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临床经验(三)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2-01
经方临床经验(三)
 

八、腹痛

15、小建中汤治疗神经性腹痛、十二指肠溃疡、贫血

董某,男,11岁,广州人,2004年12月21日初诊。

患者7岁前能吃能睡,发育正常,3年前开始腹痛,经常发作,频繁时,每天发作4、5次,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休息半刻,可自动缓解,疼痛的部位主要在肚脐周围,多为痉挛而痛,血红蛋白较低,只有8克左右,做过多次检查,排除地中海贫血、蛔虫症,近来查出有十二指肠溃疡,服用治疗溃疡的西药仍然不见疼痛好转,服用铁制剂也不见血色素上升,特从广州来长沙求治。察之面色恍白,眼圈发青,形体消瘦,精神尚可,胃口不佳,腹部柔软,压之无痛感,素来大便干结,有时须服泻药才能解出,现已两天未解,腹胀,小便黄,舌胖淡苔黄腻,脉弦缓。此为食积所致,当先用消法,处以保和丸加减:

炒麦芽15g  炒山楂15g  神曲10g  莱菔子10g  陈皮5g  半夏5g  茯苓10g  连翘10g  炒白术10g  藿香10g 胡黄连5g   五剂

12月27日二诊:服上方后,胃口稍好,大便每天一次,气臭,仍然阵发性腹痛,每天2、3次,舌苔已净,舌质白而胖淡,脉缓弱。中焦虚证已显,当温补气血,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30g  桂枝6g  生白芍3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5g  饴糖30g  蒲公英10g  三七片3g  七剂

2005年1月5日三诊:服上方后,胃口转佳,大便通畅,7天中腹痛仅仅出现1次,原方加当归10g,续服三十剂。

2005年3月份,患者按上方服药50余剂,腹痛再未出现,十二指肠溃疡已排除,血红蛋白正常,面色白里透红,体重增加5公斤,食欲、大小便均正常,舌淡红无苔,脉弦缓,病已痊愈,嘱不必再服药。

按语:本例不明原因的腹痛、溃疡、贫血三种疾病集中在一个患儿身上,西医在治疗上有一定困难,故长期未能痊愈。儿童不明原因的神经性腹痛,用《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一般皆有效,从本例患儿贫血、面色恍白、眼圈发黑等全身证候来看,呈现一派虚证,属于《金匮要略》所说的“虚劳”,当用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但初诊时,见患者舌苔黄腻,用建中汤又有所顾忌,仔细询问患者父母,平常不见此种舌苔,意识到应为旅途活动过少,食积于胃肠所致,故暂用保和丸消食,加藿香化湿,胡黄连泻下。二诊时见舌苔退净,舌质白而胖淡,虚证本质已露,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因西医检查有十二指肠溃疡,故加蒲公英清热消痈,三七活血止痛。三诊守方不变,坚持数十剂,终于使得这一复杂的病例治愈。患者坚持服二至三个月,不仅溃疡得愈,体质也得到加强。另一部分为神经性腹痛的小孩,虽然疼痛偶发,但多见营养不良,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容易感冒,以黄芪当归两建中汤合用,服用数十剂,则小孩抵抗力增强,腹痛也不再犯。本方药味甘甜,患者多能接受,但宜在饭后服用,以免影响食欲。

小建中汤是温中补虚的祖方,以桂枝温阳,白芍益阴,饴糖补脾,生姜散寒,炙甘草、大枣甘温补中,其中,重用白芍合炙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有缓急止痛之效。如有短气、自汗、肢体困倦、脉虚大等气虚证,本方加黄芪,为《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如有面色萎黄,月经量少等,加当归,为《千金翼方》当归建中汤。

我在临床运用本方很多,一部分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人,辨证为中焦虚寒者,以脘腹部隐痛喜按为主要指征,往往以黄芪建中汤加蒲公英治之,这是从朱良春先生著作中学到的章次公的经验。

