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已經消逝的老上海影戲院【圖文】

 還舊樓主. 2015-02-02

 
     一、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在虹口与闸北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小马路,叫罗浮路。而在罗浮路、东新民路丁字路口矗立了一幢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过去曾是有名的百星大戏院(Pantheon),地址是福生路27号(今罗浮路)。

     百星大戏院由俭德储蓄会(中央俭德会,馥记营造厂承建)内的演讲厅改建。此前这里曾建立过昆曲团,后经三阳公司改建为影戏院。占地面积1110平方米,建筑面积6610平方米,坐东朝西,大楼略呈新古典主义风格。西立面入口两侧顶端方座为平拱门头,有小装饰。南立面两层置巨型弧拱窗,三层四层为平拱窗,其中三层挑出外阳台,有一对牛腿支撑,几何形铸铁栏护。1926109日启幕,首映法国宫闱巨片《风流皇子》。

百星: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百星大戏院旧址

百星: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虹口百星大戏院位置老地图截图
 
      放映有声片 轰动上海滩
 
上海早期影院一般都经历从无声到腊盘(即唱片)配音,再到片上发音(即边片发音)的过程。由片上发音的有声电影,始映于百星大戏院。
 
192612月,百星大戏院从美国输入特福莱(Deforest)《司密克三弦琴独奏》、《美总统柯立芝在白宫的演说》、《包婉儿女士球舞》等17部短片,16日先在新中央大戏院(原维多利亚影戏院)试映,18日至23日在百星大戏院正式公映,这是边片发音的有声电影在中国首次放映,一时轰动沪上。

为吸引观众,影院不仅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并以“金奖壹仟元悬赏捉假”为号召,还把放映机、影片、扩音器材陈列出来,让观众参观,有放映技师在旁解释边片发音的原理。每天下午3时、5时半、915分放映三场,票价白天8角到12角,晚上1元到16角。按当时物价计,这票价也是相当昂贵的,但因是独家放映,且为沪上首次有声片公映,观众仍络绎不绝。

当年,海上文化名人也是百星大戏院的常客。如郁达夫曾在一则日记中写到:“192727日,走进了宝山路,就折入一条狭巷,寻到百星大戏院Pantheon theatre去看电影。影片名Hele of Troy,是德国人导演的。”住在虹口且喜爱看电影的鲁迅也常去“百星”,他曾在日记中写道:“1929725日晴,热……夜同柔石、真吾,方仁及广平往百星大戏院看卓别林主演《嘉尔曼》电影,在北冰洋冰店饮刨冰而归。”
 
百星: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虹口百星大戏院开幕广告
 
百星: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虹口百星大戏院放映特福莱有声电影时刊登的广告
 
上演歌舞剧欲求一票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影戏院大多电影、戏剧、歌舞兼营,百星大戏院也不例外。1927年百星大戏院由月明公司接办,重新开幕,戏院边放电影,边邀中华歌舞专修学校来演出。

1927714日,由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假座百星大戏院首次进行公演,一鸣惊人,轰动全市。同月23日至26日又加演4场,27日至28日再续演两天,可谓一票难求。首演节目中有《可怜的秋香》、《因为你》、《总理纪念歌》、《抵抗》、《三蝴蝶》、《月明之夜》、《葡萄仙子》、《麻雀与小孩》、《最后的胜利》等儿童歌舞曲、剧,还有开中国流行歌曲之先的《毛毛雨》、《落花流水》、《人面桃花》、《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此次公演广受舆论界好评。继而,京沪等地剧院纷纷发出邀演函,所到之处,颇受欢迎。之后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又应邀赴南洋各地近一年巡演。

百星大戏院还请黎明晖领衔的中华歌舞团,演出由黎锦晖编剧、黎明导演的最新歌舞剧《青春的快乐》、《七姐妹游花园》、《新婚之夜》、《神仙妹妹》等,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

为扩展业务,院方又将俭德会六楼屋面精心布置为沪北首家屋顶花园影戏场,于192878日正式开幕
 
 百星: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虹口百星大戏院放映苏联影片【国魂】首映日申报上巨幅广告
 
      首映苏联片 天天做广告

       上世纪20年代末,百星大戏院的放映和演出业务由鼎盛急转衰落。19298月明月公司经营戏院期满,由信诚公司订约承租,于同年97日正式开幕。院主为扭转戏院颓势,推行多项改革措施,如票价一律4角,晚上报告翌日新闻,设书报阅览室、借伞处、临时诊所和留言牌等。但收效不大。19307月戏院再次易主,由合益公司接办,9月还邀请魔术大师张慧冲演出大型魔术。

