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一百六十一:《开明而有卓识的长孙皇后》

 杏坛归客 2015-02-01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材大略、文武兼全的帝王。在位期间,他身边的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李靖等文臣武将,都是李世民平定天下、创建“贞观之治”的有力助手。

而他的皇后长孙氏,应该说也是在辅佐他的帝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长孙皇后是隋朝右卫骁将军长孙晟(552609年)的女儿。她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可说是知书达理,行止有礼法。十三岁时,被召为李世民妃嫔。

太宗未立之前,战于沙场建功立业,长孙氏孝事唐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渊,恭顺众妃嫔,竭力弥合后宫中的各种矛盾。太宗有不周全的地方,长孙氏则代替他亲自慰勉将士。及至武德九年,即626年,长孙氏被册拜皇太子李世民妃,李世民登基立为皇后。

 长孙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的皇后。因她性尤俭约,不重服饰,太宗弥加礼待。

  627年,即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立长孙氏为皇后。成为皇后以后,她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和敬重。唐太宗常常与她讨论一些国家法治问题。但她总是非常谦虚谨慎,小心翼翼,从不随便说三道四。太宗想听听她的意见,追问得紧时,她常常婉言推辞道:

 “我深居宫中,不了解是非曲直,讲错了反倒会坏了大事。”

 当然,在她深思熟虑以后,还是常常发表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

 长孙皇后不忘创业立国之艰难,平日淡装简食,甚至还与宫女们一道关心桑麻之事。她常常向宫人们说明“毁于奢,败于骄”的道理。

 长孙皇后在宫中,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尽管皇宫的物质条件是十分优越的,但她对太子、公主都不放任,不允许他们过太特殊的生活。

    那一年,长孙皇后的女儿长乐公主要出嫁了。皇帝的公主出嫁,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长乐公主,她是唐太宗最喜爱的女儿,唐太宗传旨说,长乐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公主多一倍。

 永嘉公主是李渊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按当时的规定,皇帝的姐姐、女儿同属“视一品”,所受到的各种待遇应该是一样的。而唐太宗出于对长乐公主的偏爱,打算让女儿的嫁妆比他的姐姐要多一倍。

 一向直言无隐的大臣魏征,得知此事,坚决进谏,认为那样不妥。太宗还算不错,接受了魏征的进谏。

长孙皇后知道后,并不因为自己的女儿减少嫁妆而怨恨魏征;她反倒由衷地敬佩魏征的胆识,派人给魏征送去钱和绢,以表谢忱。并且说:

“这使我更看到你一颗正直的心了。希望你总是这样,不要改变啊!”

皇太子李承乾(619645年)的宫中,缺少一些什用器物,太子的乳母劝请长孙皇后出面讲情,请皇帝恩准给他增加一些使用的东西。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说:

“他今天作太子,所欠缺的是品德还不够完善,名气还不够大。怎么能只在是几件器具用品上费心思呢?

“我担心的不是太子拥有享乐的东西太少,倒是怕太子读书太少,成就不了一个有用的人才啊!”

长孙皇后不让太子沉溺于物质享受上,而是督促他在德行上和事业上有所追求,这不能不说是很有远见的。

634年,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李承乾请求父皇大赦天下囚犯,广做佛事,以请求上苍为皇母消灾灭病。长孙皇后不同意这样做,她对太子说:

“佛道求之无益,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不要因为个人而破坏了国家法度。”

不久,长孙皇后病危,她在与太宗诀别时说:

“我对国家没有什么建树,死后不要劳费百姓,不要专为我修建坟墓,也不必召回镇守边关的子弟,免得扰乱人心……”

直到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地叮嘱唐太宗要任用贤良,疏远小人,采纳忠言,摒弃谗言,事事以社稷为重。

长孙皇后生前,特别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她曾广泛收集古代妇女节俭善行等方面的典型事例,亲自撰写过一部十卷本的《女则》。她所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规范妇女的思想行为,还亲自撰写了序言。

自然,这样一本书,免不了有封建礼教的糟粕。但是,其中要求妇女要节俭,刻苦读书学习等内容,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长孙皇后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后。可惜,只活了三十六岁便去世了。

唐太宗在沉痛追悼他这位长年相伴在身边的贤内助时说:

“皇后在时,常常指出我不对的地方。从今往后,我再也听不到她的这些肺腑之言了,我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皇后,临死前有这样的见地、作为和贡献,是很令人崇敬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