九、腿疼

16、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腿疼

张某,女,49岁,绝经两年,双侧腿部疼痛,时酸胀,时痉挛,夜间尤剧,常半夜痛醒,无法再睡,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大便微溏,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滑。

处方:芍药甘草汤加减:

白芍30g  炙甘草15g  木瓜30g  苍术15g  黄柏15g  蜈蚣1条  全蝎10g  补骨脂15g  续断10g  杜仲10g    七剂

二诊:药后上诉症状大为好转,疼痛减轻,方已对证,原方再进七剂,并加紫河车、木瓜、枣皮、乳香、没药等,做丸剂巩固疗效。

按语:腰腿疼痛在中老年人身上,已经是常见病,大多数与常年劳损,机能退化有关,即使在变天时反应较大,也不宜当作风湿病治疗。本方初诊处方,实际上是芍药甘草汤、止痉散、二妙散、青娥丸四方合用,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主方,但相对于这种长期缠绕的慢性病,只能起到一时之效,力量仍然不够,故合止痉散(蜈蚣、全蝎)可以加强止痛作用,腿部酸胀多为下焦湿热,故配以二妙散(苍术、黄柏),旧有腰椎病,则合用青娥丸(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而不留邪。初诊有疗效,即需做药丸常服。

十、身痛

17、柴胡桂枝汤治疗身体烦疼

周某,女,62岁,农民,2010年4月24日初诊

患者四肢疼痛酸胀多年,遇到天气变化或劳累加重,时发时愈,做过各种检查,类风湿因子不高,有轻度腰椎骨质增生,饮食二便尚可,最近周身疼痛,右下肢从臀部到小腿胀痛厉害,活动稍舒,躺下尤剧,以致心烦不眠,舌淡苔薄黄,脉弦细。处以柴胡桂枝汤合二妙散、止痉散:

柴胡10g   桂枝10g  白芍30g   炙甘草10g  黄芩10g  党参15g   半夏10 g  生姜10g   大枣10g   黄柏10g   苍术10g  蜈蚣1条  全蝎10g   七剂

2010年5月2日二诊:

服上方后,臀部及小腿胀痛显著好转,全身酸痛也有改善,颈部不适,精神疲倦,舌淡,脉弦细。原方加减:

柴胡10g   桂枝10g   白芍30g   炙甘草10g   黄芩10g   党参15g   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10g   黄柏10g   苍术10g   葛根50g   黄芪30g   七剂

2010年5月10日三诊:

服上方后,头颈部及上身疼痛全部缓解,精神亦好转,仅臀部留有酸胀感,脉舌同前,仍然用原方加减:

柴胡10g   桂枝10g   白芍30g   炙甘草10g   黄芩10g   党参15g   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10g   黄柏10g  苍术10g   木瓜30g   怀牛膝15 g  薏仁30g   黄芪30g   当归10g   七剂

服后臀部的酸胀感也消失,一如常人

按语:在经方中治疗因为风寒湿热导致周身疼痛的方剂不少,大多数以温阳散寒利湿清热为治,如乌头汤、白术附子汤、麻黄杏仁薏苡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临床治疗,习惯于用经方者,常常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选取以上方剂。然而柴胡桂枝汤的立意却与以上方剂有显著的不同。《伤寒论》第151条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处方为:柴胡15g  桂枝10g  法夏10g  黄芩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党参15g  生姜10g  大枣10g