19314411日,戏院上映普多夫金导演的《成吉思汗的后代》,这是自国民党政府破坏中苏关系以后,在中国公开放映的第一部苏联影片。

百星大戏院为放映此片做足了广告宣传:首先,放映前就在《申报》上预告;其次,放映当天在《申报》用整版篇幅刊登巨幅广告;最后,在放映期间每天做广告不间断。当时由于受到租界当局的阻挠,影片只得在地处华界的“百星”与观众见面。而“百星”虽处华界,却毗邻公共租界,故放映此片后反响甚大。应观众要求,戏院于同月26日、27日加映二天,先后放映10天,共32场,观众超出3万人次。“百星”的经营也有了起色。  

但好景不长,19319月起,戏院又一次进行内部停业改组,并易名明珠大戏院,于111日正式开幕,除继续放映电影外,一度成为粤剧演出的重要场地之一,尚勉强维持营业。

百星:小马路上的大戏院
1980年代,虹口百星大戏院旧址永生金笔厂大楼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戏院被日军占领而歇业。从此,百星大戏院在上海滩上销声匿迹。抗战胜利后,戏院大楼由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接收,改作社址。19507月永生金笔厂(1987年更名永生,其前身为国营新华金笔厂)迁此。20031216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百星大戏院旧址为虹口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二、名震沪西的共和大戏院

共和大戏院又名沪西共舞台,位于劳勃生路(今长寿路)427号,由业主吴某创设,设施极为简陋,于1931年开幕。戏院位于越界筑路地段,中国政府与租界工部局分而治之。说起“共和”二字,当年还是很时尚的,北洋政府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当年以“共和”为名的文娱场所也不少,戏院就有几家,如南市共和大戏院,大世界内还有个共和厅。

名震沪西的共和大戏院
 
名震沪西的共和大戏院

      召开反日大会遭查禁

戏院所处的沪西地区有多家棉纺织工厂,是产业工人集居的地区,也是中共地下组织经常活动的地方。开业不久,这家小戏院里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共舞台事件”。

193255,中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江苏省委根据中央指示,为进一步扩大和统一全省反帝大同盟,推动抗日救国运动,并为“八一”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全国反帝大同盟作准备,决定717日由上海反帝大同盟、江苏省民众援助东北义勇军反对上海停战联合会(民联),以“江苏省民众反帝抗日援助东北义勇军联合会”的名义,商借共和戏院演剧筹募捐款,并由戏院老板郑福珍向国民党第六区公安局备案,实为召开各反日团体代表大会。

717清晨,大会工作人员提前来到会场布置,民联青年部长温济泽和曹仁飚带来大批文件和宣传品到达会场,发现情况异常,遂向大会主持人建议不能开会。但是,大会主持人不仅主张继续开会,而且派学生代表刘志超等3人去附近国民党公安局交涉,结果被扣留。8时左右,100多位代表按规定的“秘密口号”进入会场。9时许,大批警察、特务包围戏院,除少数代表从后院翻墙脱逃之外,共有94人(其中大会代表88名)被捕,先被押送至上海市公安局审讯;同月21日下午4时,除戏院老板郑福珍及该院茶房等几人交保外,其余88人解送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30日又移送至南京。事发后,次日(18日)《申报》作了较大篇幅的新闻报道,之后又连续追踪报道事态。“共舞台事件轰动上海滩。

729,由于李逢春叛变,萧万才、章尘仙等7人被捕。927日,江苏高等法院作出判决,其中萧万才、柳日均等13人被处以死刑,101日清晨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70人被判有期徒刑,仅9人交保释放;3人叛变投敌。

事件发生后,戏院被查封,暂停营业。

名震沪西的共和大戏院

邀请筱文艳演江淮戏

沪西是江北人聚集居住的所在地。江北籍包括皖北人,但主体为苏北人,而苏北人中又以里下河地区的人居多。他们到上海讨生活,大多成为纺织女工、码头工人、黄包车夫、清洁工、女佣等等。这么多生活于底层的苏北人,必然会对娱乐活动产生需求。而从他们的收入和欣赏习惯来说,最对胃口的还是家乡的“江淮戏”。

1935年共和戏院改建,更名为高升大戏院,演出厅为7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简易平房。戏院虽不豪华,但地处纺织女工集居的沪西劳勃生路一带,有众多的江淮戏迷,是演江淮戏的理想场所。
 
