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一号文件出炉,浙商能从中找到什么商机?

 慈溪全媒体 2015-02-02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昨日(2月1日)出炉。这份连续第十二年聚焦“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再次揭示中国高层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用意。同时,也被业界视为官方狠抓“三农”工作的“动员令”和“风向标”。


  这份文件到底说了什么?浙商又能从中看到什么机会呢?


新常态下的中央一号文件的颠覆了什么?


  在去年中国GDP增速出现20余年新低,宏观经济“换挡”进入新常态的时候,多位专家表示,农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针对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号文件将“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列为五项主要任务的第一项。


  为什么如此重视调整和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表示,自2004年以来的前11个一号文件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基本围绕两个核心内容:一是保障粮食生产;二是保证农民收入。为了实现上述两方面的目标,每年的一号文件几乎都包含两项贯穿始终的基本政策——农业补贴和价格保护。


  这两项政策促成了过去十余年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十一连增”,但也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两项基本政策都面临颠覆性的调整。


  例如价格保护,孔祥智解释说,就是政府对棉花、大豆、糖等农产品长期实施的临时收储政策。每年政府在上述产品产量最大、价格下滑时进行收储,后成为一项固定化的例行动作。“这也导致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孔祥智说。


  此外,包括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在内的农业补贴,原是为促产业发展,但却因为实际操作难度大,而沦为与承包地面积直接相关的收入补贴。“无论承包地种不种,种什么都能拿到补贴,一方面推高土地流转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无法起到鼓励种粮积极性的目的”。


  两项基本政策开始出现与新环境“水土不服”的问题,政策的转变也就势在必行了。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也认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贯穿今年一号文件的始终,是最大的创新点。


  “从2004年开始,每年的一号文件是一脉相承的,但又根据每年的新挑战,提出一些创新点”。在程国强看来,今年农业领域的新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降速换挡之时,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动因发生变化。如何保持农业持续增长,挖掘新增长点亟待解决。


  二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保护。一边国内农产品价格显著高于国际水平,农产品价格上升遭遇天花板;一边,WTO将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等视为“黄箱补贴”,要求削减,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额也面临天花板,于是在目前不断上升的农业成本和两个“天花板”的夹击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如何保护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三是资源环境红灯均已亮起。无论是水资源、耕地资源的匮乏还是化肥、农药的污染,都在如何保证农产品有效供应和质量安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村劳动力弱质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均亟待解决。


  在四大新问题浮现之时,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程国强认为,高层不遗余力地强调转变和调整,实际上就是也是希望引入倒逼机制,使农业能够提质增效、节本降耗。


浙商期待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更加完善


  “相比以往,今年一号文件对形势的分析更加清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三农”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解读得更到位。特别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非常有亮点。”浙江省政府咨委会学术委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亭分析说。


  但刘亭同时也表示:“看完全部的内容,感觉文件仍然还存在‘十全大补’的问题,农村改革创新的实质性突破口到底在哪里?仍然眉目不清。”


  刘亭认为,当下“三农”的形势越来越紧迫了,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水平,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出现了大量“空心村”和撂荒田,等等,……农业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释放生产力。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土地制度。针对农地使用权入市流转,刘亭认为政府还是过于谨慎,思想还应该再解放一些。“优化农地的资源配置,激活农地的要素动能,切实提升农业新主体的素质,搞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不要总是羞羞答答、修修补补。我们可以借鉴城镇土地有偿使用的改革经验,推进农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把农地最活跃的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等从原先‘铁板一块’的集体产权中剥离出来,让其更加市场化地进行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政府在坚持这一根本取向之下全力以赴搞好制度供给和规范管理即可。”


  刘亭还指出,目前国内种粮大户、农场主以及社会资本投资的农业企业,很多处在经营的“不确定状态”,缺乏有效的法治保障。农业往往是长线投资、长期收益,如果订立的合同契约得不到可靠保障,很多发展现代农业的美好愿望都会在实践中最终落空。


  这一点也得到了杭州古农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陶青云的共鸣。“由于缺乏合同保护和企业投资产权保障,很多企业就算看好农业也不敢投资,尤其在大型基础项目上更是如此。”陶青云说。


  陶青云同时认为,十几年来,国家对农业现代化企业化大方向没有变,鼓励规模家庭农场发展和高等教育年轻人留在农村等政策,对企业来说也是利好消息。


  “政府应该改变管理方式,市场的是事儿让市场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方面,陶青云建议政府多关注软件和硬件的基础建设。“比如,对于刚起步的农产品企业来说,产品检测实验室的投资起码需要300-500万元,但不是时时需要用到,国家目前有很多科研所,是否可以考虑对企业开放,或者以校企共建的方式运作。还有,传统作坊是农业产业链延生的一个重要形式,如豆腐作坊,不能说不安全就设置障碍,政府应该学会怎么有效管控,在抓食品安全的同时,简化程序。”



  █浙商杂志全媒体记者 徐俏俏 综合、“新华视点”公众微信等相关内容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