从证候来分析,“支节烦疼”是指四肢烦劳酸疼,虽不剧烈,但缠绵不已;从方剂的组合来分析,是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两方都以“和法”为治疗原则,而不是以祛风、散寒、去湿、止痛为目的。这种病痛,最常见于中老年或体质比较虚弱的患者,最容易在劳累过后、天气变化、季节更替时发生,各种检查都显示不出有严重疾病,用药偏凉、偏温患者都感觉到不适。这是身体虚弱或年龄趋于衰老,肌肉筋骨不胜劳累,不能适应温差、湿度变化所致,这种因为身体不能和调而出现的病痛,不能当做风湿一类病来治疗,应当视为“亚健康状态”,采用“和法”调治,故以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用,和阴阳,和表里,和营卫,和气血。全方药性平和,不偏温,不偏凉,具有调补与治疗兼施的特点,故在中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中运用很广。疼痛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如开春季节湿热萌生,则合用二妙散,即加苍术、黄柏;如属劳累所致,则合用当归补血汤,烦疼而致睡卧不安,再加鸡血藤、酸枣仁、茯神;如疼痛以臀部腿部为甚者,则合用四妙散,即二妙散加怀牛膝、苡米;如疼痛牵涉到颈部,则合用葛根汤,即加葛根;如疼痛剧烈,则合用止痉散,即加蜈蚣、全蝎等。

还有一些中老年人,总感到有一股气在身上窜动,气走到哪里,则哪里疼痛,按之即打嗝,令人称奇,用寻常疏肝理气之法不效。我后来从刘渡舟先生的《伤寒论十四讲》中得知,当用此方治疗。总之,中老年人好比一部使用了几十年的机器,部件老化,容易出现这里、那里的故障,肢体经常会有一些莫名的不适,不宜大补、大泻,只需调节、维修,而此方是特别适合的方剂。

十一、哮喘

18、柴胡剂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哮喘

杨某,女,61岁,干部,2009年6月14日初诊:病人自述患支气管哮喘30余年,每遇劳累、天气变化、吹风、受寒、受热时均易发作,以晚上发作为剧。每发时须端坐呼吸,不能躺卧,伴咳嗽吐痰。近年来,发作频繁,服氨茶碱和中药方皆无效,须用西药喷雾剂始能缓解。察之面色潮红,呼吸气粗,胸闷,烦躁,咳嗽痰黄,粘滞于咽喉,为之难受不已,唾出方舒,口渴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饮食精神尚可,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处以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皂荚丸加减:

处方:柴胡15g   半夏10g  枳实10g   黄芩15g   赤芍10g   大枣10g   生姜10g   虎杖30g   龙骨30g   牡蛎30g   茯苓15g   牙皂10g   五剂

2009年6月20日复诊:服药后,当晚气喘减轻,未用喷雾剂也能平卧,现活动后仍有些气喘、咳嗽,有少量痰,口干口苦,纳食可,大便通畅,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数。拟用大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减:

处方:柴胡10g   半夏10g   炙甘草10g   白参10g   枳实15g   赤芍10 g   虎杖15g   黄芩15g   生姜10g   大枣10g   肉桂末3g(冲服)  丹皮10g   桃仁10g   七剂

2009年6月29日三诊:哮喘、咳嗽已经基本消失,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暗红苔薄白,脉细缓。拟用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参蛤散加减为丸:

处方:柴胡15g   半夏10g   炙甘草10g   赤芍10g   虎杖10g   黄芩10g   枳实10g   丹皮10g   桃仁10g   茯苓15g   肉桂5g   沉香5g   高丽参10g   蛤蚧1对  紫河车10g   牙皂5g   生姜10g  大枣10g  五剂为蜜丸,每天二次,每次10克,一料药大约可以吃两个月

