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iny:“大自然最完美之处存在于她最细小的作品之中。”
克里西波斯说,美不在于个别元素,而在部分之间的和谐比例,在于一只手指和其他手指的比例,所有手指和整只手的比例,手与腕的比例,腕与前臂的比例,前臂与整只胳臂的比例,所有部分与所有其他部分的比例,如波里克利特斯的《正典》所示。
塞拉流斯《和谐的大宇宙(Harmonia macrocosmica)》1660) 诠释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宇宙观与天国的轨道上运行,它包括星座图和画像神话兽。瓷砖地图荷兰仿照
欧几里得(Euclid,拉丁文: Euclides / Eucleides
《拳击者像》 阿波罗尼奥斯 BC100
青铜雕像表现一个在激烈的拳击比赛中间坐下来休息片刻的拳击手,他是位久经拳击比赛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拳击手,形象显得疲劳,从动势和表情上看,他对自己能否取得胜利似乎缺乏信心,但显得仍十分关注赛事,他裸露全身坚实的肌肉,虽然力健,但已有力不从心之感。高度的写实技巧,隆起的肌肉都符合人体的解剖。
人文主义运动至文艺复兴之间,新柏拉图主义复起,达·芬奇研究并称颂柏拉图著作,誉之为理想模范。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绘画透视法》(De perspectiva pingendi),帕奇欧里(Luca Pacioli) 《神圣的比例》(De divina proporzione),丢勒(Dürer)《论人体之对称》(On the Symmetry of Human
Bodies),莫不祖述柏拉图。帕奇欧里讨论的神圣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即AB之中──取定一个分界点──AB与AC之比,等于AC与CB之比。
均衡(Balanced)
比例(ratio)
和谐(Harmony)
BC175-150 《拉奥孔(Laocoon)》 1506年发现,见者莫不惊异神迷。充满戏剧动作的一个片断显出平衡与沉静。表现此一状态,没有使用繁纹缛饰。
温克尔曼 《古代艺术史》,I.1767
“最后,希腊杰作的主要特征是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姿势、神情皆然。犹如海面无论何其波涛汹涌,海水深处依然平静,希腊人像无论内心如何激情动荡,都永远流露一种伟大而均衡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在最残忍的折磨之下,不只跃然于拉奥孔脸上而已。他的痛苦显现于他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筋腱,而且不必费心考虑他的脸或其他部分,单看那扭曲紧缩的腹部即可见得,使我们感同身受。这痛苦,我说,完全不是靠脸上之愤,也不是靠姿势之痛来传达。这个拉奥孔没有像维吉尔诗里那样惧怖狂叫:他的嘴形无法那样叫;如萨多里托所说,从那里浮现出来的,只有痛楚而压抑的太息。肉体的痛苦与精神的伟大均匀分布于整个身体,似乎在维持彼此的平衡。拉奥孔在受苦,不过,是像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费洛提特斯那样受苦:他所受的折磨点燃我们的心,我们但愿自己也能像这个崇高的人这样承受痛苦。”
罗马人仿.卡比多里尼的维纳斯(Capitoline Venus) 200.BC
睡眠中的半神人
“现象不过是对不可见之物的一瞥”(Opsis tōn adēlōn ta phainomena)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现象学(phainomenology)德文“Phaenomenologie”分析成“Phaenomen”和“Logos”两个组成部分,phanomen”的被动分词是“phainomena” 希腊文本义“自己让人看见,显示自己,让自己见到天日,照亮”。
赫拉克利特.从语言中剥离出 logos 是来自于动词“言说”(legein)
藍貝特(Lambert)《新工具》1764)首先使用“現象學(phainomenology)”一詞。
323-BC1 罗马征服前叫大希腊化时代,从尼罗河、叙利亚以迄希腊、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有相当同质性的文化。
343 跟随柏拉图20年马其顿御医,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应马其顿王菲利普之请,担任其子 Alexander 的教师达3年之久。
亚历山大老师.幕僚.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 “如果 theology(λσγos、真理)是处在我们只是偶然才能处于那种美好的境地,这就让我们不由地惊奇;如果 theology(λσγos、真理)处在比我们更好的境地,这就要让我们不由地惊奇。”《形而上学(metaphysics)》12.1072b
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φιλοσοφο,拉丁:philosophia = philein(爱)+ sophia(智慧)日本人翻译成哲学。
th1 亚里士多德学派希腊罗德岛(island of Rhodes)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收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辩谬篇》,编辑在“泛(生长)物理(physics)之后(meta)” = “meta-physics”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地人)。”道不已形分。
+“什么存在?”
