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鎏金法

 RK588 2015-02-01

  鎏金法又称镀金法、烧金法、火镀金或汞镀金。按照明人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记载:镀金法,以汞合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即首先将金块锤揲成极薄的金片,越薄金越容易熔化,再将金片剪成金丝,这时便可点火,让金丝在高温下熔入水银中,制成银白色的泥膏状金汞合剂,俗称金泥。将金泥均匀地涂抹在器物表面,然后移入高温炉火中烘烤,汞遇热蒸发,金留存于器表,多次重复之后,器表的金色便逐渐明显。鎏金法出现较早,这归功于人们对汞认识的深入,汞是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多自丹砂中提炼,丹砂只需低温熔烧,便可得水银,晋人葛洪总结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制汞的方法并不复杂,因此先秦时就能大量提炼汞。人们又发现当将水银加热至400时即能熔解金、银,鎏金法便应运而生。到了战国西汉时期这门工艺已经十分成熟,称为涂金黄涂,一般大量运用于铜器上,在银器上则较为少见。唐宋时期鎏金法被称为金涂金镀,除运用在铜器上外,开始大量运用在银器上。这种工艺一直应用到近现代电镀法出现后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鎏金法最大的特点是金层极薄,而且紧密,看不出刻意装饰。同时,由于金的化学稳定性好,不受氧、酸、碱的影响,加热也不变色,对器物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鎏金可分通体鎏金和局部鎏金两种。精致的通体鎏金的金属器与金器难以分辨,有时会被误认为是金器,因此便提醒藏友在收藏金器时,首先要辨明其是纯金器还是鎏金器,这可以通过重量、光谱射线等方法来辨别。除鎏金之外还有鎏银,河北满城汉墓就曾出土过铜鎏银器,但极为少见,主要因为银容易氧化变黑,装饰效果不佳所致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

如果你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或者搜索"金银工艺博物馆"关注我们,还可以添加微信号:jinyingongyi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