上方吃了三料约半年后停药,至今未发作

按语:我最早见到用大柴胡汤为主治疗哮喘,是在经方大师胡希恕的医案上,当时感到难以理解,一则因为《伤寒论》原文没有提到此方可以治哮喘,二则因为柴胡的药性是疏达、提升的,而咳喘一类的病需要沉降,认为药证不符。本案哮喘,我先后用过定喘丹、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等麻黄制剂,效果不显,才最后回想到用柴胡制剂。仔细思考,小柴胡汤证的“胸胁苦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胸满烦惊”,与喘满的病机是相同的,即气机升降失常,《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中结气”,也早有明训,畏其升提之性而不敢用于治疗哮喘,是没有读到《本经》的原文,更没有理解《伤寒论》制方之妙:乃以柴胡之升达疏畅,与半夏、枳实、芍药、龙骨、牡蛎之潜降酸收,相互配合,达到调节气机、治疗喘满的道理。哮喘往往有顽痰阻塞气道,故患者时有粘痰卡住咽喉,必唾出为快,一诊光用大柴胡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痰之力尚嫌不足,故更合用《金匮》皂荚丸,力辟顽痰。二诊见哮喘趋于平缓,则改用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兼以补虚和活血。三诊更合以后世名方参蛤散补肾纳气,制成蜜丸长期服用,标本兼治,得以数年不再发作。大柴胡汤本有大黄,本案以虎杖代替,虎杖于近年来频繁用于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包松年先生认为:“据现代药理研究,虎杖可抑制多种细菌,消除炎症,虎杖甙水解后可生成大黄泻素,有轻泻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取其通腑,解除毒素对脏器的影响,腑气通则肺气降,毒素除则肺气宁。虎杖一名清血龙,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老慢支’常有肺郁血及肺纤维化形成,虎杖通过其活血作用,可改善肺循环及肺纤维化,促进肺脏功能的恢复。且虎杖有镇咳功效,可谓一药多功。”我用虎杖代替大黄的原因,还有一层考虑:大黄必须后下,才有泻热通便的作用,煎药者往往难以精心做到这一点,疗效必然打折扣,而虎杖可以同其他药物同煎,不影响疗效,避免了煎药过程中的麻烦。

十二、鼻鼽

19小青龙汤、乌梅丸合缩泉丸、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

辛某,女,39岁,2005年6月5日初诊。患过敏性鼻炎十余年,每天早晨打喷嚏、鼻痒、流清涕如水,须持续一个多小时,不能自止,四季无差别,天冷尤剧,做过各种检查,服过多种中西药,均疗效不显,近年来,嗅觉下降,月经尚正常,白带较多清稀。察之患者面白,舌胖淡,津液多,口不渴,小便少,偶尔黄,脉弦细。拟用小青龙汤合缩泉丸加减:

处方:
麻黄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细辛5g   干姜10g   半夏10g   白芍10g   五味子10g  
 益智仁10g克 
 乌药10g   山药30g 
 黄芪30g   白术10g   防风10g  
 蝉蜕5g   僵蚕10g   
服十四剂。

7月1日二诊:上方服后,喷嚏、鼻痒、流清涕程度减轻,时间也缩短,但月经提前一周,量多,白带偏黄,如豆腐渣状,月经前后阴搔痒,有慢性阴道炎,口苦,咽微痛,舌苔薄黄,脉细数,拟用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60g   黄柏15g   黄芩15g   麻黄10g   干姜5g   细辛5g   桂枝10g   附子10g   川椒5g   炙甘草10g   当归10g   黄芪50g   防风10g   白术15g   苦参10g   白鲜皮15g   蝉蜕10g   僵蚕10g   诃子10g   蛇床子15g   川槿皮15g    苏合香10g   露蜂房10g   五味子10g   乌药10g   益智仁10g   山药15g   二剂为蜜丸,每天两次,每次10克,大约可服两个月