一切存在,存在是最一般的属性。
+“那你能拿出个‘一个一般的存在?’”
“神圣神(theology)的神圣事物(theion)“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
人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有些神经兮兮,即是想知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ti to on he on)”!好奇 Being 背后的 Be-ing, Being as Be-ing 就是 λσγos(真理、theology),人在寻求真理(λσγos、theology)的过程中就分有了 theology(λσγos、真理),因为 λσγos(真理、theology)是 theology.认识的最高境界,人类所能达到的此一级别的境界希腊语 就是“心理学”(英文:psychology,希腊词源:灵魂(psyche))测量的“智力(Nous)”。
“自足的沉思生活”。《伦理学》(卷十:7)我们看到哲学王的 Nous(理智)自足表情总是在观察与沉思 λσγos — 渴望“神圣神”— 追问真理。
“有一门知识,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由于它自己的本性而属于它的性质。这门知识不同于任何所谓的特殊知识,因为这些其他的知识中没有一门是一般地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第一原因(不动的动者(un-moved mover))。”《形而上学(metaphysics)》1003a 21-32)
沉思:物理、数学、“存在之为存在?”有别与实践、技艺。
physics 存在(Being)“四因”(four causes):
质料因(material causes)
形式因(form causes)
一切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典型形式,使每个物体独特地是其所是的“形式(Form)”,不是柏拉图.的 ετδοζ,τδεα.存在与这个鲜活世界之外。
form 的原文是eidos,出自动词“看”(eidein)。从“看”到“看到的对象(外形)”,再到灵魂之眼所看到的内在形状,这是柏拉图类推出他的“形相”或“相”(旧译“理念”)的基本思路。
动力因(motive causes)何数训练体验到的抽象的思维能动性。
目的因(purpose causes)有啥用?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1、同一律
2、矛盾律
3、排中律
完全归纳法
演绎三段论
on是希腊文einai(是)这一动词的分词现在时中性单数第一格与第四格。在希腊
文中,分词、形容词、不定式带上冠词即可成名词形式。故系词的不定式 einai 与分词 on 带上冠词 to ,就从系词或等同关系的作用上转变成形而上学意义了。但中文没有分
词,on 在中文里便有了“有”、“存在”、“是”三种主要译法,同样的混乱也出现
在与on 同义的 einai 上。
希腊文:“不定式” einai = on
英 文:“不定式” to be = being
是其所是(Being as Be-ing)。
《正位篇(Topica》1:9
范畴的原文是kategorein(动词)或kategoria(名词),原意是“指控”。亚里士多德将它用到逻辑文本中,常说“kategorein ti katatinos”即assert something of something(述说某物于某物)。这里仍有少许“指控”的痕迹,但已成为一个逻辑或语法的术语了,亚里士多德把这词和legein((说,say)通用。英词中译作 category,但更多是译作 predicable 或 predication(谓项)。B kategorein A,B即是A的谓项,而A是被述说的东西,是主体(kategoroumenon)。亚里士多德:“句子是由单个词合成,这种非合成的单项表述有十个
1、ousia、质、量、联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被动……。
2、ti esti(是什么)= what is(什么是)、质、量、联系、地点、时间、姿势、状态、主动、被动……。
多少?— 量,怎样?— 质,以及何时、何地等,将疑问代词独立即成范畴;有的来自语法结构,如主动、被动。但总的说,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演绎方式。亚里士多德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范畴是十个。故对于范畴数目不必过于认真。
ti esti(是什么)= what is(什么是)
B kategorein(动词,或kategoria‘名词’) A
B即是A的谓项,而A是被述说的东西,是主体(kategoroumenon)
ti esti what is
这是白色(质) 什么是白色
这是三尺长(量) 什么是三尺长
这是人(ousia) 什么是人
苏格拉底是人
人是理性的动物
苏格拉底是理性动物
苏格拉底is白的 ×
苏格拉底有(have)白的特征√
白是一种颜色×
苏格拉底是一种颜色×
具体的羊“瞬息即逝”烤全羊,但是存在一个羊的典型 Form + 部分地由羊肉身构造 + 羊的目的,即羊是用来干什么的构成。
356.7.22 佩拉,菲利浦和自称祖先为阿喀琉斯的伊派拉斯公主奥林匹亚斯(Olympias)有了长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356BC-323)316年安提帕特的儿子卡山德成为摄政王,卡山德宣判奥林匹亚斯死罪,并不准以基督教仪式入葬。
