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及其审视(节选)

 采撷天下 2015-02-03

 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及其审视(节选)

 

一  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

(一)中学生作文心理及作文现状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学生的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 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 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 态,等等。诸种心理因素贯穿于收集材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驾驭语言、修改文章等写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各种因素彼此互相渗透,形成一个多层次 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在作文活动中是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因素,而且学生的作文心理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作文能力也随其变化而逐步发展。 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是模仿阶段。刚入初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又不乏幼稚,其成人感、独立感、性意识、自尊心、自我评价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发展,但又不免固执,自控能 力不强,情绪很不稳定,易于冲动,依赖性强,易受“师说”感染,习惯依赖“拐杖”蹒跚学步。表现在作文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喜欢模仿,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 虽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选材组材,常用范文的“谱”填上自 己的“词”。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二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清楚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 叙。如:描写人物还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语、滥用成语 等现象。二是突破阶段。初二下学期开始到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力加强,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已脱离了形式上的 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习作中表现出新的突破,如构思能力更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 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词汇更丰富,对材料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增强,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但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逻辑语病严重。到了 高一,这些毛病逐渐消失,写作能力渐趋成熟。

三是脱胎与困惑阶段。高中生,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蜕变时期。高中阶段被喻为人生中的花季,充满希望、活 力与创造。高中生能较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思想情绪趋于基本定型并逐渐丰富,对学习充满了无尽的激情和满腔的渴 望;理性思维活跃,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这些特点都能从写作中表现出来,学生已具有很强的自主能力而不过分依赖老师,能自觉地写 作,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有的甚至还能写出有特色的文学作品,这部分学生进入脱胎换骨期。

可是现实中大部分高中学生的写作已经蜕变为应付“考试”、“升学”的持续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他们阅读面狭窄,整天被困于数理化的题海之中,无暇光顾优秀文 章和文学作品。所以写起文章来总是重复一些过去用过的陈谷子烂芝麻,毫无新鲜感,对一些现象、观点不能进行深刻透彻的分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课 堂上苦思冥想,左冲右突,也只能编织出单调、干瘪、应付老师的应考文章。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也是大部分高中学生的一大困惑。

(二)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

由于作文及作文心理的复杂性,一些学生虽然积累了生活经验,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写作技能,却不能正常发挥写作水平,没有足够的作文效能。心理学上,把人们 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学生在进行作文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学生的作文效能感,指的是学对自己完成作文任务的能力和作 文水平的主观判断。用司继伟的话即是:“学生对有效使用写作技能的自信心评价”以及“对成功完成具体写作任务的能力判断”【1】(【1】高申春《自我效能 理论评述·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1):第61页)。这种判断,会影响学生对作文活动的期待、对作文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影响写作能力和水平。效能感 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为此我们就作文教学中自我效能高低在行为表现、持久性目标设定方面进行了比较。

 

自我效能高

自我效能低

与写作有关的行为

1.面临写作困难更加努力

1.面临写作困难时泄气

2.遇到困难时,已习得的写作技能更强化

2.遇到写作困难时,可能会完全放弃

3.集中努力和注意力于写作情境的要求

3.注意个人的缺陷和难处;且将这些问题夸大

 

长期

 

效应

4.参与各种写作活动与经历,促进自我成长

4.逃避丰富的写作环境与活动,从而阻碍了发展

5.在有负担的情境里,不觉得有写作压力

5.在各种表现的情境里,为焦虑和压力所苦

6.失败的原因是不努力写作而不是没有能力

6.把注意放在缺陷上,阻碍写作技能的有效运用

7.追求有挑战性有兴趣且投入的写作目标

7.追求较小的写作目标成为躲避压力的转机

可见,作文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乐意付出更持久的努力,更有可能圆满地完成作文任务;而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的学生,则会对作文失去自信,感到困难,甚至恐惧,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妨碍其作文水平和作文潜能的正常发挥。

二  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作文活动的效能

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强弱不但决定了其对写作的兴趣和动机,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而且还极大的影响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甚至还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态度。在此仅就自我效能感对作文活动的影响作点说明:

(一)影响学生完成作文任务的努力程度,面临作文挫折时的坚韧性

作文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技能,要完成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作者花费很多的心血。强烈的作文效能感能促使个体在写作活动中花费更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 直到完成作文目标。它不仅对学生写作具有适用的价值,而且同时具有动力学意义。作文效能感低的人缺乏对写作的自信心,在写作活动中遇到初步的失败或挫折 时,便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成功或出色地完成写作任务,甚至半途而废,完全放弃自己的努力,甘愿做写作中的失败者。

(二)影响学生作文时的情绪,从而影响对作文活动的功能发挥

面对写作任务,效能感决定了学生的应急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到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 挥。相信自己在写作活动中能够对困难施以有效控制,并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不会在写作之前忧虑不绝、担惊受怕。而怀疑自己能否克服困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学生则倾向于顾虑自己应对能力的不知,担心写作过程中的困难,忧虑不能完成任务后会带来的种种对自己不利的后果,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等等,因而体验到强 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卫行为的方式应对作文任务。如找借口逃避作文,或抄袭别人文章应付老师等等。这些行为方式既限制了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又妨碍了其主体性在写作活动中的功能发挥。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并不是作文本身的原因,而是学生面对作文时的效能感不强造成的。写作效能 感的不足不仅引起学生的焦虑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若干途径使学生在这一活动领域导致抑郁状态。

(三)影响学生对作文目标的设定和作文动机水平

目标设定通过将未来的行为结果反映在当下的认知结构中对行为产生动机作用,但个体把什么样的成绩设定为自我行为的目标,则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文自我效 能感越强,个体设定的作文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写作成就水准也更高。作文目标的挑战性程度构成个体动力心理过程的一个因素,它不仅能激发个体的写作动机 水平,而且也决定了个体写作活动的投入程度,从而决定了个体写作活动的实际成就。齐默尔曼等人(1997)在对一些著名作家的调查中发现“目标设定”是作 者们在构思时经常使用的一种调控的写作策略,并认为自我调控策略运用是与自我效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预测自我调控过程,而且能预 测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最后的文章结果。

(四)影响学生对作文成败的正确归因

作文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把作文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即做内部的、稳定的归因;把失败归因为技能的缺乏和努力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又会促使个体 提高其作文动机水平,发展其作文行为技能,从而有利于作文活动的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自身写作的成功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而对写作失败作内在的不 可控的能力的归因,从而丧失自我控制的信心,影响其写作的实际执行的动力心理过程。

三 对当前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审视

(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语文教学在一片骂声中扯起了改革创新的旗帜,作文教学也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开放式作文、创新作文、“原生态”作文、新概念作文等不一而 足,并大声疾呼“绿色作文”。其教改“重心”都落在让学生“有感而作”上。作文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作文自 我效能感也受到相应的重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位的提高

自我效能感自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人们对其研究经久不衰。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类自我调节中的中心地位,其在各应用性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视。近 几年来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尤其呈上升趋势,涌现出一大批的研究学者。如我国学者司继伟就相当重视作文自我效能感理论,2000年发表的《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 究进展》,为我们的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范围的拓展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走向,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实施操作发展,研究的涉及面也从身心健康领域、职业与组织领域、教育领域等各应用领域得以进一步延伸。在教 育领域的研究更是如此。该领域内的主要研究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对教学水平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方面。拓展到作文教学领域,已从司 继伟等人的写作效能理论研究逐步向李斌辉等人的写作效能实践研究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在作文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和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作文自我效能感偏低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的通常情况是学生烦,怨天尤人;老师累,没有效果,大家都把作文当作鸡肋。以致学生作文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学生一上作 文课便无精打采、忧心忡忡、哀声叹气,或者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厌恶作文;或者无话可说、行文干涩、作文模式化,其结果是扼杀了兴趣熄灭了灵感,泯灭了 灵性。这些症状,已成为一个比较严重而普遍的问题。据笔者对一所实验中学280名初二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作文自我效能感优秀的仅9人,占3.2%; 良好的102人,占36.4%;一般的145人,占51.8%;差的24人,占8.6%。也就是说,有60%以上的人处于中下乃至差的层次。对这些学生调 查表明,目前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不如人意,一些学校没有足够重视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养成。