1939年,戏院老板向在上海走红的淮剧名伶筱文艳发出邀约,而筱文艳等人为了剧种的发展,也想在沪西有个固定的演出场所,双方一拍即合。同年底,筱文艳与何叫天等在高升大戏院演出连台本戏《七世姻缘》中的《梁祝哀史》时,与琴师高小毛、鼓师王士广合作,发明了一种后来被称为“自由调”的曲调,逐渐形成了她自己的唱腔艺术。从此,“江北梅兰芳”的美誉在观众中不胫而走

名震沪西的共和大戏院

     “老燎原”变身“新燎原”

1948年,高升大戏院改名为大都会电影院,开始放映电影。1964年扩建改造,座位从594个增加到684个,后改名为燎原电影院(简称“老燎原”)。

燎原电影院地方太小,设施落后,没有大堂。为满足周边居民的娱乐需求,19829月,影院投资215万元,在长寿路600号近胶州路口处易地兴建新燎原电影院,由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市建五公司施工。19849月竣工,同年111日开业。新影院为1幢扇形钢筋混凝土结构、茶色玻璃面墙体的3层楼房。坊间曾有传言,“新燎原”第一个采用了茶色玻璃,因擦得太亮,有游客一头撞去以致头破血流。放映厅内配有“道尔贝”系统立体声音响等先进设备。楼上、楼下共有软席座椅1345个。一、二层楼均设有宽敞舒适的观众休息厅。底层设有喷水池、小卖部,二楼有音乐茶室及舞厅(后改为袖珍电影厅)。影院前辟有600平方米的绿化园地及停车场。

“新燎原”开张后,前来观影者络绎不绝,票价也从5角涨到1元不等,白天可放七八场电影。有新片上映,片厂往往选择这个新式电影院作为首映。许多电影明星都来过“新燎原”,如巩俐、刘晓庆、古月、刘德华等。当年电影《芙蓉镇》公映时,曾引得长寿路、胶州路口人山人海。

19884月,新燎原电影院在全市最早开办通宵电影,被誉为上海的“不夜城”。与大光明电影院周末通宵场不同,新燎原竟然开设了天天通宵场,夜夜火爆,为青年男女创造了一个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19886月,经理卜位中出席全国超百万影院经理座谈会,成为上海影院六强之一。可是,1990年以后,卡拉OKVCD风靡起来,且很快成为年轻人的娱乐主菜单,尽管199012月新燎原又在楼顶添建上海首家360度环幕电影厅,但已无法遏制电影市场的颓势。1994年,因长寿路拓宽工程,燎原电影院按计划被拆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闹中取静的杜美大戏院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位于东湖路9号的东湖电影院
 
 孤岛娱乐舒适之宫
 
1899年法租界第二次扩界,1902年越界修筑了一条长474米的小路,由当时法属越南总督杜美(Doumer)而得名杜美路(Route Doumer,今东湖路)。1908年,杜美路9号建有一座医院及药材仓库,后改建成溜冰场和夜公园。上世纪20年代,这座花园住宅由犹太人加登(S.Gatton)入住。许步曾先生在《爱因斯坦的两度访沪》一文中写道:“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在工部局礼堂作了相对论讲演。同日下午, 他还出席了上海犹太宗教公会的招待会……招待会由犹太人加登(S.Gatton)夫妇为东道主,在杜美路9号他们宏伟的住宅举行。上海犹太人社区的名流大都出席了招待会。
 
1939年,加登夫妇私宅再次易手,由德籍犹太人K·冈勃和H·科恩盘下并改建成影院,初名杜美大戏院,占地2913.35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同年64日影院开幕,首映美国派拉蒙巨片《欲望》。影院地处法租界,相对“国泰、“巴黎来说,“杜美”闹中取静,隔壁的格罗希路(Route de Grouchy,今延庆路4弄、18弄)弄堂里厢当年住着不少白俄侨民,故影院的观众除少数洋行买办、银行高级职员等华人外,大多是白俄侨民。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大批白俄贵族被迫离乡来到中国寻找生机,他们在上海觅得生存空间,并在自家人开的影院娱乐消遣,过上了舒适滋润的日子。故而当年有人戏称杜美大戏院为“白俄侨民俱乐部”。杜美大戏院在开业广告写道:“开沪上电影经济之路,为孤岛娱乐舒适之宫。以二轮票价看第一流名片,凡属新片本院第一家放映。”影院低调开幕,走的却是小众高端路线。杜美大戏院早期(1939-1941年)以放映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和英国鹰狮影片公司的影片为主,不放映国产片。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1939年6月4日《申报》第21版杜美大戏院开幕广告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1939年7月《申报》杜美大戏院放映苏联影片《农夫曲》广告

