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忽必烈惊为“神仙中人”的赵孟俯临圣教序墨迹

 zjy236 2015-02-04

《圣教序》是一本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澡,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我们临习此帖,先应在反复读帖的过程中去领悟王字的法度,落笔之际,则应锤炼用笔工夫,在骨力上要能够体味其“峻骨”、“峻整”,特别要细参唐摹本《兰亭》,一下笔即要有筋、骨、血、脉、肉,其点画出入之迹要合乎笔势,由用笔而生字形,也就是说,从用笔的意态取势,着眼于点画、部首以及结构部件占领的空间位置,逐个将字临像、临熟,逐渐写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静洒脱的风神来。同时,必须明白,王羲之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他对书法技法的把握、运用已精熟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挥运之际从未宥于法度,或者说在追求书法天趣的过程中,其技法从未受到法度的束缚。这对于一般的学书者来说,颇有启迪意义。因此,我们在刻苦钻研、学习王字技法之际,能凝神静气、放松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有分寸地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也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须视自身情况加以解决的。



“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灵动变化的篇章构成,也是王羲之书法的重要特征。集字而成的《圣教序》,其章法布势已作了很大的调节,但终因不是一气写成的,故此间稍有缺憾,即某些字势联贯不够,行气不足。对此,我们可多多注意上下笔势的联贯。



圣教序虽然很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的,然而他是集字又是碑刻。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碑刻终不如墨帖来得更真实,学习价值更高。看看名家临的圣教序可以让我们获得极大的借鉴!

赵孟俯是元代极力主张书法回归古典的书法大家,其对二王的书法可谓是用功至深。看看他所临的圣教序就知道他深得王字精髓。赵所临的圣教序笔法清秀,自然,用笔、结体上与原帖神似,通过赵的笔端再现,其气势、章法更是让人再次领略了王字的风采。



如果对赵孟頫一生的书学作个概括,可将其分判为:仿古之前期,融古之中期与变古之后期。那么在仿古之前期,赵在学书方面受到了哪些影响呢?在赵孟頫学书历程中,有一个人物不可不提,即与其堪称知己同参的鲜于枢(1246一1302)。鲜于枢能诗善乐,又擅鉴识,尤以书法为世所誉。赵孟頫二十五岁那年在杨州与年龄大八岁的鲜于枢相遇,遂成莫逆。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影响,互相受益、互相推重,成就一段书坛佳话。鲜于枢曾建议赵孟頫“从右军入手”,自此多仿大王书,书艺更进。鲜于枢提倡书法要放胆而为,这对相对拘谨的小老弟定有启发。赵孟頫很赞赏鲜氏的草书,曾云:“仆与伯几同学草书,伯几过余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从二则元时同人的记载,来了解赵孟頫书学的情况。其一,与其同时的柳贯云:“犹记寒夕宿斋中,文敏谈余,试濡墨复临颜、柳、徐、李诸帖。既成,命取真迹一一覆校,不惟转折向背,无不绝似,而精采发越,有或过之。”于此不惟知其取法之宽泛,更能知其模似各家书逼肖的技能。其二,稍晚的赵访云:“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于此可知其前期对临摹古人法帖用功之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