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本童书让你更受朋友喜爱

 zxdmm2006 2015-02-03
小多说

很多儿童图书都以描写友谊的建立和维持为主题,希望孩子还在年幼时就能明白:待人友好、为他人着想、找到一个一辈子的好朋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小多编辑方玉邀请德国孩子路卡写下路卡和安龙的友情,另外撰写了拒绝欺凌的故事。今天另推出一张由美国资深媒体人、书评人Kate Erbland推荐的经典童书书单,12本关于友谊,关于如何与朋友相处的好书。




无论在哪里,我会到你身边 一位德国孩子的友谊故事

我叫路卡,今年14岁,出生在德国。7 岁以前的我生活在两个地方:德国和地中海上的一个名叫“伊比萨”的西班牙小岛。所以我很早就了解到:“家乡”这个词的意思其实跟某个具体的地方无关,它指的是你爱的人们所在的地方。

我到处都有朋友,包括在德国幼儿园里的同学和在西班牙海滩上的玩伴。对于我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可是,当我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时,我们在伊比萨的生活结束了。小学的头两年,我在一所蒙台梭利学校上学,在那儿,我很快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同时,我仍然经常和在幼儿园时认识的老朋友们一起玩。在蒙台梭利学校,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孩子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所以我还结识了很多年龄比我大的朋友。

上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我爸爸工作的原因,我们搬到了美国,确切地说,是搬到了纽约,当时我以为自己会失去所有的朋友。可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现在,我的好朋友们会时不时从德国到美国来看我。我最好的朋友麦尔文—我离开德国时他才8岁,那时他许诺我说:他要到美国来跟我一起度过整个暑假。可是暑假快到了,他妈妈告诉他,他们只能在纽约待两周。麦尔文不愿意只待那么短的时间,于是他不停地游说他的父母,最后他们只好同意让他一个人先飞到纽约。这样,为了来看我,8岁的麦尔文提前4个星期,一个人坐了8个小时的飞机飞到了纽约。那时我知道,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在美国,我在一所德国学校上学。我刚进学校那年结识的所有的朋友们,现在几乎都生活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因为纽约德国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所谓的“外派人员”家庭。“外派人员”指的是那些被公司派到国外工作,过一段时间(一般两三年)又被派往其他国家或者回到德国工作的人。对于我来说,这种情况当然很难适应,因为美国的生活跟德国差别很大,而在学校里交到的朋友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像故乡一样的精神支柱。

在纽约的头两年对我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我刚刚对新环境有所了解,刚刚认识了几个好朋友,他们就又搬走了。如果没有我父母,我是不可能度过那段艰难时期的。他们不停地告诉我:朋友是住在你的心里的,你需要他的时候,他就会在你身边,听你倾诉,给你帮助和建议。他们还说,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丢失的,但是你也要自己想办法维持你们的友谊。我父母一直鼓励我结交新朋友,如果我想跟朋友见面,他们也会想办法尽力达成我的心愿。这把我从朋友离去的失望中解救了出来。

我们学校不仅有德国孩子,还有很多美国孩子。有的父母一方是德国人,另一方是美国人,还有的孩子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中国人—我最好的朋友安龙就是这样。我弟弟有个朋友,他本来是日本人,现在的父母是领养他的一对德国夫妇,他还有一个本身是秘鲁人的弟弟。我们班上还有一个男孩是美国人,但是他爸爸是奥地利人,妈妈是哥斯达黎加人。我们还有过来自埃及、南非、俄罗斯和印度的同学。我们学校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煮锅”。

每一年,学校里都会来很多不错的新生,但是每一年,也会有很多朋友离开美国。说再见总是不容易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后我们不能再在一块儿玩了。不过,我在德国学校结识了十几个好朋友,他们现在分别生活在德国、瑞士、西班牙,甚至在中国,我们现在仍然会通过互联网交谈。有些友谊会被遥远的距离切断,可是真正的友谊是不会受到距离的影响的。

