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王国理,字,创业,号,佐轩,男,1951年12月19日生,甘肃通渭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通渭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华文人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字号王创业发证)。
王国理,字,创业,号,佐轩,男,1951年12月19日生,甘肃通渭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通渭县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华文人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字号王创业发证)。著有《黑石头村志》《牛谷春秋》《王创业书法作品集》等佳作。书法作品屡获大奖,擅长行、草书,楚简。每逢展纸,泼墨运笔,进入书法的境界,笔走龙蛇,真、草、隶、篆、任其挥洒。曾多次出访韩国、日本、新马泰等国及港、澳、台地区。
中国文化艺术之乡通渭,举世文明的马家窑文化发祥地便是其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重要体现。王创业先生土长在这块黄土地,长期受故乡文化的熏陶,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更是情有独钟,并引以为豪。
1977年走上工作岗位至今30余年在教育战线工作的创业先生,酷爱书法艺术30余年临池不辍,遍临诸家碑、贴,博采众长,一丝不苟地学书于古人,但不泥古自薄,而凭其聪明才智,在重书法渊源的基础上,对传统与创意、字内功夫与字外功夫、书艺与情操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对笔墨的骨力、气象、神韵等主体品质,逐步有了自己的揣摩体会,渗透进自己的血汗和追求,正如她所说的那样“说不清自己的作品风格近于哪一家或心仪何人,只是用平素临贴学得的体会和对生活的理解把握作品的气质,思考作品所流露的艺术本质。”
王创业的书法启蒙是从规范的唐楷开始的,继而临摹晋人法贴,尤倾心于“二王”之风,后钟情于楚简、汉简、魏碑的朴茂。“朝夕研习、寒暑不辍、心摹手追、取法手上、渐得其趣。”30余年来从没动摇过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囿于传统,既不重复古人,也不重复自己,大胆创新,书艺日臻,形成了自然流畅,苍劲秀丽、气势开张的风格。创业说:“常常把自己打的粉身碎骨,在否定自己的状态下求其艺术上的自我突破,寻找艺术上的最佳结合点。”因此,创业的书法除了骨力苍劲之外,也赋于了本人所特有的个性,他非常注重用墨的焦浓轻淡变化和线条的灵动流畅。在书法的取势上,不追求表面的完美,以情取势、以势为法、以气释意,不断产生创作冲动上的灵感和悟性。取其灵感与激情的融合,在自然中发挥自己的个性。
欣赏创业的书法作品,首先给人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享受,这缘于他对艺术的理解力、创造力和对艺术的整体把握力。他的书法作品风格多变,品位高雅,在洒脱飘逸中深藏着朴实典雅。她一直追求的是“随意天趣、平中求奇。”变化自然、各随其态,线条轻重徐疾,顺逆枯润兼备,以气运笔、以气负墨,书写时有变异。在不规划的运行中发掘,寻找与自己心灵相释然的东西,形成了一种另辟新境的艺术语言。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生活中的创业是位老实人,很有个性,为学勤勉,求艺执著,其为人坦率、直爽之人。今年他将自己的书法作品整理成册出版,这是一件好事,这样是把过去的“沉淀”下来,便于回顾和总结,有利于踏着它的前瞻攀登。
王创业和他的书法艺术。《王创业书作品法集》即将问世了。这是书法艺术界的一件喜事,翻阅这本书法作品集,不仅使人想起北宋欧阳修,在王献之法贴跋尾中的几句话:“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愈无穷尽。”
王创业他每逢展开纸,运好笔,进入书法的境界以后,情况便和原来大不一样了,真是笔走龙蛇,劲在笔端,真、草、隶、篆、“十八般武艺”任其挥洒自如。为了让广大群众有更好的艺术享受,他师古而不泥古,他写的鲁迅当年赠瞿秋白同志的条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虽脱胎于《标准草书》,但因为他能体会到鲁迅当时的欢快心情,所以在书法上才能有它似与不似的韵味,并又有
自己的创造。行草《满江红》,章法源于怀素、张芝,但也融入了他自己的意境,连绪回环而不失法度,轩盈松散而不失规矩,实为作者的力作。创业的行书或俊秀潇洒,或棱分明,或酋劲挺拔,同源于一却又尽变化之能事,他的隶书圆润厚重,意志端穆,以质朴见长,其余对联及横幅,有楷有行,有篆有隶,或篆隶结合,或行草相兼,更是不拘一格,各有千秋。创业尤擅长魏碑,苍健有力,古朴雄健,方圆内外,浑然天盛,件件看来都能给人以程度不同的美的享受。
