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不少人看到标题后的第一感觉便是这会是一篇很枯燥的文章,毕竟从字面上已经有了往“百科”性质的技术科普文偏移的倾向。所以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那就聊得简单一些,通俗一些 另外智能手机的产品形态(材质的影响、天线的设计),以及电信运营服务商格局(频段)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也有着看得见,同时也是摸得着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手机的信号接收。
实际情况中我们了解手机在地铁里,在电梯里,在商场里,或是在郊外都有可能没信号。所以为了解答手机为什么会没信号的问题,我们不如换个角度从手机如何进行正常的通信为出发点逆推。 ■手机是否处在基站的信号范围内
1.城市中的基站处理能力有限 在一座城市中,基站是以“小而多”的方式存在的,如果能将不同基站和其信号覆盖的范围图形化的话,应该是一个类似蜂窝的造型,所以在手机的设置选项中会有蜂窝数据网络这样一个选项。 ▲城市中基站覆盖的信号范围图形化后类似蜂巢样式 2.小型基站的覆盖能力有限 一座小型基站的信号覆盖范围差不多也就是围绕其半径一公里之内,所以以北京市的主城区来说,这里面会有很多这样的基站。而城市快速扩张基站建设不及时,自然也就有一些盲区出现。 ▲厢式电梯的“铁匣子”造型对手机信号的影响很大 3.各个基站之间存在物理信号盲区 除了完全没有覆盖(主要是3G\4G网络)和信号穿透力弱的原因之外,当我们身处在个个小基站的节点位置时,手机对不同频段边缘信号的选择也会造成网络质量的下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手机是否能发出去并接收到信号 时间往前推个十年,当时的手机身上带个天线、有个凸起之类的并不稀奇。毕竟当时半导体、通信行业的发展并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当然基站的建设规模也没有今天这么庞大、这么系统。 ▲从诺基亚 3210 起很多手机开始使用内置天线 1.金属材质对天线设计的影响 如今很多手机都开始采用金属外壳,那么根据“电磁屏蔽”原理,电磁波很难穿透金属圈、金属壳所包围的机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基站的信号没有覆盖到,而是手机自身问题。 当年的iPhone 4任性地采用了不锈钢中框,并用其做了天线,也预见性的在钢圈上加入了防止其联通形成电磁屏蔽的塑料阻隔,但因塑料阻隔加入的数量的不足,最后还是出现了天线门。 后期苹果在新品上加入了更多的塑料阻隔,并且在iPhone 6的身上放置了被多数人认为是丑陋的天线阻隔条,以保证信号接收。同样的情况在HTC One M7的身上也有出现,T字天线残念。 2.基带的软件优化可影响信号接收能力 除了天线之外,手机中基带芯片的固件也会影响到对频带信号的解调、解码工作。苹果、华为两家大公司都曾经因为升级基带芯片的固件,造成部分产品完全接受不到信号的问题出现。 ■二者的制式频段能是否够相匹配 手机与基站网络的制式、频段不同,二者也无法建立正常的沟通。所以在三星“世界风”等双卡手机推出之前,手机支持的网络制式都比较单一,一部手机只对应一套网络制式的SIM卡。 1.发往不同地区的产品网络制式不同 就以iPhone 6手机为例,因为美国当地没有运营TD-SCDMA、TDD-LTE网络的运营商,所以美版的iPhone 6在国内也就无法支持中国移动的3G、4G网络,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相应的专利授权费。 2.不同地区相同制式的频段分配不同 具体到GSM1800,它的上行频段为1710-1785MHz,下行频段为1805-1880MHz。而在不同的国家,部署着使用不同频段无线电波的基站,所以如果手机不支持相应的频段也就无法正常使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