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心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措施
        首先深入社区逐户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并有计划地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每月健康教育专题讲座1 次,每次2 小时,建议家属参加;定期在社区出版健康知识专栏;每月2 次电话随访或家庭随访,根据患者特点、病情及家庭生活背景等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及对易患糖尿病的相关行为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糖尿病基础知识、控制饮食、调节运动、药物疗法、血糖监测、社区心理等几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1.3.1 健康教育干预
        护士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交代清楚各种治疗措施的细节,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基础知识,治疗、控制的基本要求及使用糖尿病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测定血糖、尿糖。掌握饮食治疗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生活规律,戒烟限酒,讲究卫生,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发生。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1.3.2 饮食干预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基础疗法。不论糖尿病类型和病情轻重或有无并发症,三大营养素的组成比例要合理,做到总热量和营养成分适应生理需要。在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质为宜。食物要多样化,粗细搭配,提倡高纤维饮食,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少量多餐,以减轻胰岛负担,保证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应严格执行,长期坚持,尤其对肥胖者改善代谢紊乱、防治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1.3.3 运动干预
        文献报道规律的运动锻炼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改善脂肪代谢,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根据每人的生活方式、习惯、运动量不同,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宜在饭后30~90 分钟开始,一般选用散步、慢跑、骑自行车、体操和球类等有氧运动。进行规律适当的运动,坚持每周运动4~5次,运动时可携带一些糖果、含糖食品,若出现饥饿、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运动应循序渐进,以保持中等强度为宜[2]。
        1.3.4 药物干预
        强调指出任何药物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并了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嘱按时服药,讲解不同药物的作用、服药时间及主要副作用;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生及时处置。
        1.3.5 血糖监测干预
        血糖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中心环节。及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早调整治疗措施,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社区护士可每周进行1 次血糖监测,个别患者最长每月1 次,并及时记录。对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给予鼓励;血糖偏高患者,及时查找原因,并给予药物配合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有条件者可自备便携式血糖仪,指导患者正确使用。
        1.3.6 心理干预
        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指导工作,教会患者自我心理疏导及调节,使患者理解不良情绪对血糖及病情变化的影响,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4 评价内容及标准
        根据血糖控制的情况来判断干预措施是否有效。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标准:良好为4.4~6.1mmol/l,一般为小于或等于7.8 mmol/l,不良为大与7.8 mmol/l。[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糖尿病患者的平均血糖差异无显著意义,干预组平均血糖为9.6mmol/l,对照组平均血糖为9.7mmol/l(p>0.05)。 
 

        
        2.3 两组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后遵医率比较
        见表2。 
         
        3 结论
        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小时血糖平均值明显下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患者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社区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遵医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知识和危险性认识明显提高,有效地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自觉地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能将非药物治疗作为首要的基础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患者在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普遍比较差,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将健康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医院—家庭—社区—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模式。以连续性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建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一体、全程管理、终身服务的防治模式,以达到控制、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文会,向晓红.对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干预[J].中国保健杂志,2006,14(6):40.
[2]杨水仙,叶子.2 型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干预模式[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IA):53.
[3]张胜兰.主编.实用糖尿病预防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40.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