比如我的一个好朋友丹尼尔去年搬到了北京,北京和纽约之间有11个小时的时差,坐飞机需要14个小时。尽管如此,暑假的时候我仍然去看他了,我们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德国见的面。还在丹尼尔刚刚搬到北京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讨论怎么才能见面。他父母计划暑假带他回德国,因为他们在那儿还有一个家。离暑假还有半年时间,我们就约好了见面的具体日期,我们的父母相应地也订好了机票。如果你的朋友离你太远,想随时见面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切都要提前计划周全,这样才能保证到时候真的能见上一面。而且提前计划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买到便宜的机票。我一到丹尼尔在慕尼黑的家,就觉得好像我们昨天才见过似的,而不是隔了一个学期才第一次见面。我们两个人一起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单独去了很多地方,享受着在美国的时候享受不到的自由。因为在美国,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孩子们根本没法自己单独行动。

我们也经常进行交流,我们会通过Skype软件聊天,还会跟其他住在美国的朋友们通过Skype群聊,还用Skype约好一起玩电脑游戏。跟搬走的朋友们聊天的话题无所不包,比如他们住的地方的天气啦,他们学校里的生活啦。这样,我们对对方的情况总是非常了解。

有一点我坚信:真正的友谊总是会找到自己的出路的。现在,我已经在纽约生活了6年了,因为我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朋友,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我的家乡。



教孩子该怎样拒绝欺凌!

阿历克斯有个秘密:他从小就有尿床的毛病,看了很多不同的医生也没能治好。班上的同学周末玩得太晚有时会相互留宿,可是因为怕被别人笑话,他从来不敢在别人家留宿,也没有邀请过朋友到家里来过夜。但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郊游在外面过夜,他的秘密就被同学发现了。几个男孩还趁阿历克斯睡着的时候,拍下了他穿着尿不湿睡觉的照片。从此以后,阿历克斯在学校就像生活在地狱里一样。有的同学公开大声取笑他尿床,还有同学把自己弟弟妹妹用过的纸尿布偷偷塞在他的课桌里,甚至扔到他身上。阿历克斯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敢跟父母讲,因为他害怕,如果他把这件事闹大了,将会有更多人知道他尿床的毛病。

雷欧和梯米是好朋友。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雷欧和梯米都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雷欧性格内向而敏感,在学校里经常会被同学逗哭,这时梯米总是出面替他打抱不平。梯米是社区少儿足球队的主力,男孩子们对他都有几分敬畏。在梯米的保护下,班上没人敢欺负雷欧。到小学四年级时,班上另外一个叫阿里的男生加入到他们的二人组合里来。以前,梯米和雷欧有时候会发生意见分歧,但即便是吵架,也会很快和好。不过自从有了阿里,梯米似乎不那么在乎雷欧的感受了,每次吵架,他就扔下雷欧,一个人去找阿里玩,这让雷欧觉得很郁闷。慢慢地,当别人在学校里戏弄雷欧时,梯米不但不会为他打抱不平,而且有时还会带头嘲笑雷欧,故意把他逗哭。有一次,梯米在一节自习课上把雷欧的练习册藏了起来,这把雷欧急哭了,他却带领全班男生一边高喊“小泪包”,一边哈哈大笑。雷欧又伤心又恼怒,冒着大雪一路哭着跑回了家。

卡拉出生于一个“问题家庭”,她亲生爸爸是个酒鬼,妈妈两次离婚。现在,卡拉和妈妈、继父以及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住在一起。卡拉性格内向,在班上没有什么朋友。在学校,经常会有男孩子朝她扔粉笔头,或者对她推推攘攘,有个男孩甚至曾把一块嚼过的口香糖粘到了她的头发上,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女同学则嘲笑她穿着老土,说话带口音。课间休息的时候,其他女孩总是凑在一起说说笑笑,可是每次她一走近,女孩们就停止说笑,沉默地望着她。有一次,好不容易有个女同学同意到她家去玩,她们一起在院子里爬树、玩躲猫猫,卡拉开心极了。可是第二天上学的时候,那个女孩告诉卡拉:妈妈不让自己再去她家玩了,因为怕她被卡拉“带坏”。卡拉真伤心啊!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为什么全世界都不愿意接受她。从此,她变得更加沉默、内向了,她独来独往,放弃了在学校里交朋友的想法。晚上,她经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泣,有时甚至还想到了自杀。

