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教育的垃圾信息

 dd静待花开 2015-02-03
不少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和快乐童年水火不容。有两个原因造成了这一假象:

第一,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早期教育大多属于拔苗助长型,留下了不少痛苦回忆,而痛苦的感觉总是比快乐更刻骨铭心,所以我们做了父母之后自然把早期教育打入冷宫。

第二,眼下流行“放养教育”,这对受到传统教育压抑多年的我们来说,是多么让人痛快的反击!

因此,它迅速俘获了一大票年轻父母的心,而实际上这些父母并未掌握放养教育的精髓,只是将其当成缓解教育焦虑的借口,放养变成了放任。
以上两种理念均属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如果你将其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那么后果很有可能还不如“拔苗助长”。

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一些失误,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太多。

所谓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是指那种对家庭教育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有负面效应的信息。
这种信息却被许多父母用来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经验,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有这样的言论:
“孩子太小,让他们玩玩,这时候剥夺他们的快乐是不应该的。”
他们认为孩子的快乐就是来自玩,不玩就不快乐了,真是这样吗?孩子探求知识,探求科学奥秘,了解他们自己未知的世界就没有快乐了?

在一些父母的眼睛里,快乐只局限于玩,学习、求知成了苦差事。
这种垃圾信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把学习视为苦事,孩子将来对学习还能有兴趣可言吗?孩子还能够把学习搞上去吗?

这种“苦”“乐”观就是典型的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
“成长不要去规划,让他顺其自然,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我意识强。”

其实,说穿了,持这种垃圾信息的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自己很懒,整天忙碌于麻将桌、舞池、茶社、酒馆,哪有工夫管孩子?由此就有了“顺其自然”的说法。

他们这种不管不问的“顺其自然”只会导致孩子不辨是非,唯我独尊。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对社会中的事物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得靠父母去引导,去教育。

没有正确引导,没有目标性的指引,孩子很容易出偏,等到坏习惯、坏思想基本形成,父母悔之晚矣。

在早期家教问题上,垃圾信息也不少。
有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千万不能搞,孩子多学点东西就会骄傲自满,从而会影响学校的学习。他们认为,早期教育的结果会出现更多的“仲永”式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优劣现在已经毋庸争辩,已有定论。早期教育的优势在现在的学生身上越来越多体现出来,可是这么一个已被事实证明的道理却还有人振振有词地提出反对意见,岂不怪乎?

一个孩子在入园入学之前,没有一定的学习、生活、处世的基础,他就会落后于群体,孩子的自卑心理就源于此,这会带来一辈子的无穷后患,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

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吃了不少苦头。
但是,如何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下得到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孩子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才不是苦差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1、不要用奖赏作诱饵
做法:当孩子帮助大人完成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可以象征性地给他一些奖励,但是这种做法不宜用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的人,那么就应更多地关注“他在干什么”,而不是“他做得怎么样”。

提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通过物品或金钱作为刺激,只会减弱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把学习当作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活动。事实上,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时,他才能学得又快又好又开心。

2、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做法:父母应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世界上的奥秘,但同时也应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站在他的身后,在他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提供帮助。

提示:父母一些无意识的做法可能会阻碍孩子自学的脚步,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常会忍不住说“你这样做不对”。

事实上,虽然孩子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绕些弯路,但这正是他必经的学习之路,而这些挫折能更长久地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能帮助他继续前进。

3、与孩子分享学习热情
做法:当父母着迷于一场比赛、一门艺术、一项科技成果甚至是一盘拿手菜时,别忘记了让孩子一起分享你们的喜悦。

如果父母刚读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到兴奋,也应该把自己的兴奋感受告诉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到底是什么让大人们如此高兴。

提示:由于孩子还小,还不能充分感悟到其中的奥秘,但是这样做至少能让他感受到大人在学习时的热情,这样做还能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大人也喜欢学习,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4、能随处接触书籍
做法:不要将家里的书籍束之高阁,而是应放在孩子随手可及的地方,餐桌、床头、沙发靠背甚至汽车后排座位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给他一些旧报纸、旧杂志玩,任由他把它们撕得七零八落。

最好,固定一个看书或讲故事的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家庭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快乐。

提示:经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实:如果孩子随处都能接触到书籍,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容易被激发。所以,在孩子身边放置不同种类的印刷品、报纸、杂志、书籍、辞典等,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好方法。

5、从兴趣爱好着手
做法:如果孩子迷恋恐龙,就经常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或者到图书馆为他借一些史前动物画册,适当的时候还可以买一些模型玩具,随时在家里上演“侏罗纪大战”。

孩子的兴趣特性需要妈妈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和捕捉,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接触外界事物,并且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

提示: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迷恋一些冷僻的知识而感到失望或担忧,可能这种独一无二的爱好恰恰能维持得更持久。

美国芝加哥大学针对天才运动员和天才艺术家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这些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父母很早就认可他们的特殊爱好,并且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帮助。

6、玩具不必太多
做法:什么玩具是最适宜孩子的,答案很简单:只有被孩子尽情玩过的玩具才是最好的。

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将过多的玩具收起来,只要留下几样在外面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就会特别关注他眼前的玩具。

提示:这样做,对锻炼孩子的手眼配合,还是协调能力,或是激发想象力,还是增长相关知识,能实现物尽其用。

7、多提有质量的问题
做法:为了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向孩子提问题时,应注意问题要有质量,要涉及细节,这样才能让孩子从纷乱的世界中挑选出他感兴趣的人或事,并讲述出来,这也是帮助孩子学习的方法。

此外,不要因为有些问题自己不知道答案就回避。其实,这时候正是向孩子示范学习方式的最佳时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查字典、上网、逛科技馆等,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获得答案的方法。

提示:如果想让孩子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不要总是用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去烦他;
其次,也不要为孩子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而欣喜若狂,为了重温这种快感而一遍遍地不停地重复问这个问题,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厌烦。

我们再来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顺其自然、放养式教育
所谓放养,就是让动物离开人类的掌握,脱离家庭养护、圈养,回归到大自然中,让它们更具有本质的生存状态。

而放养教育,就是尽量让孩子们能在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多一点的地方进行感性及理性的练习及指导。
放养,能使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让孩子自己更好的飞翔。

有不少父母对此提出疑问,如今社会条件实在难以允许让孩子经常外出玩耍,接触大自然,而且经常玩耍会不会变成“放任”,没心思学习了?

其实,“放养”并不是不教养,有的父母把“放养”当“放任”,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

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

适当的“放养”式教育关键是要在玩中培养其规则意识,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导。
父母在“放养教育”的同时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指示呢?

1. 有激励
孩子进行活动时,给些正面准确的鼓励,让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取向的信号,这是认识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认定教育。
认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认定的好坏,会影响孩子们以后的行为取向,甚至可以决定孩子们一生的命运。

2. 有制约
要对危险的状态进行制约,出现危险状态时,制约、制止都是必要的,孩子们年龄小自制能力差,他们需要一定的看护,甚至是保护状态都是可以的。

3. 有示范
是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行为、语言、操作等不规范的时候,老师及家长要给孩子们做示范。示范的次数、快慢不能千篇一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而定,如果老师及家长做示范时,一定要准确规范。

4. 有提示
在孩子们的活动中,要不断给他们具体、有效、细节的提示,但前提是自己看法必须准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