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籍名言全收录(二)

 晓峰书阁 2015-01-31

  ===================================================================

  《庄子》  

  499、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胠箧》

  500、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在宥》

  501、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天道》

  502、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天运》

  503、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 《缮性》

  504、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 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

  505、能虚己以游世, 其孰能害之?《山木》

  506、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山木》

  50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 ,则无故以离 。《山木》

  508、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庚桑楚》

  509、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庚桑楚》

  510、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外物》

  511、仁义,先王之蔽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之处。《天运》

  512、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 ,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盗跖》

  513、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 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

  514、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风雨四时之序矣。《让王》

  -------------------------------------------------------------

  《列子》

  

  515、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天瑞》

  516、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天瑞》

  517、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天瑞》

  518、人未必无兽心,禽兽未必无人心。《黄帝》

  519、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周穆王》

  520、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仲尼》

  521、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力命》

  522、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杨朱》

  523、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说符》

  524、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说符》

  -------------------------------------------------------------

  《鹖冠子》

  

  525、德万人者谓之隽,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德音者,所谓声也,未闻音出而响过其声者也。《博选》

  526、夫君子者,易亲而难狎,畏祸而难却,嗜利而不为非,时动而不苟作。体虽安之,而弗敢处,然后礼生;心虽欲之,而弗敢信,然后义生。夫义节欲而治,礼反情而辨者也,故君子弗径情而行也。《著希》

  527、德与身存亡者,未可以取法也。《天则》

  528、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环流》

  529、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五色不同采,然其为好齐也;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环流》

  530、气故相利相害,类故相成相败也。《环流》

  531、凡可无学而能者,唯息与食也。《道瑞》

  532、欲知来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近迭》

  533、凡问之要,欲近知而远见,以一度万也。《度万》

  534、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伏。祸与福如纠缠,浑沌错纷,其状若一,交解形状,孰知其则?《世兵》

  535、夸者死权,自贵矜容,列士徇名,贪夫徇财。《世兵》

  536、贤不必得时也,不肖不必失命也。是故贤者守时,而不肖者守命。《备知》

  537、不提生于弗器,贱生于无所用。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学问》

  538、故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见,隔于其所不闻,塞于其所不开,诎于其所不能,制于其所不胜。世俗之众,笼于此五也。《天权》

  539、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惊。《天权》

  ----------------------------------------------------------------

  《荀子》

  

  540、学不可以已。《劝学》

  54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54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543、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劝学》

  54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545、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劝学》

  546、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54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548、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549、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劝学》

  550、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劝学》

  551、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 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劝学》

  55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

  553、学莫便乎近其人。《劝学》

  554、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劝学》

  55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修身》

  55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

  557、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修身》

  558、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修身》

  559、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修身》

  56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修身》

  561、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修身》

  562、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修身》

  56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修身》

  564、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修身》

  565、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不苟》

  566、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不苟》

  567、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不苟》

  56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不苟》

  56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

  570、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不苟》

  571、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虑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不苟》

  572、盗名不如盗货。《不苟》

  57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荣辱》

  574、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荣辱》

  575、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荣辱》

  576、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非相》

  577、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非相》

  578、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非相》

  579、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非十二子》

     580、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知,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非十二子》

  581、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非十二子》

  582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583、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仲尼》

  584、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儒效》

  585、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儒效》

  58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儒效》

  587、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儒效》

  588、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儒效》

  589、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590、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臣道》

  591、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 《致士》

  592、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议兵》

  593、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议兵》

  594、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歾颈也,愚莫大焉。《强国》

  595、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强国》

  596、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论》

  597、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天论》

  598、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天论》

  599、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礼论》

  600、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解蔽》

  601、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

  602、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解蔽》

  603、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正名》

  604、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

  605、祸与福邻,莫知其门。《大略》

  606、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大略》

  607、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大略》

  608、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大略》

  ====================================================================

  

  《韩非子》

  609、世之愚学,皆不知乱之情,讘讠夹多诵先古之书,以乱当世之治。智虑不足以避阱井之陷,又妄非有术之士。愚学之人比有术之士也,犹蚁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远矣。《奸劫弑臣》

  610、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夫称上古之传颂,辩而不悫,道先王仁义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戏而不可以为治也。《外储说左上》

  611、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馀岁,虞夏二千馀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於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显学》

  -----------------------------------------------------------------  《吕氏春秋》

  612、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本生》

     613、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 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本生》

  614、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重己》

  615、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贵生》

  616、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情欲》

  617、秋早寒则冬必暖矣,春多雨则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两,而况於人类乎?《情欲》

  618、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尽数》

  619、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劝学》

  620、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尊师》

  621、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用众》

  622、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於古也,犹古之於后世也;今之於后世,亦犹今之於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长见》

  623、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介立》

  62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 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 此也者。《诚廉》

  625、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去尤》

  626、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谨听》

  627、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首时》

  628、良农辩土地之宜,谨耕耨之事,未必收也。然而收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时雨。遇时雨,天地也,非良农所能为也。《长攻》