服上方两料后,过敏性鼻炎基本治愈,嗅觉逐渐改善,追踪三年,未曾复发。

按语:过敏性鼻炎以打喷嚏、流清涕、鼻痒为主要证候,从病机上分析,多为肺寒挟有水饮,用小青龙汤是为正宗。然而,有时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反复发作的过敏性鼻炎,一味温散,反而使肺气更伤,故必须标本兼顾,本案一诊采用了小青龙汤、玉屏风散、缩泉丸三方合方。缩泉丸本为治疗肾气虚冷、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设,曾读一位中医前辈的书,他认为:过敏性鼻炎涕流不止者,当用缩泉丸,因为肺肾母子相通,共同完成通调水道的作用,固下即可以摄上。这个观点颇有创意。三方合用,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缩泉丸温下摄上,温散与补益、固摄熔铸一炉。用药后,虽然取得初步疗效,究竟药性偏温,带发了慢性阴道炎,出现月经提前、瘙痒、口苦、舌苔薄黄等热像,说明本案的病机较为复杂,下焦有伏热,必须清热坚阴,且不适合于用汤剂求速效,故二诊改用乌梅丸合玉屏风散、缩泉丸,制成丸剂缓图。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特殊情况,乌梅丸中以黄芩代黄连,加诃子酸收、专走肺窍,与乌梅相配,收敛止流的作用大增,再加苦参、白鲜皮、蝉蜕、僵蚕、蛇床子、川槿皮等,以清热、祛风、止痒。方中的蛇床子、川槿皮,很少有人内服用于止痒。我从朱良春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蛇床子可治咳嗽咽喉痒(《朱良春医集》2006:336)试用于临床,确实有效。朱良春先生善用白槿花治疗过敏性结肠炎,白槿花长沙药店无货,只好用川槿皮代替,亦有效。蛇床子性温,川槿皮性寒,两者同用,则不温不凉,我常用于鼻痒、咽痒、皮肤搔痒、阴痒等症,感觉比传统止痒抗过敏的对药如荆芥、防风,蝉蜕、僵蚕等效果要好。

十三、妇女带下腹痛

20、当归芍药散配炮甲黄蜡丸治疗盆腔积液卵巢囊肿

周某,女,37岁,湖南怀化人,已婚未育,20008年3月14日初诊。

患者于半年前进行人工流产,月经一直未来,现乳房、小腹轻微胀痛,阴道有少量分泌物,既往每次月经前双侧乳房胀痛,小腹不适,左侧有压痛,白带多,颜色偏黄,有腥味,月经量不多,有少量血块,常持续八、九天,检查有子宫内膜炎、附件炎,3月1日B超显示:左侧卵巢囊肿,大小约34×28mm,盆腔内见到多个液性暗区,最大左侧12×9mm,右侧16×13mm,察之面色萎黄,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拟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桂枝10g   茯苓15g   丹皮10g   桃仁10g   赤芍15g   当归15g   川芎10g   茯苓15g   泽泻10g   刘寄奴15g   八月扎15g   急性子15g   七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用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4月20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月经即来,量不多,颜色偏黑,3天干净。本次月经将来,小腹胀,有压痛,乳房胀,腰酸,白带多,颜色黄,舌红,脉滑数,拟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柴胡15g   白芍30g   当归10g   川芎10g  茯苓15g   泽泻10 g   苍术10g   黄柏15g   丹皮10g   栀子10g   枳实10g   蒲公英30g   败酱草30g   七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分两次用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5月4日三诊:服上方后,月经5天干净,现小腹仍有压痛,白带较多,颜色偏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用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当归10g   白芍30g   川芎10g   茯苓15g   苍术10g   泽泻10g   黄柏10g   芡实30g   萆薢10g  乌药10g   小茴香3g   十四剂

另外,炮甲黄蜡丸6克g,分两次用开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6月5日四诊:本次来月经基本正常,月经前后的白带减少,腹部疼痛轻微,月经过后3天检查,盆腔积液与卵巢囊肿均已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拟续服当归芍药散加减十四剂巩固疗效。