359 辅佐小侄子摄政王24岁菲利浦自立为王(King Philip II)。
《雅典学院》 拉斐尔·桑蒂( Raphael Santi,1483-1520) 1508
拉斐尔被召唤到罗马,在罗马使拉斐尔一举成名的是梵蒂冈宫的壁画群。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学者和哲学家聚集一堂,柏拉图(左)、亚里斯多德(右)为中心。
亚里士多德:“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枢纽在旋转,这个枢纽就是闲暇时候的反思。在闲暇中,人才能真正体会存在的本质。所以,一方面,我忙故我在;另一方面,我闲故我真正在。”
“闲暇”( shule )派生出西文“学校”
亚里士多德.喜欢与柏拉图辩难,因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说。他修正柏拉图本体与现象分离的说法,认为形体或理念跟物质是不可分的,不认为物质仅为形体或理念的反映。他认为宇宙万物都在永续变化的历程中,不过有一个最后、最高、最先的动因,即“不动的动者”,此为一神论的神学观,也是因果律的终极原因。
20岁的诗人.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对话”后,烧掉了所有以前写的诗篇,从此一生批判诗歌、音乐、戏剧、绘画,柏拉图:“画布上的牛,比个别具体的牛更真‘普遍的相’。”
看到一头牛,艺术就是将那头牛画在画布上,但是,就算是正在的牛也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处在生灭变化的感官界之中,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牛,不能单只看这一头个别具体的牛,应该去认识它的理型,认识了牛的理型,你就是了解这头牛的‘真’。因此,连个别个体的牛都不是真实的,又何况画布上的牛呢?《荷马史诗》把现实世界所应掌握的理型侧面给省略掉了。
“我爱我师,跟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悲剧让内心之情绪,怜悯与恐惧得以宣泄。”
1. 在伦理方面,认为人要用理性控制情欲,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如勇气是恐惧与信心的不走极端。
2. 在政治方面,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国家或政府是促进人类福祉的最高制度或组织,最好的政体不是君主政体,也不是贵族政体, 按照执政人数:君主、贵族、共和政府;执政者私利:僭主、寡头、平民政府。最好的政体不是君主政体,也不是贵族政体,也不是民主政体,而是一种介于寡头和民主的国社体制。另外,他在方法论上也有很大的贡献,这主要见于他的逻辑著作《工具论》(Organon),他发展出三段论法,一种包括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的逻辑论证,也就是演绎法。
3. 在形上学方面,认为有理念或形体的世界和感官的世界,例如“桌子”,可以用来表示不同形状或功能的桌子,此因很多东西有其共同的特征,而可以使用共同的名称。此种共同的特征便是“理念”或“形体”。在政治哲学方面,他有《理想国》(此为《对话录》中的一篇),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有三个阶层,第一个阶层是以理智为导向的人,喜欢沉思和追求知识,可以做哲学家而只有哲学家可以为帝王;第二个阶层是以情意为导向的人,血气方刚和追求光荣,可以做军人或国家守卫者;第三个阶层是以欲望为导向的人,可以做商人、农民或工匠。还有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此见《对话录·讨论篇》(Symposium),他认为对生理体能的美的爱是不可靠的,灵魂的美才最值得珍惜。
361 埃及设宴款上斯巴达王伊爵西雷尔王夺门而出,因为埃及往后头上配戴注满香料油脂的圆锥体,温暖的夜晚会使香脂融化。
362 伊帕密浓达与斯巴达‘曼提尼亚战役’死。
368 腓力为人质一直生活在底比斯开始参战,受伊帕密浓达影响以为自己是希腊人,关心他的军队,远甚于他的家庭。
370 伊帕密浓达进军伯罗奔尼撒建立反斯巴达同盟。随后,伊帕密浓达建立海军,争霸。
伯利克里死后,纨绔子弟亚西比德(Alcibiades)鼓动人民去攻打西西里,拓展雅典的霸权,出征不久,国内的反对派就以广场上赫耳墨斯像被人为破坏为由,追究他的责任,下令他回国受审,亚西比德于是抛下舰队,投奔敌国斯巴达,导致雅典舰队在西西里被全歼,元气大伤,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Hippocrates Refusing Gift from Alexander》特里奥松(Anne-Louis Girodet 1767-1824) 1792-1816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77BC.)
[誓言(The Oath of Hippocrates)]
“仰赖医神阿波罗·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诺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