     战后放映美国影片
 
经原东湖电影院经理张利人先生介绍,笔者采访了原杜美老职工金国良先生。金国良于19447月经人介绍进入杜美大戏院,直到1994年离开东湖电影院,与这座影院结缘长达半个世纪。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说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绝,一连串老上海的电影公司和影片名,将笔者带进了“杜美”的黄金时代。

 1944年,13岁的金国良进入杜美大戏院工作。那时正处汪伪统治时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场电影,即下午2点半、5点1刻、8点半。“杜美”不加入“华影”,特立独行,以放映苏联影片(原版片)为主,其中有不少苏联革命影片,如《夏伯阳》、《农夫》等,在当时左翼文艺圈内影响很大,交大一些师生将“杜美”作为接受进步思想场所,时常赶来观摩革命影片,还在影院内散发传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杜美”立马插上苏联国旗,以示庆贺。抗战胜利后,“杜美”又恢复放映美国影片。当时,“杜美”没有译意风,放原版片靠打灯片显示出中文字来给观看。        

 金国良在“杜美”从拉门“小郎”(boy)做起,到了十六七岁开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经常去虎丘路光陆大楼(华纳兄弟、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设在楼内)或河南路桥堍河滨大楼(米高梅、哥伦比亚、联美、环球等公司)取片。专职跑片(送片)是后来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员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板与影片公司签合约,按票房分成。

 1948年之后,影院开始施行跑片。金国良记得当年放电影《出水芙蓉》(米高梅)时,“杜美”跟静安寺路上的“大华”(新华电影院前身)之间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贝紧张的影片,为满足观众先睹为快而与其他影院跑片。

 金国良回忆道,过去没有早场电影的,每天放一部电影,即便有早场,也是动画片。建国后才开始做早场电影。一般一天做三场,下午2点半开始,做到晚上8点左右。那时他每天午饭后从南市大兴街家里出门,先走到八仙桥,乘法商1路有轨电车(1908年开通,1948年后改6路,十六铺至福开森路,今26路无轨电车)到霞飞路华龙路站下车,随后走到杜美路上班。

“每天上班蛮开心,像在屋里厢一样”,讲起“杜美”,金国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恋那段黄金岁月。过去,电影院内很少有衣帽间,杜美大戏院专辟一小房间做衣帽间,方便观众寄放衣物。“杜美”老板待人接物相当人性化,对员工也很客气,进出遇上都会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样。老板给员工的薪酬也不低,一个月发2次工资,工资法币90多块,高的106块,当时一两黄金也不过90元出头点;通常一天只做三场电影,有时加场,老板每场加发5角钱报酬,霞飞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罗宋大菜不过1块钱。遇上夏天高温天(那时摄氏33度就算高温了),老板还会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块牛排犒劳员工。“碰到搿种老板,侬还会偷懒伐!”

 讲起老板来,金国良充满了感恩之情。当时“杜美”的中国员工有十几个人,还有6个白俄小女孩做领票(领位员,帮助客人找到座位),中国人做售票、检票、放映、清洁等。“杜美”老板冈勃很念旧,1948年离开上海后,于1981年再次来到上海,通过中旅社找到原“杜美”老职工,并在下榻的宾馆宴请大家。后来老板过世了,老板娘也来过一次,与“杜美”老职工叙旧,临走还送每位红包300美元,聊表心意。讲到这里,金老稍稍有点激动:“与老板、老板娘合影照片,我还珍藏在家。”金国良以前一直收集电影说明书以及海报,到了“文革”中生怕抄家,无奈将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影片说明书和海报统统毁掉了。真是可惜!

 1948年,犹太人冈勃将“杜美”作价转手白俄奥大力克(顺昌路90号亚蒙大戏院,后来改名“大同”,也是他开的)经营,后来又由白俄皮尔泼(又译皮白尔)接盘经营,直至1953年。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1947年夏,金国良在杜美大戏院花园内,背景为影院大门口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1981年夏,原杜美大戏院老板冈勃回上海与东湖电影院老职工合影。左起:沈立甫、黄伯华、冈勃、陈家森、金国良

国内首创立体电影 

1953年,杜美大戏院外籍老板离开上海,影院由职工维持了将近一年,1954年71日,由市文化局接管,并改名东湖电影院,仍为专业电影院。1960年,经市电影公司批准进行大修,改建放映室,设置立体电影银幕。同年34日,东湖电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立体电影院。改建之初,影院因没有可供放映的立体故事片,上海电影系统就开始科研攻关,先试制了几部彩色纪录片《青春的旋律》、《欢乐的童年》、《黄浦江畔》、《漓江山水》,供“东湖”首映,并引起了轰动。

