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八要

 大氢气球 2015-02-01


人人都知读书好,不知怎样读好书,怎样把书读好,我体会要做到以下八点:
一、博而专。博览群书,博闻广识,才能做到知识渊博,才能成为大家。但是光做到博览、博闻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专攻、精通一门学问,做到专的程度。到底是先专后博,还是先博后专,例没必要争论谁先谁后,博和专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
古往今来,好多圣人、伟人,大家、大师,都不是单纯的博或专,都是博专兼备。大家都知道孔老夫子是儒家、教育家、至圣先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他得专。但是他还懂农业、懂司法、懂军事,当过农业部长、公安部长,有军事著作。达?芬奇才华绝伦,知识广博,他是世界著名画家,这是他得专,但是他还会设计飞机大炮、制造武器。他称得上多才多艺,不仅是著名画家,而且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博闻强识,多才多艺,他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伟大的书法家和诗人。说他们是博学家,因为他们精通多个领域;说他们是专门家,因为他们在自己精通的领域里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专家。他们既是博学家,又是专门家。“博而专”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二、学而思。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道出了学习的辩证法。学和思是读书学习不可偏废、不可或缺的两个方法。学和思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相互引深。我们之所以强调思,是因为思不仅可以引深原有知识,生发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较正先人已经固化了的知识。康熙帝质疑“囊莹”,钱钟书“摔镜验典”,都是在思考中发现了问题,才有了“验莹”、“摔镜”的举动,也才纠正了先人的误说、误传,也才产生了新的概念。否则将永远误解下去。“学而思”是读书的最佳方法。
三、知而行。知是认识、理论、道理、知识,行是实践。知和行是读书学习的两个重要的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环节。知和行是条件关系,知是行的条件,行是知的目的,知是出发点,行是落脚点。
读书要做到知行统一,行必先知,知必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真理指导实践,知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素质,推动工作。
要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读书学习,急用先学,学以致用,重要问题广泛学,突出问题深入学,在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知与行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读书中获得的知识、理论,指导、推动工作,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种矛盾、思想疑问又促进读书的深入。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促进读书质量和实践效果的双提高。“知而行”是读书的最终目的。
四、强而活。中国有个成语博闻强记,意在要求我们既要知识广博,又要牢牢记住。“死记硬背”常常被人们做贬义词使用,但对有些经典的东西,还必须要死记硬背,死记,记死,连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这样日积月累,记住的东西多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一旦碰上火花,便会生出新的东西,便会产生语言创新,甚至知识创新。李瑞环不但能背44000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而且还能背68万字的《简明哲学词典》,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领导能力。著名画家范增一生不知能背多少诗词歌赋,年近耄耋之年仍能熟背长篇赋《离骚》。
在强调牢记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要强调“活”,活学治用。对书本活学,学活;对知识活用、用活,使先人的知识不断更新、创新、推陈出新,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经验。“学活”在于多角度地去认识事物,更深一层地去理解事物,不拘泥于先人的结论。“活用”在于对知识的领会要广泛,理解要深刻,思维要宽广。比如有一个典故叫王戎卖李钻核,“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这个典故,我们既可用来讥讽某些人的“吝啬”,也可用来说明私心过分导致心理变态。还有一个尖茅草的故事,说的是非洲草原有种尖茅草,半年里只长一寸高,堪称“草中最矮”,人们几乎看不到它在生长。但半年后雨水到来的季节,三五天时间,便会由一寸蹿到一两米,成为“草中之王”。其实,尖茅草前半年长得并不慢,只是在往下生长,其根系可长到28米左右。营养和能量积蓄充足,后来居上就不奇怪了。这个典故既可用来说明打好扎实基础,也可用来说明苦练扎实内功,还可用来说明抓住机遇一举成功。“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这是大家熟知的一句名言。有个故事,把这句话简直用活了。有一个老者和一个美女在桌上吃饭,老者对美女产生了想法,于是敬美女一杯酒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女察觉到老者的动意,于是回敬一杯酒说:“醉酒之意不在翁”。老者明白了美女的心思,有些尴尬,但又不好直说,也不能表现出来,于是老者又敬一杯酒说:“醉酒之翁不在意”。一个含蓄地表达,一个委婉的拒绝,两个人在酒桌上打起了哑谜,这句话一字不增,一字不减,只是颠倒了一下位置,便把各自的心意表达清楚了。真可谓把这句话用活了。“强而活”是达到学习目的的最佳途径。