跟卡拉相反,莉迪亚家境富足,她自己成绩也很好。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她在学校里总是会被同学欺负。女同学嫌她长得丑,嘲笑她是个“胖冬瓜”;男同学则经常跟在她身后叫她“马屁精”。有一次莉迪亚过生日的时候,她带了很多昂贵的巧克力到学校分给同学,希望能够借此改善一下和同学们的关系。可是,有个女同学居然把她的巧克力扔到地上,对她说:“别以为有钱就能收买人心。”还有一次,她被一群人推到地上,腿撞出了血,她的父母要带她去医院,可是她坚持不去,而且不肯说出自己受伤的原因。因为她害怕父母到老师那里告状,而那些欺负她的人受到老师惩罚之后只会变本加厉地欺负她。如今,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小学毕业,能够去到一所谁也不认识她的中学,希望那里的新同学对她会好一些,她也能找到几个好朋友。

阿历克斯、雷欧、卡拉和莉迪亚的故事都是来自德国反对学校欺凌网站上的真实故事。“欺凌”英文叫作“Bullying”,指的是对他人长期施行的语言或行为暴力,换句话说,就是欺负别人。为什么会出现欺凌行为呢?原因很多,有时是出于掌控欲,比如在雷欧的故事里,梯米欺负雷欧,其实是想让雷欧知道自己是三个人里的“老大”;有时是出于无知,比如阿历克斯的故事,孩子们无法理解尿床是一种疾病,所以会嘲笑他;有时是出于排外,比如卡拉的故事,卡拉由于出生和家庭的原因被视为异己,不能被一般同学接受;有时是出于嫉妒,比如莉迪亚的故事;而很多参加欺凌行为的人,其实只是为了“随大流”,不愿意自己成为局外人,同样遭受欺负。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欺凌行为的牺牲者呢?专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这种可能。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小时候也曾因为长了一对招风耳而倍受嘲弄。但是普遍来说,如果你性格内向、害羞、敏感,尤其是自信心不是很强的话,那你会更容易成为欺凌行为的牺牲者。这一点从上面四个故事里可以看到:阿历克斯因为自己尿床而不自信,雷欧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爱哭的性格而不自信,卡拉因为家境不好而不自信,而莉迪亚则因为自己的相貌而不自信。

所以,受欺负的人,首先必须建立自信心,才能彻底摆脱被欺负的处境。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你一定要坚信,不管别人认为你长相如何、穿着如何、出生如何,不管你有什么毛病,在这个世界上你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你不必为自己的缺点感到耻辱,因为它也是你作为个体的一个部分。当你受到欺负时,你要学会冷静对待,争取不要哭叫,因为这是欺负你的人最愿意看到的一幕。你更要知道,大多数欺负你的人,其实内心也不是那么自信的,他们要通过夸大和打击别人的缺点,或者加入到多数人的队伍里来取得自信,这本身就是一种怯懦的表现。

但是,改变自己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专家建议:长期在学校受人欺负的孩子应该主动寻求帮助。欧美各国都设有专门的反欺凌组织、反欺凌热线电话和反欺凌网站,学校还会举行专门的反欺凌活动,而在中国,很多学校也会专门举办反欺凌活动周,不过最有效的方式还是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

在网络平台上,受到欺凌的可以匿名发帖倾诉自己的故事,他们会收到来自老师和专家的建议,还会收到很多有过相似经历的其他孩子的帮助和鼓励。如果你身边没有类似的网站,那么你也可以站出来,集合同样遭遇的人一起来设立相关的网站。在我们上面的四个故事中:有好几个孩子在阿历克斯的帖子里面留言,告诉他自己也有尿床的毛病,这让阿历克斯觉得自己不是那么不正常,在别人欺负他时,也有了反抗的勇气;雷欧把自己跟梯米的矛盾告诉了妈妈,妈妈主动跟梯米的妈妈进行了沟通,梯米和雷欧的关系因此得到了缓解;卡拉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跟她家住得很近,也在她的学校上学的高年级女孩,从此,她在学校再也不觉得孤独了;莉迪亚最后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了父母自己被欺负的事情,她转到了一所离家比较远的新学校,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过得很开心。