  629、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遇合》

  630、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遇合》

  631、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孝行》

  632、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观世》

  633、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高义》

  634、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知分》

  635、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爱类》

  636、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无义》

  637、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士容》

  638、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博志》

  ----------------------------------------------------------------

  《淮南子》

  639、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沈浮俛仰。《原道》

  640、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俶真》

  641、夫天地之道,至纮以大,尚犹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曷能久熏劳而不息乎?精神何能久驰骋而不既乎?《精神》

  642、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其粗也。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晚世学者,不知道之所一体,德之所总要,取成之迹,相与危坐而说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学多闻,而不免于惑。《本经》

  

  643、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主训》

  644、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导人。《缪称》

  645、通于一伎,察于一辞,可与曲说,未可与广应也。《缪称》

  646、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缪称》

  647、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缪称》

  648、之有篇章形埒者,非至者也。尝之而无味,视之而无形,不可传于人。《缪称》

  649、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齐俗》

  650、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濊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惟圣人能遗物而反己。《齐俗》

  651、其见不远者,不可与语大;其智不闳者,不可与论至。《齐俗》

  652、世多称古之人而高其行。并世有与同者,而弗知贵也。非才下也,时弗宜也。《齐俗》

  653、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氾论》

     654、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唯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氾论》

  655、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者,节疏;蹠距者,举远。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氾论》

  656、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说山》

  657、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说山》

  658、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也。《脩物》

  659、所谓言者,齐于众而同于俗。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脩物》

  660、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脩物》

  661、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脩物》

     662、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难成者,功大。君子修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脩物》

  663、夫彻于一事,察于一辞,审于一伎,可以曲说,而未可广应也。《泰族》

  664、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泰族》

  665、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途,将欲以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泰族》

  666、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趋行蹐驰,不归善者不为君子。故善言归乎可行,善行归乎仁义。《泰族》

  667、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凡学者能明于天下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泰族》

  668、知道德而不知世曲,无以耦万方。《要略》

  -----------------------------------------------------------------  《法言》

  

  669、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学行》  

  670、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学行》

  671、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学行》

  672、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学行》

  673、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学行》

  674、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学行》

  675、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学行》

  676、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学行》

  677、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船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山陉之溪,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吾子》

  678、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吾子》

  679、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寡闻则无约也,寡见则无卓也。《吾子》

     680、君子之道有四易:简而易用也,要而易守也,炳而易见也,法而易言也。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吾子》

  681、万物纷错则县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吾子》

  682、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修身》

  683、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知,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修身》

  684、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修身》

  685、实无华则野, 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修身》

  686、或曰:“庄周有取乎?”曰:“少欲。”《问道》

  687、或曰:“经可损益欤?”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问神》      688、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问神》

  689、或问:“《五经》有辩乎 ”曰:“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寡见》

  690、或问:“天地简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经》之支离?”曰:“支离,盖其所以简易也。已简已易,焉支焉离?”《五百》

  691、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邹衍迂而不信。《先知》

  692、或问《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迁,曰:“实录。”《重黎》

  693、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君子》

  694、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君子》

  695、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孝至》

  696、不为名之名,其至矣乎!为名之名,其次也。《孝至》   

  697、天下通道五,所以行之一,曰勉。《孝至》

  ------------------------------------------------------------------  《论衡》

  698、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逢遇》  

  699、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逢遇》

  700、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得物,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逢遇》

  701、修身正行,不能来福;战栗戒慎,不能避祸。祸福之至,幸不幸也。故曰:得非己力,故谓之福;来不由我,故谓之祸。《累害》

  702、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以作者,情与性也。《本性》   

  703、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本性》  

  704、孔子,道德之祖,诸子之中最卓者也。《本性》  

  705、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南面为师,旦夕讲授章句,滑习义理,究备於《五经》可也。《五经》之后,秦,汉之事,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五经》之前,至於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谢短》

  706、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别通》  

  707、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潢兼日不雨泥辄见者,无所通也。是故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流归海,故海大也。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不谓之大者,是谓海小于百川也。夫海大于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也。《别通》

  708、或以说一经为是,何须博览。夫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别通》

  709、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学士之才,农夫之力,一也。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谓之上儒。《别通》  

  710、能说一经者,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着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超奇》

  711、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超奇》  

  712、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状留》

  713、圆物投之于地,东西南北,无之不可,策杖叩动,才微辄停。方物集地,壹投而止;及其移徒,须人动举。贤儒,世之方物也。其难转移者,其动须人也。《状留》  

  714、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着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齐世》  

  715、画工好画上代之人,秦汉之士功行谲奇不肯图。今世之士者,尊古卑今也。贵鹄贱鸡,鹄远而鸡近也。使当今说道深於孔墨,名不得与之同;立行崇於曾颜,声不得与之钧。何则?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也。有人於此,立义建节,实核其操,古无以过,为文书者,肯载於篇籍,表以为行事乎?作奇论,造新文,不损於前人,好事者肯舍久远之书,而垂意观读之乎?扬子云作《太玄》,造《法言》,张伯松不肯一观。与之并肩,故贱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为金匮矣!《齐世》  