 金国良记得,当年为了顺利放映立体宽银幕电影,市电影局分管副局长蔡贲等在东湖电影院蹲点指挥,一批专家到场,换银幕、配立体眼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放映设备不是进口的,是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电影机械厂研发自制的。宽银幕用的变形镜头玻璃,也是上海工业玻璃六厂攻关搞出来的。天马厂摄影师查祥康担任《魔术师的奇遇》摄影,在放映这部立体故事片之前,也来到东湖电影院与研发变形镜头的师傅一起攻关。

1962年7月1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在东湖电影院隆重献映。影片由著名导演桑弧执导,著名喜剧演员陈强、韩非、孙景璐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魔术师陆幻奇解放前后在上海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国影坛的三大喜剧明星的精彩表演令人叫绝,而立体电影的技术将喜剧效果渲染得淋漓尽致。

影片上映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上海市民闻讯纷纷涌向“东湖”,挤满了原本人迹稀少幽静安宁的东湖路,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从淮海路口到另一头的四岔路口(新乐路、延庆路、长乐路、富民路),天天人山人海。其盛况绝不亚于2010年初的3D大片《阿凡达》。

看过《魔术师的奇遇》的老上海观众晓得,一场电影近一个小时,却要分两次放映,中间需换片,因为当时东湖立体电影院只有一台立体放映机,而拷贝盘容量有限,只好分两盘放映,于是中场稍作休息,换片后继续放映后半段。这部影片连续放映了4年,为中国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影片(这一纪录后被1980年上映的《庐山恋》打破),直到“文革”爆发才停映。

 1962年东湖电影院还举办过法国电影周,放映《塔曼果》,陈云、邓颖超、柯庆施、曹荻秋等领导曾前来观看。

 1966年“文革”开始后,8月里的一天,一帮红卫兵来到东湖电影院,二话不说,用纸将“湖”贴掉,写成“风”字,即易名东风电影院,直至1972年1月12日恢复原名“东湖”。遗憾的是当时没用相机拍下这一幕。“文革”期间,上海影院以放映八个样板戏为主,“东湖”也不例外。

“文革”过后,文化娱乐领域逐渐复苏,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重新走进百姓生活。1979年2月,中影公司引进了美国立体故事片《枪手哈特》,在影院放映时再度轰动上海。1982年,“东湖”放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新拍摄的立体故事片《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申城重现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新闻媒体还为此进行了报道。1987年,“东湖” 改造院外绿化工程,增立《洗女嬉水》塑像。1988年3月至5月,又投资19万元,装潢门面、喷泉、座椅等。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2014年12月11日,金国良(中),东湖电影院原经理张利人(左)与笔者合影

无奈退出历史舞台

1992年,东湖电影院经过立体声改造,成为上海第一批三星级电影院,但立体电影终因当时的技术限制、摄制成本、缺少合适的剧本等诸多因素,影院营业大不如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卡拉OKVCD风靡起来,电影已失去了往日独霸娱乐市场的魅力。面临困局,影院何去何从?

1994年5月,东湖电影院试行转制,影院“以房养文、自收自支”,遂与日本藤田公司合作成立上海东湖富吉达商务公司,拆除影院,原址上筹建东湖大厦,拟在裙房里为“东湖”保留三个放映厅。

不幸的是,1998年,大厦造到地面二层时,日本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藤田公司资金链断裂,工程被迫停工。当时藤田已投入1000万美金,而东湖是藤田在中国唯一投入现金的项目,为了不让大楼成为烂尾楼,还“东湖”一座电影院,藤田公司退出项目前,再向中方投入472万美金,作为补偿。最终,藤田公司在此项目上近1500万美元打了水漂。“东湖”拿了这笔钱再造一座电影院是没问题的,但考虑到大厦基础是按25层来做的,加之原施工方住宅总公司愿垫资75%继续施工,最终决定完成大厦项目建造。

2000年大厦竣工,名东湖大楼,除放映厅外,其余楼层开始招租。2001年,东湖大楼以近3亿人民币转让上海地产集团,更名地产大厦。大楼内的ktv和三个放映厅全部归属地产大厦。此时东湖电影院已名存实亡了。2003年,“东湖”投入放映设备和工作人员和地产集团合作在大厦内建一座内部电影院,平时还可作开会之用。直到2010年,“东湖”人员退出地产大厦。从此,有70余年历史的东湖电影院在上海影院版图上消失。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