其实,爱欺负别人的孩子大多数并不是“坏”孩子。跟人相处,难免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何况人无完人,谁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呢?在反欺凌网站上,一个孩子发帖说:“我昨天欺负了一个人,回想起来觉得真抱歉,我该怎么办?”另一个反欺凌网站则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无意欺负了别人,那么你最好能向被你欺负的人道歉,因为道歉需要很大的勇气,它比欺负人更能证明你的成熟。假如你无法鼓足勇气道歉,那么至少以后不要欺负别人。另外,就算你不能在别人实施欺凌行为时挺身而出,为被欺负的人打抱不平,那么也不要“随大流”,因为,虽然今天你是欺负别人的人,明天,那个被欺负的人,也可能是你。



12本童书让你更受朋友喜爱

大多数儿童读物都有双重目的:既要为孩子们带来欢乐,又要教给那些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小家伙一些终身受用的道理。要做到寓教于乐并非易事,但最好的童书,那些堪称不朽的文学经典却毫不费力地达成了这个目的。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当你在读安·布拉谢尔的《牛仔裤的夏天》系列,读着读着,你可能会产生这种念头:“我要去拥抱我的朋友们,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友谊对我有多重要,然后跟他们一起,穿同一条魔法牛仔裤!”也许你真的会这样去做。

这并不奇怪。很多儿童图书都以描写友谊的建立和维持为主题,希望孩子还在年幼时就能明白:待人友好、为他人着想、找到一个一辈子的好朋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或许,那些童年时期读过的故事帮助塑造了朋友面前现在的你:你是萨拉·克鲁(《小公主》中的人物),还是赫敏·格兰杰(《哈利波特》中的人物)?但如果你想要明白成为一个真正好朋友的真谛,这些书籍都值得你再次阅读(尽管它们会让你泪流满面)。

《牛仔裤的夏天》系列 [美] 安·布拉谢尔

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 series by Ann Brashares

布拉谢尔极受欢迎的青春系列作品包括了她的五部小说。目前,已有两部拍成了电影。整个系列以一条神奇的牛仔裤为主线,历时三十年载(其中,2011年的《牛仔裤的夏天·永远的牛仔裤》描写了这些发小大学以后10年里的生活)。五个故事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传递了同一个永恒的声音——友情的重要性。一条“神奇的牛仔裤”和多年来的友谊将莉娜、蒂比、布里奇特和卡门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持友谊、相互真诚对待、忠于彼此(还有一条酷酷的牛仔裤)。布拉谢尔的书让你想要去拥抱你的好朋友,永远陪伴在他们身旁——即使你没有那条神奇的牛仔裤。

《哈利波特》系列 [英]J.K 罗琳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by J.K. Rowling

罗琳的书中有着更多的魔法。正如布拉谢尔的《牛仔裤》系列那样,深受读者喜爱的《哈利波特》也采用魔幻的手法,将一个关于哈利波特、伏地魔、麻瓜和巫师们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同时宣扬了故事的真正主旨——友情、爱和尊敬。哈利波特可能很难再找到莉莉和詹姆斯那样的父母了,但他找到了另外一个家,一个由忠诚和相爱的朋友们组成的家。在这个家里,有罗恩和赫敏。

《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美] 凯瑟琳·帕特森

Bridge to Terabithia by Katherine Paterson

帕特森笔下的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同样运用“魔法”来描绘亲密的友谊所带来的快乐。年轻的杰西和莱斯利远离了世界,用他们对彼此的喜爱之情和想象力建立了一个可以自己进行统治的奇妙世界。这本书内容曲折,让人潸然落泪,但是它会教会我们同情、执着和忠诚,在悲伤中透出希望的曙光。

《秘密花园》 [美]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The Secret Garden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伯内特书中的小女主角,玛丽?伦罗克斯在故事一开始时是一个被宠坏了的自私顽童。友情和家庭的力量慢慢地让她变成了一个坚定、可靠的伙伴。故事中,玛丽并不是唯一被朋友的爱改变的人(故事中有美丽的花朵和新鲜空气)。他的表哥柯林在玛丽和密友迪肯的照顾下,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如果这些事情友情都能做到,还有什么它做不到呢?

