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作)一千年的花种1-文章-互动吧

 杨朝晖的图书馆 2015-02-01
        牡丹素享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

        牡丹之美倾国倾城,不仅在于其花型硕大、润泽饱满、色艳香浓、完美无缺,更在于品种繁多,花色甚丰,据说已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等9大色系几千个品种,以及单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蔷薇型、托桂型、绣球型、皇冠型、金环型、千层台阁型、楼子台阁型等十多种花型,堪称花之帝国。以这样的一个集团的规模效应一般花卉根本难以企及。人怕比人,花也怕比花。相比之下,与它同属芍药科芍药属的芍药花,和牡丹虽然花型差异不大,很多人甚至难以分辨,但是因为总是差那个一点而不得不拜倒在“花王”之下沦为“花奴”。唐人徐凝说的更绝,他在《题开元寺牡丹》中写道:“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间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牡丹之美倾国倾城,不仅在于其自然天成、造化神秀,更在于其历史悠久和牵动人心的无与伦比的人文关怀,上至君王下至臣民,从文人骚客阳春白雪,到凡夫俗子下里巴人,无不为之动容。古诗有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在卷帙浩繁的古代诗词歌赋中,这只是繁星点点。以这样一个广谱的影响力恐怕寻常花卉也难以望其项背。自古以来,牡丹就是文人雅士吟咏作赋、挥毫泼墨的重要题材,不知留下了多少名篇巨制和千古画作。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宋代有十几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按照当今网路百科的说法,牡丹花的历史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所以牡丹花王,当之无愧!
       关于牡丹花的神话传说也给这个王者之花罩染了一层神秘光晕。其中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成就了牡丹的坚毅品格,也成就了牡丹之都——洛阳的盛名。相传,唐朝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
       牡丹之美也在于它的超凡品格。在那么多的牡丹词赋中,我最钦佩的是唐朝中叶著名文人舒元舆所撰文学名篇《牡丹赋》。他在作品中直追花的内涵和精髓,他的比喻和描写可谓一骑绝尘!其中对牡丹花总体评价为:“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拔类迈伦,国香欺兰。美肤腻体,万状皆绝。”独以品格划分,实为最高荣誉。他对牡丹花的描写更是极尽其状,叹为观止:“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赫,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如悲。或重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
舒元舆把自己的品格融入了牡丹花,史载舒元舆(789-835)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擢进士高第,累迁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李宗闵以其浮躁,改任著作郎。后李训擢其为左司郎中,迁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人自负奇才,锐于进取,一向以文檄豪健见推,一生痛恨宦官专权,乃不与逆臣同流合污的狷介之士。除了这篇优美豪放的《牡丹赋》外,他还写过奇文《养狸述》,以鼠喻宦官,希望以正祛邪。然而,他的结局非常悲惨:在唐文宗李昴时代的宦官权斗“甘露之变”中被腰斩,全族被诛。他死后,唐文宗皇帝观赏牡丹,感动得珠泪双流。
        清人刘灏说:“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