  716、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毁今,少所见而多所闻。《齐世》   

  717、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竟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正说》  

  718、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今人也。《正说》

  719、善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故新。《案书》  

  720、《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桓君山《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今观《论衡》、《政务》,桓邹之二轮,非所谓作也。《对作》

  ------------------------------------------------------------------- 《潜夫论》

  721、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昔倕之巧,目茂圆方,心定平直,又造规绳矩墨以诲后人。试使奚仲,公班之徒,释此四度,而效倕自制,必不能也。《赞学》  

  722、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赞学》

  723、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匹夫无辜,怀璧其罪。《遏利》

  724、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遏利》

  725、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论荣》

  726、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或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然。《论荣》

  727、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曷足以累乎? 《论荣》

  728、世有大难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夫恕者,仁之本也;平者,义之本也,恭者礼之本也;守者,信之本也。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谓真贤。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无一,是谓小人。《交际》

  729、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范变化,惟治所为;方圆薄厚,随熔制尔。《德化》

  -----------------------------------------------------------------  《申鉴》

  730、仲尼作经,本一而已。古今文不同,而皆自谓真本经。古今先师,义一而已。异家别说不同,而皆自谓古今。仲尼邈而靡质,昔先师殁而无闻。先师已丧义无所闻,将谁使折之者?秦之灭学也,书藏于屋壁,义绝于朝野,逮至汉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文有磨灭,言有楚夏,出有先后。或学者先意有所借定;后进相友,弥以滋蔓。故一源十流,天水违行,而讼者纷如也。《时事》

  731、或曰:至德要道约尔。典籍甚富,如而博之以求约也。语有之曰: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道虽要也,非博无以通矣。博其方,约其说。《时事》

  732、或问曰:“君子曷敦夫学?”曰:“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敦之不亦宜乎?”《杂言上》

  733、或问守。曰:圣典而已矣。若夫百家者,是谓无守。莫不为言,要其至矣;莫不为德,元其奥矣;莫不为道,圣人其宏矣。圣人之道,其中道乎!《杂言下》

   -----------------------------------------------------------

  《中论》

  734、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治学》

  735、学者如登上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治学》

  736、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治学》

  737、学者,所以总群道也。群道统乎己心,群言一乎己口,唯所用也。《治学》

  738、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达矣。《治学》

  739、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考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治学》

  740、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法象》

  741、君子不恤年之将暮,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焉。《修本》

  742、君子修德,始于笄丱,终于鲐背。创乎夷原,成乎乔岳。《修本》

  743、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君子自强其所重以取福,小人日安其所轻以取祸。《修本》

  744、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其所志而已矣。《修本》

  745、以岁之有凶穰而荒其稼穑者,非良农也;以利之有盈缩而弃其资货者,非良贾也;以行之有祸福而改其善道者,非良士也。《修本》

  746、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贵言》

  747、故良农不患疆埸之不修,而患风雨之不节;君子不患道德之不建,而患时世之不遇。《爵禄》

  ----------------------------------------------------------------

  《人物志》

  

  748、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美。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 平淡,而后求其聪明。《九征》

  749、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八观》

  750、好声而实不充则恢,好辩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八观》

  751、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嗛小。《七缪》

  752、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心小志小者,拘懦之人也。《七缪》

  753、善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释争》

  754、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衿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凌轨等;内穷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是以怨难不在于身,而荣福通于长久也。《释争》

  -----------------------------------------------------------------  《抱朴子·外篇》

  

  755、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仰而比之,则景星之佐三辰也;俯而方之,则林簿之裨嵩岳也。虽津途殊辟,而进德同归,虽离于举趾,而合于兴化。故通人总原本以括流末,操纲领而得一致焉。《尚博》

  756、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世。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盖叶公之好伪形,见真龙而失色也。《广譬》

  -----------------------------------------------------------------

  《颜氏家训》

  

  757、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子》

  758、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教子》

  759、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慕贤》

  760、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勉学》

  761、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勉学》

  762、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雠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勉学》

  763、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勉学》

  764、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勉学》

  765、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勉学》

  766、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文章》

  767、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名实》

  768、人足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余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名实》

  769、士君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涉务》

  770、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廊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也。《涉务》

  771、铭金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伎术。”《省事》

  772、《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止足》

  773、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止足》

  

  ---------------------------------------------------------------

  《中说》

  774、九师兴而《易》道微,三传作而《春秋》散。白黑相渝,能无微乎?是非相扰,能无散乎?故齐韩毛郑,《诗》之末也;大戴小戴,《礼》之衰也。《书》残于古、今,《诗》失于齐鲁。《天地》

  775、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古之文也约以达,今之文也繁以塞。《事君》

  776、《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其道虚行。”《周公》

  777、好成者,败之本也;愿广者,狭之道也。《周公》

     778、处贫贱而不慑,可以富贵矣;僮仆称其恩,可以从政矣;交游称其信,可以立功矣。《问易》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