按语:当归芍药散两次见载于《金匮要略》,首见于妇人妊娠病篇“妇人妊娠,腹中绞痛”,再见于妇人杂病篇“妇人诸疾腹痛”。方中以当归、白芍、川芎和血止痛,以白术、茯苓、利湿健脾,故对腹痛、白带多,属于虚证者,颇为合拍。国医大师班秀文先生擅治带下病,特别喜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强调“治湿不忘瘀”,对于带下伴有下腹疼痛,或带下伴见面色黧黑之人,或久病带下不愈之人,常用本方治疗。我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往往以腹痛为主,白带有时多,有时并不多,而腹中隐隐作痛或有压痛,则是最突出的证候,长时间难以消除,故认定此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剂。《金匮要略》中所说“妇人诸疾腹痛”即泛指这种慢性盆腔炎的腹痛。我在临床,如果白带偏黄,腰痛明显,则改白术为苍术,并加黄柏,即合用二妙散。遇到盆腔炎急性发作,加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输卵管两侧压痛显著,加八月札、刘寄奴。慢性盆腔炎日久,经常出现盆腔中的炎性包块、盆腔积液、卵巢囊肿等,当归芍药散有时不能胜任,则须配合服用炮甲黄蜡丸,此方出自当代名医金千里的经验,以炙穿山研末,加等量黄蜡为丸,亦可加少量麝香。每日2次,每次3克,一个月为一疗程。此方药少、气雄、力专,药性透达盆腔,以峻剂缓图,有特殊的消肿、排脓、散结作用。能有效地消除盆腔内炎性包块、盆腔积液、卵巢囊肿等。

21、乌梅丸合白头翁汤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周某,女,37岁,教师,已婚,生有一男,已六岁,2010年10月21日初诊:自从生小孩以后,月经不调数年,每次月经来,或不畅,或淋漓不止,须拖拉八九天,有少量血块,颜色暗红,月经前后阴痒,白带多,色黄,呈浆糊样,有异味,纳差,失眠,西医检查属于霉菌性阴道炎,用过多种西医、中药,效果不显。察之舌淡红津多,有齿痕,脉弦细。拟乌梅丸合用白头翁汤为丸。

处方:

煎剂:乌梅90 g  白头翁60g   秦皮30g  黄柏60g   黄连30g   干姜15g   川椒15g   桂枝15g   蛇床子15g   茯苓30g   当归30g   白参30g   苦参30g   白鲜皮30g   五倍子30g   穿山甲30g   蜂房30g   乌梢蛇60g     一剂,为蜜丸,每次服10g,每天2次,一料大约可以服两个月

洗剂:苦参60g   川椒15g   川槿皮30g   五倍子60g   白矾30g  蛇床子30g   贯众30 g  百部30g   白鲜皮60g   石榴皮60g   狼毒10g   五剂,每瘙痒时煎洗

2011年1月16日二诊:服上方期间,来过两次月经,洗剂仅用过一次,白带显著减少,瘙痒大为减轻,月经也比原来通畅,颜色鲜红,经期缩短至五六天,感觉精神、睡眠均有改善,脉舌同前,效方不改,仍然以上方为蜜丸,续服一料

按语:霉菌性阴道炎属于妇科顽疾之一,病情缠绵不已,患者苦恼不堪,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疗效逐步降低,患者体质变差,而且导致菌种紊乱,霉菌滋生,中药煎剂也鲜有确定的效果。从病机来分析,此病属于湿热凝滞于下焦,导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治疗须兼顾多方面,遣方用药不易把握尺度。本案选用的主方白头翁汤,用于治疗“热痢下重”,乌梅丸用于治疗“蛔厥”、“久利”, 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来看,两方似乎都与妇科“带下”渺不相涉,但白头翁汤证的“热痢下重”,其病机是肝经湿热,而霉菌性阴道炎大多数也属于肝经湿热,由于病机相同,故白头翁汤凉肝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用治本病可谓切中肯綮。然而,白头翁汤的药性一派寒凉,治疗急性期有效,用于慢性期无效,也无法防止其再度复发,这是霉菌性阴道炎的病机由于湿热久缠导致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所决定的。而乌梅丸证恰恰是对付这种复杂病机的一首效方,两方相合,再加入止痒、摄带的苦参、白鲜皮、蛇床子、五倍子、乌梢蛇等,制成丸剂缓图,并辅以外洗药治标,最终得以痊愈。本案说明:用经方虽力求方证对应,但方证不对应时,方与病机对应,同样可以有效,这符合异病同治的道理,非如此难以拓展经方的用途。我在临床,治疗妇科炎症,这一组合用得很多,疗效颇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