2.理论上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作文自我效能感的理论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除了散见于一些杂志的为数不多的论文以外,还没有见到其专著。虽有我国学者司继伟就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进 行的阐述,李斌辉等人就学生写作效能感的实践进行的探讨,边玉芳等人就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量表问题进行的研究,还有高申春、张鼎昆等人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其研究为我们的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比较有限,如作文自我效能感的量表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均是很 薄弱的。

3.在对作文自我效能感的认识和实施上尚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孤立、静止的研究问题。目前作文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虽然从激发兴趣、激励成功、自我强化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由于自我效能感与领域、情绪的密切联系,它是一个处于变动性中的变量,因此需要重视自我效能感成因与发展的研究,研究其变化和发展的机制,以便于从整体上 把握其作用。

二是误解自我效能感的内涵。自我效能感代表能力的信念,但并非实际能力,并非自我效能感越高越好。实际能力强者,并非其自我效能感一定高;自我效能感高者,并非其实际能力一定强。因此我们在考查真实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面也必须慎重处理。

(三)原因分析

中学生作文自我效能感普遍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更是不容忽视的一面。台湾学者吴锦钗先生对影响学生作文的心理因素做了总结:自认厌恶 写作;自认是逃避者或拖延者,不肯下笔书写;对写作有高度的焦虑和烦恼;不耐烦于花长时间写作;苛求十全十美,不允许自己有错误;害怕被批评、被评鉴;缺 乏写作技巧。【1】(【1】林崇德《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第175-176页)显然吴先生分析的多因素中包含着自我效能 感。

我们认为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作文心理及其作文效能。

1.社会原因

现在社会上的假冒伪劣之风,媒体中的官话套话,长辈的世故、乖巧,以及家庭结构的不同、经济状况的差异、社会地位的悬殊、交往的疏密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模仿力和接收力极强的青少年学生。

2.学校教育的原因

(1)考试原因。考试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写什么,什么样的作文能得高分、能讨老师喜欢,就写什么作文,唯考是图。一些老师评卷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给那些 “范式”作文大开绿灯。结果,作文训练的过程就成了如何应试的过程。学作文与考作文这两个本来互相联系、互为促进的步骤被分割和对立起来了,或者说以一种 不正常的方式联系起来了。当然,国家教育制度(升学制度)在这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

(2)教师原因。受升学率的影响,一些教师很难摆脱“名利”的阴影。在作文作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文章内容的“有意义”,要求学生作文立意必须要高,主题必须 升华,过分强调文章的目的性、训练的目标性,而对作文的自然性、随意性重视不够。也即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

(3)缺乏完善的测量和评价标准。一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采用固定的、简单的评价模式,诸如“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等,这种千 篇一律的评语不仅不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反而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在选择任务目标时缺乏主动性,在困难情景中缺乏坚持性,写作自我效能感 低;甚至会使有的学生形成“我不聪明”、“我什么都不行”的自我评价,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常常将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对自己各方 面的能力都缺乏信心。

可见,教师的作文评价模式也影响着学生写作技能及写作习惯。

3.学生个体的原因

(1)学生认识上的不成熟。由于学生年龄不大,社会阅历有限,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都处在比较不成熟阶段。有的还喜欢有意套老师的心理,按老师的喜欢去作 文。而且日常生活又单调贫乏,本来平凡的日常生活有很多有趣的、感人的、波澜的故事值得抒写,但很多学生缺乏发现,总去寻找大主题、大素材,这当然不好 找,只好编些内容来应付,导致作文中不良现象的产生。

(2)习得性无助感(leamed helplessness)的影响。“习得性无助”理论是赛利格曼于1967年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指的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 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 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习作时毫无动力,缺乏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其实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现象。

(3)归因的影响。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当一个人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 的、稳定的、普遍性的因素,如自身的智力、能力等,那么一种弥散的、无助的、焦虑的、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他们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 度,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希望。自我知觉、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如学生遇到审题、选材等问题无法突破时,就会心甘情愿放 弃努力,甚至产生“我根本就不会写作文”、“我最不喜欢上作文课”这种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想法。这是一种自我效能感极低的表现,如果长期得不到帮助,则 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或导致抑郁,最后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

总之,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写作兴趣和积极情感的培养,学生个体的作文效能感得不到有效发展。如果作文教学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作文效能感,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很难提高,作文教学就会总是成为“老大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