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纺丝起源的传说之一

 闲之寻味 2015-02-02

纱本身的捻度会使纤维自然而紧密的抱合在一起,因而非常有利织造或针织。其中纱的捻度与纱的直径有关,测量的方式是由每一寸纱中有几转来决定,并以低、中或高来表示,通常捻度愈高即纱的转数越多的,表示纱的强度愈好。低捻纱常用来制造平滑,光泽或柔软无光的织物;反之,具皱折感或表面粗硬的织物则需要高捻纱来制造。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纺纱技术的演进过程。

1.双手搓捻。大多数天然纤维,例如羊毛、棉花等等,只有几寸长,所以必须先把它们搓成长纱,然后才能织布,最先采用这个办法的,大概是公元前9000年左右生活在米索不达米亚扎格洛斯山区的居民,因为他们是最先驯服绵羊的的民族。在此时,大概只须用双手搓捻,就可搓出原始的羊毛纱。后来,亚麻和棉花纤维也被用来制造纱线,使得织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2.手工纺纱杆及锭子。从公元前7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用燃杆(纺纱杆)和锭子纺纱。纺纱者一只手拿着上有纤维的捻杆,另一只手把纤维抽成一根松纱,绕在另一根棒或锭子顶端的凹槽里。锭子底下用扁平的石块或锭盘加重固定。纺纱者把锭子像陀螺那样旋转,锭子便把松纱燃紧成纱线,然后再把纱线绕在锭子上。此种方法沿用了几千年,所制造的一些纱线品质相当好。

3.纺车。纺车的出现对纺纱技术起了的重大的影响。一般认为纺车起源于中国,是由缫丝机演变而来。欧洲纺车的起源并不清楚,它们出现的年代较晚,最早记载纺车的年代约是在14世纪左右。15世纪,在撒克逊(如今东德一部分)出现了一种经过改进的纺车,燃杆装在机器上,轮子用脚踏板操纵,这种机器可以同时纺纱和绕线,纺纱者于是可以腾出双手,减轻劳动力。

4.中国纺车的演进 。中国最原始的纺织工具应为纺砖,它是由石片或陶片所作成的扁圆形的纺轮,中间有一短杆,利用物体回转的惯性,从事卷绕捻合纱线的工作。从出土的纺织品中,可以推断出春秋时期即已有纺车。秦汉时,手摇单锭纺车已广为使用。

宋代纺车的改良迈向突破性的发展,麻纺大纺车与水运大纺车的出现实际上已具备小型工厂的雏形。在纺织技术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纱、罗锦锻等织物的织造方法和提花工艺。棉织业也逐步发展。

同时由于棉织品在南宋跃升为织品的主流,为适应大量需求,只有发展更快速的纺棉纱机器才能解决问题。根据元陶宗仪所着《缀耕录》记载,宋末松江一地虽种植棉花,但因没有踏车、椎弓,只能用线弦与竹弧弹纺,效率极低。

元代元桢年间,流落涯州的黄道婆回到故乡后,有感于从事纺织妇女的辛劳,遂将其所学贡献,改良旧有的纺织机械成为一套集杆、弹、纺、织的生产工具。此外,她又创造三锭脚踏纺车,可同时纺三根纱。三纺车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机器纺车出现以前,即便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同时纺两根纱的人都非常不容易,三纺车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让产量增加,而且这远比欧洲的“珍妮机”还要早上500年。

清代出现的多锭纺纱车,将手工纺织机器的发展推向高峰,对手工纺纱业而言,多锭纺纱车已是提升效率最完备、最快的纺车了。

5.纺纱机械化。直到出现工业革命,市场急速成长,生产速度的需求增加后,才出现新的纺纱技术。从公元1738年至1779年的40年间,纺纱由手工生产转变成庞大的工业制造。

公元1737年保罗发明的罗拉式纺纱方法,成为往后许多发明的先驱。

公元1764年,哈格瑞佛斯发明杰尼纺纱机,这部机器可使16个锭子同时运作,此外它还可以依设定次序操作多个纱线。 随后,引用其它动力源的纺纱机相继出现

公元1769年,亚克赖特得钟表匠的协助,改良老式纺车,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最早的水力纺纱机使用的是马力带动,后来才引用水力。这件运用水力操作的机器,在纺织工业史上占有极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以前使用手工操作机器时,纺织工人可以在家操作机器,可是一旦使用动力后,工作者就无法离开动力源,因而被视为工厂制度的开端。历史上首批工厂的建立就是为了制造纺织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