《小公主》 [美]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

A Little Princess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伯内特塑造克服逆境和不幸、性格活泼聪明的女性角色的能力,在她写《秘密花园》一书以前就已经完全展现出来了。这要感谢她1905年的小说《小公主》。与玛丽?伦罗克斯不同,萨拉·克鲁是一个贫穷的孤儿,她一开始就是一个大方、亲切的小孩,即使经历着不同寻常的痛苦,她依旧保持着阳光的笑容。即使她自己一贫如洗,萨拉也在尽力帮助她的朋友,,这让我们感到鼓舞,也让我们真正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富裕:那就是,有一群能够让生活变得美好的好朋友。

《别有洞天》 [美]路易斯·萨奇尔

Holes by Louis Sachar

萨奇尔的《别有洞天》描绘了这样的友情:有趣、甚至有些奇怪;稳固,如同血缘关系那样。像萨奇尔的很多其他作品一样,《别有洞天》讲述了小孩子之间友情的力量,他们共同抵御邪恶的成年人,战胜不可能战胜困难,并让它变得很有意义,比如挖掘一个无止境的洞穴,用来躲避粗野蜥蜴的攻击。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爱尔兰]约翰·伯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by John Boyne

读伯恩的书你几乎不可能不流泪。《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以动情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友情的纽带,以及如何在即使是感觉一切都不顺心的时候对友谊忠诚、体贴,甚至是牺牲。

《壁花少年》 [美]斯蒂芬·切波斯基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by Stephen Chbosky

作为一个少年,生活已经很让人烦恼了,更何况这个少年还是一个笨拙、心神不安的少年。切波斯基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深刻地剖析了小查理的内心世界:他渴望朋友,却不知该做些什么。很少有小说能够如此完美地捕捉如此的孤独痛苦、以及孤独障碍破除之后的快乐。《壁花少年》会让你想要帮助你遇到的害羞自闭的人,去聆听他们所面临的重重困境。

《夏洛特的网》

Charlotte’s Web by E.B. White

谁不想要一个像威尔伯一样的朋友?谁不想要变成像威尔伯那样的朋友!

《绿山墙的安妮》 [美] L.M.蒙哥马利

Anne of Green Gables by L.M. Montgomery

像哈利波特一样,安妮·雪莉也有一群挚爱的朋友,与他们一起重建曾经失去的家庭,并度过余生。忠诚是安妮最好的品格,她的不离不弃激励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为此她甚至放弃了一份很好的奖学金。伟大的安妮!

《丫丫姐妹会的神圣秘密》丽贝卡·韦尔斯

Divine Secrets of the Ya-Ya Sisterhood by Rebecca Wells

韦尔斯的小说把亲情和友情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了一起,丫丫姐妹会帮助化解了一对母女(母亲维维,丫丫姐妹会的成员之一和女儿希达)之间多年来的误解和错误。有时候,那些最了解你的朋友是唯一能够在你烦恼的时候帮助你的人。丫丫姐妹会就是这样做的,并且自始至终她们都做的很好!

《记忆传授人》 [美] 洛瑞斯·劳瑞

The Giver by Lois Lowry

做一个好的朋友常常意味着需要深刻地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劳瑞的这部“后启示录”的寓言就讲述了这个道理,即使是在你受到伤害的时候。


回复分享你和“朋友”的故事,可以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也可以是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语,我们将抽取10位小朋友,赠送1份《你是我的朋友》主题期刊,期待听到你内心的声音!活动时间:2015.02.03-2015.02.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