五、泛而精。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泛读不是让人们泛泛而读,粗枝大叶,泛读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广泛的知识;用较少的功夫,获得较多的学问。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有些重要的东西、系统的东西,还要精读、深读;读通、读懂、读透。只有精读,才能读出真谛,找到精髓。
反复读是精读的方法之一。《资治通鉴》是一本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的史实,全书294卷,300多万字,毛主席竟先后读了17遍,令人惊叹。
边读边点评、批注,是精读的又一种方法。毛主席读书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历史、哲学,都是随时记下自己的观点。一部二十四史书边、书天,密密麻麻全部记满了毛主席的批注、点评。
引深、开拓,触类旁通,又是一种精读的方法。为了读懂一本书,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可能要读十本、二十本与此相关的书籍。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首先研读了1500多本各类书籍,撰写了100多本笔记。对资本论的研究,可谓做到了精、透、深。“泛而精”是多读书、读好书的最佳措施。
六、恒与韧。恒指的是恒心、决心和刻苦、吃苦的精神,韧指的是毅力、韧性和不畏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这两方面都是读书可不或缺的毅力。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莹借光,孙康积雪映光,匡衡凿壁偷光,李密牛角挂书,祖逖闻鸡起舞,孔子韦编三绝。这都是反映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正是他们的刻苦读书,才成就了他们流芳千古,苏秦才由不被秦国任用而为被赵王封君授印,孔子才成为了“至圣先师”。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还有一个刻苦学习的故事,可能鲜为人知,说的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在读书时,担心自己睡着了,就用火炭烧自己的手掌,有点头悬梁锥刺股的意思。这些持之以恒的刻苦、吃苦精神,当前仍需我们继续发扬。
有了恒心和刻苦精神,还需有战胜困难的韧性和毅力,不能见硬就回,见困难就退。读书和其它事物一样,不可能没有一点困难,甚至读书遇到的困难比其它工作遇到的困难还要难,这就需要一种韧性、毅力和钻劲,发扬钉子精神和蚂蚁啃骨头精神。如果不敢知难而进,追根溯源,穷尽其由,那么就永远掌握不到知识的真谛,永远领略不了书中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有人说: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是死书;有了记性、悟性,没有韧性,读不动书。三性具备,韧性当头,堪称知识富翁。“恒与韧”是读书不可或缺的毅力。
七、勤与久。读书既要勤奋还要长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经常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木匠,一个是齐白石,一个是李瑞环。他们都成功地实现了华丽转身。齐白石由一个小木匠转身成为著名的大画家,李瑞环由一个普通木匠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勤奋”。齐白石常常是“牛角挂书牛背睡”,李瑞环小时候连上山砍柴都不忘读书。卖了柴换回米面用来糊口,可他却常常把买米面的钱买了书。砍柴累了就读几页书,当做休息了。
读书除勤奋以外,还要持之以恒,持之以久。不能一曝十寒,无冷忽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读,厌烦了就放,这样不会有好效果。知识、学问是积累的结果,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长期坚持必有好处。南京大学郑集先生一生读书不辍,直到110岁高龄谢世前,仍不忘读书,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江苏周有光教授,已106岁,仍在家中读书、上网、写文章,不但思维敏捷,而且思想前卫,前年又出版了新作《朝闻道集》,获大家们的好评。有人研究得出结果,说长期坚持读书的人长寿,还有人说,到老年仍坚持读书、写作的不得老年痴呆,看来读书不光增长知识,还有益健康。读书也是一种修炼,既是对思想的修炼,也是对身体的修炼。因此要坚持经常读,长期读。“勤与久”是读书不可少的精神。
八、集与散。读书应该有计划性,每天拿出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读书学习,这叫深读。有人喜欢晚上,也有人喜欢早上。久而久之形成学习规律,养成学习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专家说:一个人每天拿出四个小时认认真真地读书,坚持十年,他就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体会,一个人每天拿出一小时,坚持一年,甚至坚持100天,他就可以学会一门东西,如果每天拿出两个小时,坚持五年,我看基本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除每天有一段集中的时间读书外,还应该把平常零散的时间都利用起来,集腋成裘,积时成日,零散的时间不可小看,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的效果和作用不可小瞧。欧阳修提倡读书发扬三上精神,“马上、厕上、枕上”。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陈毅元帅随时把书带在身边,随时利用空隙时间读书,以直吃墨水。这都是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的好例证,他们都取得了比坐在教室里读书不逊的效果。三国著名学者董季直提倡读书抓住“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是他争分夺秒学习的习惯。毛主席睡的是一个特制的大床,除了一块容纳七尺之躯睡觉外,床上全部摆满了打开的书,他同时看几本书,并且随时随地的读,随时随地的查阅。就是外出视察工作,也要把这些书原封不动地搬到火车上,以便随时翻阅。毛主席把一生所有的空闲时间、零散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集与散”是读书不可丢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