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UPER FLAT——日本现代建筑界的现状

 看见就非常 2015-02-04
by 马卫东

Super Flat , 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在艺术和设计界的一个流行语, 这个词最初是由日本著名艺术家村上隆在上世纪90 年代明确提出来的。他从1 999 年至2000 年在巴黎和美国举办的展览会上, 通过他自身的艺术作品, 让世人知晓Super Flat 作为一种流行的趋势而存在, 并在极短的时间里, 延伸扩展至绘画、平面、时装和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 成为当时全世界艺术及设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走向。

日本的现代建筑也不例外, 比如妹岛和世的Dior 表参道大楼、金泽美术馆等作品中, 在平面布局上讲究单纯, 淡化主次, 在表现上也尽量寻求均匀, 弱化柱子和墙体的存在。同样在空间上也是极度追求均质, 模糊进深感和层次感, 把三维的空间压缩成二维。妹岛和世之外, 其他如伊东丰雄、青木淳、隈研吾等等, 也是讲究建筑的二维性, 追求建筑的表层效果。这是从上世纪90 年代日本建筑的较为显著的特征。

Super Flat 译为“超级平面”, 理解为表现的平面化, 把三维空间压缩为二维空间, 消除进深感, 从而削弱事物原本具有的前后关系, 从属关系和主次关系, 进而演变成一个由许多等质物体组合成的集合体。这些物体的集合体构成了平面化的表象, 但又暗示或预示三维及各种关系的存在。

Super Flat 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日本现代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 我也觉得它是描述当今日本现代建筑界现状的一个最贴切的词。

若说起日本建筑界, 可能很多人会提起安藤忠雄、丹下健三或黑川纪章等著名的建筑家, 但对于日本建筑家这一特殊群体的全貌, 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印象。

日本的时尚杂志《Casa Brut us》有一期是日本建筑家在海外作品的特辑, 介绍了33 位日本有名建筑家在海外的1 60 个项目, 其中少数几个如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的作品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以外, 绝大部分是刚刚建成或正进行中的、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已建成的纽约MoMa美术馆的扩建, 由国人不甚知晓的日本建筑家谷口吉生设计。他是在库哈斯( OMA/Rem Koolhass) 、赫尔佐格( Herzog&de Meuron) 等世界顶级建筑家争夺的国际竞赛中角逐而出的。最近在法国, 又有两组日本建筑家取得了非常显要的成绩。一个是SANAA(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 在有1 50 多组参赛的国际竞赛中, 赢得了卢浮宫( Louvre) 在兰斯( Lens) 的分馆设计权; 另一位是坂茂, 他在共有1 20 多组国际知名事务所参加的国际竞赛中, 技压群芳, 战胜了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斯蒂芬·霍尔( St even Holl) 等名将, 夺得了法国蓬皮杜中心别馆的设计权。而在亚洲的台湾, 伊东丰雄对台中大剧院这个极度挑战现代建筑的设计, 可谓惊世骇俗, 备受世人关注。又如青木淳, 以其对建筑表层的独特感触, 正在变化着全球LV的表情, 现已完成了纽约第五大道及香港的LV旗舰店。

这些日本建筑家, 以他们对现代建筑独有的感性认识和出人意料的手法, 正在不断占据国际建筑舞台的位置, 他们正和世界上其他有名的建筑家一起, 重织世界建筑的版图。在最近的几件建筑盛事里, 都能看到日本建筑家的身影。例如正在瑞士巴塞尔( Basel) 郊外的诺华园区( Novart i s Campus) 上演的那场世界级的建筑万国博览会, 邀请了各地名家建筑师参加, 有美国的弗兰克·O·盖里( Frank O Gehry) 、西班牙的拉斐尔·莫奈( Raf ael Moneo) 、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 Renzo Pi ano) 、瑞士的马里奥·博塔( Mar io Bot t a) 、葡萄牙的阿尔瓦罗·西扎( Alvaro Si za) 等等,而日本建筑师竟达四位之多, 他们分别是安藤忠雄、SANAA( 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 、谷口吉生和桢文彦。在美国, 桢文彦和英国的诺曼·福斯特( Norman Fost er) 、理查德·罗杰斯( Ri chard Roger s)及美国的SOM事务所一起, 在WTC的废墟上重塑美国的新希望。而在中东, 安藤忠雄和美国的弗兰克·O·盖里, 法国的让·努维尔( Jean Novel) 和英国的扎哈·哈迪德共同打造了阿布扎比的文化岛, 为迪拜的建筑狂想推波助澜。

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荷兰、瑞士的现代建筑影响日本建筑一样, 21世纪的今天, 日本建筑及日本建筑家正在影响着西方建筑。由日本建筑家在欧洲刮起的新旋风, 其影响力可能远远超过当年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 能像日本那样, 同时有那么多的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 集体亮相在世界的建筑舞台上, 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每位建筑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共筑着日本建筑界这个群体的特征和性格。

我用Super Flat 这个词来描述日本建筑界的这一现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现状, 我把自60 年代以来, 日本建筑界出现的代表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罗列如下:
1960’s: 桢文彦、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筱原一男等;
1970’s: 安藤忠雄、伊东丰雄、谷口吉生、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石山修武等;
1980’s: 妹岛和世、坂茂、隈研吾、内藤广、北川原温等;
1990’s: 青木淳、西泽立卫、冢本由晴( At eli er One) 、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等;
2000’s: 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中村拓志、吉村靖孝等;

上世纪60年代出道的建筑家中, 除丹下健三和筱原一男外, 其他均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成员。70年代中, 除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在菊竹清训事务所有过工作经历外, 其他的人和60 年代的建筑家没有传承关系, 犹如横空出世, 尤其像安藤忠雄。

80年代的建筑家中, 虽然妹岛和世出自伊东丰雄事务所, 但是在建筑上明显和伊东丰雄有很大的区别。90年代的建筑家中, 有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明显增多, 各自的特征性较强。最近一代的建筑家中, 自己摸索的占很大的比例。

虽然日本建筑家之间的代际特征明显, 但是代际之间没有明显的延续关系, 各个不同代际的建筑家活跃在同一个时空轴, 他们在一起交织成一张密集而均质的网络, 构成了日本建筑界这一百花齐放的Super Flat 现象。

伊东丰雄在2006年日刊建设通讯新闻社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谈论当代的日本建筑界,“无风日本的微波建筑家们”。意思是在平静和祥的日本, 建筑家们的表现象微波一样, 在轻轻的波动。各种不同的微波, 构成了整个水面的涟漪, 这也是Super Flat现象的另一个侧面的表现。在看似无风无浪的日本建筑界,也许正在积蓄着一次惊涛骇浪的爆发。

(转载自《当代艺术与投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