古人说:“文如其人”。其实字画也是如其人的。创业同志的两条横幅上,分别写着:“维真”“求实”“维真”下书“作人之信条也”字写得端庄稳重,“求实”右上角书“本人天赋性愚,处人处世爱实,别人以痴常欺,此乃我之大福。”“求”字平写,像五体投地的样子。近来不是又有人提倡“画中有书,书中有画”。这幅作品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但它没有匠气,不是故意造作出来的,而是书家心情的自然流露。还有幅“牛”字中堂,名之曰咏牛的十四幅各式字体的小字,最下面的左下角是创业表现自己艺德的两句筬言:“迟钝性直易显丑,踏实于民学老牛,”仅大牛中字,可以;看每方小字,也可以;整体中堂的结构布局又是一幅完整的艺术品。象这样一些好书法,群众见了怎么能不喜欢。
王创业同志是个有心人,他总是一边苦练,一边向古人学习,一边注意倾听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边实践边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他在书法实践中曾初步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是。
一、书法不同于一般的练字写字,求的是均称平稳,端庄秀丽,书法首先要求的是艺术,艺术是要讲求感情的,书法是情感的表现,离开了真实情感,书法只能变成空的躯壳,不爱写,你若勉强要他写肯定写不出好的东西;尊重传统,不要急着创新,离开传统的创新,是会脱离实际,但又不能躺在传统的身上吃现成饭,必须根据自已的特点予以创新,因为老是豆腐碗一碗豆腐没新鲜感也是要脱实际的。
二、学前人所学,写个人书法。所以创业常说书法创作既要注意书法艺术一般的规律又要根据作者不同的学、才、志,形成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即所谓“艺术个性”。这种“个性”的形成,不外乎继承古老的艺术历史,取法于传统的艺术功力。在此基础上,运用个人艺术天才,进而升华凝固结晶,最后形成具有自我审美的特性。
三、察之尚精,拟之贵似。他认为,书法艺术包括笔法、笔势和笔意三个要素,连环相扣,缺一不可,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刘熙载语)。他在原则上肯定了当今书坛上新书法作品追求笔情墨趣,化书为画的创新意义及其价值之后,着重强调了书法是线条艺术,不要故意地去追求墨趣,化书为画的创新意义及其价值之后,着重强调了书法是线条艺术,不要故意地去追求“墨分五彩”,追求惊世骇俗,而应“既能奇绝,复归平正”(孙过庭语),书可称“心画”而不应混同于图画,好的书法作品“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鲁迅的那篇“答北斗杂志社问”的精神同样适宜于书法创作的。
四、会同之际,人书具老。在这个基本观点下,他强调了基本功的训练,“书法家永远应当创作到老,临池到老,博取到老”。以至“池水尽墨”“退笔成冢”。而文学、美学、心理学、文字学等“字外功”虽则重要,“灵性虽则不可否认”,但离开基本功,便会缺乏中实内涵的功力精髓,这样的书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王创业同志将自己的丰富经验及理论编成“学书口诀”,一方面作为书法界交流、参考、切磋、琢磨,也为了使下一代书法后继有人。“口诀”包括四个问题,八个方面(学流和学派、点划和八法、结构和布局、入格和临贴、姿势和文具、握笔和运笔、方法和态度、目的和意义),十六个组段,六十四句话,三百二十个字。摘录数组段如下:“书法演变史,源流已久矣,篆隶楷行草,变化很丰富”。“点横竖撇捺,挑勾折和弯,掌握永字法,学书并不难”。“压勾要格抵,五指紧握笔,名日拨镫法,指实并掌虚,开笔逆锋起,中锋是正路,提按和转折,运腕靠臂力”,“学书与作人,品德最要紧,万勿追虚名,道德是根本”。
王创业同志不仅在《学书口诀》中,在他的论文《浅淡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中反复强调:“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功力颇深,造诣出众,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探索。创业不赞同一些砚友“字以稀为贵”的“逻辑”。创业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老实人,难怪有一位行政领导又是诗人的同志看了他的书展后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一首七律称赞他道:“真草隶篆谁兼有?先生书法写凤州。墨地融融桃李繁,笔锋飒飒龙蛇走,少年身微不坠志,老成名高仍俯首。不慕荣利为求实,人品更比书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